第四屆“中國美術•長安論壇”
——“絲(si) 綢之路•漢唐精神與(yu) 中國國家美術發展戰略”綜述
陳明
2014年4月16日至17日,以“絲(si) 綢之路•漢唐精神與(yu) 中國國家美術發展戰略”為(wei) 主題的第四屆“中國美術•長安論壇”在西安隆重舉(ju) 行。“中國美術•長安論壇”每兩(liang) 年舉(ju) 行一次,本次論壇由bv伟德官网登录和中國國家畫院主辦,bv伟德官网登录理論委員會(hui) 、中國國家畫院美術研究院、陝西省美術家協會(hui) 承辦,西安美術學院協辦。bv伟德官网登录主席劉大為(wei) 、bv伟德官网登录副主席、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任組委會(hui) 主任,組委會(hui) 副主任分別為(wei) bv伟德官网登录常務副主席吳長江,陝西省美協主席王西京,bv伟德官网登录理論委員會(hui) 主任薛永年,bv伟德官网登录理論委員會(hui) 副主任、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曉淩,西安美術學院院長郭線廬,陝西省美術家協會(hui) 理論委員會(hui) 主任程征。本次論壇由楊曉陽院長任總策劃,薛永年、張曉淩、程征任總主持。秘書(shu) 長由中國國家畫院美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天民,伟德线上平台理論委員會(hui) 秘書(shu) 長、《美術觀察》主編李一,西安美術學院教授楊季擔任。近些年來,中國美術在穩步推進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其中,如何依據傳(chuan) 統文化精神和資源重塑中國當代美術,已成為(wei) 在新形勢下中國美術發展不可回避的重要課題。本屆論壇的召開,適逢習(xi) 近平主席提出打造新絲(si) 綢之路的戰略構想之際,以“絲(si) 綢之路•漢唐精神與(yu) 中國國家美術發展戰略”為(wei) 主題,目的是希望以戰略性的思考,為(wei) 中國美術的未來發展提供理論思考和支撐。
論壇開幕儀(yi) 式由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曉淩主持,陝西省宣傳(chuan) 部副部長陳彥、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bv伟德官网登录巡視員劉健、bv伟德官网登录理論委員會(hui) 主任薛永年、陝西美術家協會(hui) 主席王西京、西安美術學院副院長賀榮敏分別致開幕辭。楊曉陽院長在致辭中指出,漢唐時代各個(ge) 方麵成就的輝煌,表現出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體(ti) 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在藝術上更是體(ti) 現著大美為(wei) 真的寫(xie) 意精神。今天,重視中國美術國家發展戰略刻不容緩,弘揚中國精神,研究中國標準,創造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當代作品,是中國美術界的責任,也是長安論壇的重要使命。薛永年教授認為(wei) ,第四屆長安論壇的主題呼應了第一屆論壇的主題“中國美術與(yu) 世界藝術走向”,同時更自覺地把美術史的研究與(yu) 當前創作研究密切結合起來,把學術探討與(yu) 國家文化戰略緊密聯合起來,體(ti) 現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與(yu) 文化擔當意識。陳彥副部長說,在目前這樣一個(ge) 曆史節點,召開“絲(si) 綢之路漢唐精神與(yu) 中國國家美術發展戰略研究”論壇,不但恰逢其時,也體(ti) 現出漢唐精神與(yu) 世界性的眼光。劉健巡視員也指出,漢唐精神與(yu) 中國美術這樣一個(ge) 重要的論題,不僅(jin) 是時代的需要,也是現實的需要,更是中國美術未來發展可能的重要部分。王西京主席表示,“長安精神”實際上是文化精神,是中華文化精髓的一部分。在今天全球文化背景下,研究漢唐的包容、雄強等文化價(jia) 值,對於(yu) 我國美術界傳(chuan) 承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意義(yi) 重大。賀榮敏副院長表示,“中國美術•長安論壇”已經根植於(yu) 陝西這片高天厚土,他相信由伟德线上平台、中國國家畫院主辦的第四屆“中國美術•長安論壇”,一定會(hui) 取得豐(feng) 碩的成果,西安美術學院也將會(hui) 一如既往全力做好各項會(hui) 務工作。開幕式結束後,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代表組委會(hui) 宣布,第四屆“中國美術•長安論壇”開幕。
本次論壇匯集了國內(nei) 外眾(zhong) 多著名美術家理論家,共有近50人與(yu) 會(hui) ,來自中國大陸的專(zhuan) 家主要有:陳綬祥、王鏞、潘耀昌、孫津、丁寧、陳池瑜、林木、鄭工、牛克誠、周曉陸、尚輝、高天民、楊振國、王平、喬(qiao) 宜男、王魯湘、顧平、張譯丹、朱其、陳明、董雷、高秀清、仇春霞、杜少虎、鄭弌、程征、趙農(nong) 、王寧宇、張建林、沈奇、韋賓、劉天琪、張渝,著名畫家有周韶華、劉文西、崔振寬、郭全忠等。參加本次論壇的海外專(zhuan) 家主要有科維斯L•卡特、彼埃塔、安特•格利博達、巴布魯克、張惠明、高千惠、曾肅良、潘襎、卓有瑞等。其中,李一與(yu) 趙農(nong) 、高天民與(yu) 張渝、王平與(yu) 張譯丹分別擔任論壇一、二、三場次的主持人。專(zhuan) 家們(men) 以五個(ge) 參考議題展開相關(guan) 研討,分別為(wei) :“中國國家美術發展戰略研究”、“漢唐精神與(yu) 世界眼光”、“漢唐精神的當下意義(yi) ”、“漢唐美術與(yu) 對外交流”、“漢唐畫家與(yu) 畫史研究”。
研討會(hui) 第一場的論題是“漢唐精神與(yu) 中國美術發展戰略”。主持人李一、趙農(nong) 首先介紹了第一屆到第四屆“中國美術•長安論壇”的基本情況,並對本屆論壇的主題做了說明。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陳綬祥率先發言,他對於(yu) 漢字與(yu) 國畫的文化意義(yi) 及中國美術的文化戰略等問題做了深入的探討。陳先生認為(wei) ,漢唐之所以偉(wei) 大,是因為(wei) 漢代在文字統一之後,書(shu) 法成了中國人最高的文化品格、文化標準。所謂漢唐精神實際上是一種樸實、自由、牢靠和一種靈動飛舞的精神,這個(ge) 精神使得中華民族每一個(ge) 人都在自由的芯片上發展自己的生命,得整個(ge) 國家和諧永久的發展。如果我們(men) 中國的文化戰略不重新審視漢字的教育和普及,研究漢字的發展,則將失去中國作為(wei) 一個(ge) 文化強國和文化大國的結構。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孫津認為(wei) ,“國家美術”所具有的特定含義(yi) ,在於(yu) 對政治導向的要求。這種導向本身是一種政治文化,但它並不與(yu) 藝術自身的自由意識和審美形態相矛盾。國家美術與(yu) 政治文化的一致性,體(ti) 現為(wei) 如何使美術的繁榮發展成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建設事業(ye) 的構成部分。孫教授的觀點在四川大學林木教授的發言中得到回應,林教授從(cong) 傳(chuan) 統觀、曆史觀、民族觀與(yu) 國際觀幾個(ge) 方麵,提出了中國國家美術的建設必須解決(jue) 的基本觀念的修正問題,比如反傳(chuan) 統傾(qing) 向、進化論的曆史觀、國際主義(yi) 及國際崇拜、對民族主義(yi) 的消極理解、一邊倒的國際交流觀等。如果不修正和批判這些流行觀念,自主自信的當代中國國家美術的建設就純屬空話。
對於(yu) 研究漢唐精神以及如何考察和吸取漢唐精神,也是專(zhuan) 家們(men) 關(guan) 注的議題。著名畫家、學者周韶華在發言中認為(wei) ,漢唐盛世是中國文化巔峰的最早範本,中國現代的偉(wei) 大複興(xing) ,需要從(cong) 漢唐盛世文化汲取營養(yang) 。他的解決(jue) 方案是“以中化洋”,通過三個(ge) 融合:中國點線與(yu) 西方塊麵的融合;中國水墨與(yu) 西方色彩的融合;中國章法與(yu) 西方構成,共同推動東(dong) 方藝術的新發展。《美術》雜誌執行主編尚輝認為(wei) ,漢唐不僅(jin) 奠定了中國的國家版圖,而且奠定了以漢民族文化為(wei) 主體(ti) 的國家文化形態,並且以一種罕有的文化自信,包蘊與(yu) 融合了各種外來文化的美術樣式。中國今天所進行的美術文化的偉(wei) 大複興(xing) 與(yu) 在世界格局中的份額,都可以在漢唐藝術的精神中獲得啟發,隻有以文化的自信及其精神的支撐力,以開放和包容的文化心態,才能在承傳(chuan) 與(yu) 創造中走出中國美術的自主發展,並影響人類藝術曆史進程的獨特道路。
關(guan) 於(yu) 漢唐精神和中國美術發展戰略,美國兩(liang) 位學者也提出了極有價(jia) 值的論點。國際美學協會(hui) 主席卡特認為(wei) ,應該從(cong) 大的思想、具體(ti) 的理念和現實的環境三個(ge) 重要的因素出發,考察漢唐兩(liang) 種文明。他說,漢唐時期的詩歌、繪畫、音樂(le) 、舞蹈之中,蘊藏了人們(men) 相互鬥爭(zheng) 而又融合的思想,而在裝飾藝術品中,也都展現了這些精神的鬥爭(zheng) 與(yu) 融合。西方藝術在80年代對中國藝術產(chan) 生巨大的刺激,這種刺激甚至超過了漢唐時代的影響,但這並不是代表當代藝術屈服於(yu) 西方藝術,而是在漢唐那樣保持著中國文化的特性,大多數的中國當代藝術家能夠在學習(xi) 西方藝術實踐當中而不喪(sang) 失中國藝術特征,這種藝術就是對傳(chuan) 統藝術家們(men) 的尊重和學習(xi) 。而美國學者大衛•巴布魯克則認為(wei) ,傳(chuan) 統藝術本身是一種衝(chong) 突和碰撞,是過去人和自然的碰撞,以及現在人們(men) 對一些血肉之軀、對自然界溝通之間的碰撞。大衛引用唐代禪宗大師慧能的觀點,指出人的意識感知和客觀感知是一種真知,這種真知是從(cong) 心裏發出來的,和自然是融合的。慧能的文字表明,從(cong) 唐朝開始產(chan) 生的禪宗對影響世界的中國美學有著巨大的貢獻。它表達了每個(ge) 個(ge) 體(ti) 對自然界、對周圍人以及所有事物最真摯的天性。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陳池瑜對中國藝術的品評標準和價(jia) 值體(ti) 係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的闡述,他認為(wei) ,在中國藝術創作、品評的曆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了中國藝術的品評標準和價(jia) 值體(ti) 係,它們(men) 規範和推動了中國藝術的健康發展。而中國國家畫院美術研究院研究員王魯湘則重點論述了漢唐墓室壁畫的風格特征和文化意義(yi) 。他認為(wei) ,漢唐時期正好是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基本定型的時期,因此在這個(ge) 時期所呈現出來的帝國氣象,確實有著非常深刻的意義(yi) 。在漢代的墓室繪畫中,彌漫著一種非常統一的樂(le) 觀,這種樂(le) 觀是在這樣一個(ge) 民族共同體(ti) 剛剛成長、生長、融合的過程中,一種時空的向往或者時空的自我設定。這樣一個(ge) 健全的世界觀、健全的宇宙觀、健全的生活觀,是今天所欠缺的。唐代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是流光溢彩的時代,唐代壁畫所展現出來的這樣一個(ge) 世界,和當下社會(hui) 發展的情況,其實有相當多貼近的地方,因此,在今天談到中國國家美術發展戰略的時候,漢代或者唐代所展示的藝術空間、藝術情調和藝術精神,對今天藝術的發展戰略肯定是非常有意義(yi) 的。
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天民、陝西學者張渝主持的第二場研討會(hui) 中以“漢唐美術與(yu) 中國文化精神”為(wei) 主題展開了討論。在討論中,部分專(zhuan) 家從(cong) 考據和考古的角度,對漢唐藝術做了獨出心裁的研究。南京大學教授周曉陸討論的題目是“美術史就是交流史”,他認為(wei) ,漢唐藝術有個(ge) 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胸懷寬廣地吸收西方的東(dong) 西,吸收西方的藝術營養(yang) 。同時他也指出,中國的政治特點以及中國文化的特點是以農(nong) 業(ye) 為(wei) 基礎,高度穩定地發展,其價(jia) 值觀是一種集體(ti) 主義(yi) 價(jia) 值觀取向,這種取向容易造成自以為(wei) 是天下最強的、最好的,這樣就容易在發展到極盛之後,會(hui) 忽視了一個(ge) 基本事實,即沒有交流就沒有藝術的生命。在全世界經濟一體(ti) 化的當下,中華民族應當有迎接西方、擁抱西方的胸襟。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建林對唐陵石刻中的蕃酋像做了研究。他指出,蕃酋像石刻是唐代帝陵陵園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延續至唐末,並影響到後代的帝陵石刻製度,甚至對朝鮮半島的新羅人也有影響。從(cong) 初唐的昭陵到晚唐的唐懿宗陵墓,都發現了蕃酋像。按照“事死如事生”的觀念來猜測,用這種蕃酋像是來象征皇帝在生前的威儀(yi) 。
在考據方麵,中國藝術研究院美研所副所長牛克誠、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曾肅良、德國路德維希美術館藝術總監彼埃塔均有精彩的論述。牛克誠研究員對晉唐審美中的“妍”做了深刻論述。他認為(wei) ,在晉唐時期,妍從(cong) 最初“美女”、“女色”的女人本義(yi) ,向花卉、禽鳥、景色、季節等語域擴展,向美的容貌、姿態、風度、形狀、色彩乃至聲音、語言等語義(yi) 全麵展開,並進入書(shu) 法、繪畫品評體(ti) 係。他還探討了“妍”與(yu) “質”、“煥爛”等的語義(yi) 關(guan) 係,以及“妍”作為(wei) 審美範疇的可能性。曾肅良教授在發言中談到了漢代美學思想與(yu) 視覺藝術表現的問題,他以漢代視覺藝術,包括繪畫、漆器、雕塑、畫像磚、陶瓷等作品為(wei) 例進行論證,認為(wei) 漢代美術在形式上遵循著一種簡約樸素的原則,而在內(nei) 涵上往往隱藏著一種寧靜、優(you) 雅而空靈的氣質。漢代美學的特色是簡約卻繁複,靜定卻靈動。彼埃塔女士以漢代時期的壁畫和雕塑為(wei) 考察對象來談漢唐時期空間概念的差異。她認為(wei) ,當繪畫和雕塑兩(liang) 者具有指代關(guan) 係的時候,它們(men) 之間存在著很深的關(guan) 聯性。在敦煌洞穴裏的雕塑呈現出的特殊的圖案排列,指代了佛教中獨特的藝術和精神概念。在唐代時期,這一概念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並發展出一種令人難忘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不僅(jin) 表現在藝術麵貌的變化,同時也表現在對空間的思考之上。
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鄭弌以“邈真之辨:從(cong) 祭祀到紀功”為(wei) 題,論述了唐五代時期敦煌地區邈真的性質與(yu) 特點,闡釋在彼時特定時空下,這一圖像內(nei) 含的禮儀(yi) 功能是如何由祭祀性的祖先圖像,轉化為(wei) 紀功性的生者真儀(yi) 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員高秀清論述了中國漢唐時代“書(shu) 寫(xie) ”活動。她認為(wei) ,“書(shu) 寫(xie) ”是人類遵循實踐規律的、追求功利目的的一種活動。漢王朝和唐帝國是中國封建社會(hui) 重要的發展階段,都是屬於(yu) 政治安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時代。中國書(shu) 法在這一時期在知識記錄、信息傳(chuan) 播、思想交流、情感表達、學術研究、詩文寫(xie) 作等方麵麵發揮了巨大的功能,對此後華夏文化的建設與(yu) 發展有著重要深遠的意義(yi) 和價(jia) 值。陝西師範大學教授韋賓對今年初出版的《明清別集畫學文獻類聚》進行了介紹。《明清別集畫學文獻類聚》裒輯了散佚於(yu) 四庫群籍三千四百餘(yu) 種明清別集中的畫學文獻四萬(wan) 兩(liang) 千六百餘(yu) 頁,並按序、記、詩、讚、書(shu) 等文體(ti) 分類,並全文收入四十七種畫家別集。這是近些年來最大規模的畫學文獻集成與(yu) 輯佚,也是陝西學者近年來對美術界的一項重要貢獻。
關(guan) 於(yu) 漢唐藝術精神和價(jia) 值、意義(yi) ,中國藝術研究院王鏞研究員、法國著名國際策展人安特•格利博達、中國國家畫院美術研究院研究員顧平分別作了自己的闡述。格利博達先生對漢唐精神的現代性價(jia) 值做了闡述,他認為(wei) ,漢唐兩(liang) 個(ge) 王朝在中國曆史上有舉(ju) 足輕重的作用,表現出的思想和活力,對一個(ge) 統一地域的歸屬感以及在中國,以及世界文明的卓越貢獻等方麵是非常重要的。 漢唐兩(liang) 個(ge) 朝代極其豐(feng) 富的藝術遺產(chan) 和手法的新穎,想象豐(feng) 富,受到了世界的矚目,直到今天這些作品的創意,仍然能夠引起我們(men) 的思考。顧平研究員對漢代美術中的倫(lun) 理精神及其典範意義(yi) 做了深入闡釋,他指出,漢代統治者極力強調“以孝治天下”,將孝看作是維護社會(hui) 等級關(guan) 係以及社會(hui) 統治秩序穩定的倫(lun) 理精神基礎。因此,催化了漢代厚葬之風。現在可見到的漢代美術,基本是漢代厚葬之風的產(chan) 物,其中蘊含了濃鬱的倫(lun) 理精神,具體(ti) 表現為(wei) 對“孝”倫(lun) 理的遵奉、“事死如生”的現世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精神。王鏞先生的發言對寫(xie) 意精神的精髓和現代意義(yi) 做了深入闡述。他認為(wei) ,寫(xie) 意精神是中國傳(chuan) 統藝術的精髓,而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問題,也是中國傳(chuan) 統藝術的寫(xie) 意精神與(yu) 西方傳(chuan) 統藝術的寫(xie) 實觀念分野的關(guan) 鍵。中國傳(chuan) 統藝術和現代藝術的寫(xie) 意精神的終極目標,是達到人與(yu) 自然完美融合的精神自由境界。中國藝術的現代性可以從(cong) 傳(chuan) 統藝術的寫(xie) 意精神當中吸取靈感。陝西畫家張杲代表畫家在發言中指出,唐代是一個(ge) 非常開放的時代,我們(men) 應該繼承漢唐時代對外開放的政策,對全人類的文化采取一種兼容的態度,把漢唐精神發揚光大。
與(yu) 前麵幾位專(zhuan) 家不同,北京大學教授丁寧以董希文的《開國大典》和陳堅的《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時》兩(liang) 部作品為(wei) 例,探討了攝影對於(yu) 繪畫不可忽視的作用。他認為(wei) ,攝影在1950年代是非常重要的資源,但是這個(ge) 資源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受製於(yu) 人們(men) 對攝影本身,而不是作為(wei) 一個(ge) 重要的藝術資源的約束。到1980年代,攝影才慢慢作為(wei) 藝術本身被收藏,老照片變成一個(ge) 非常重要的視覺文化的組成部分。當今,攝影藝術已經越來越重要,攝影打開的是認知這個(ge) 社會(hui) 的窗口,讓我們(men) 重新思考在當代藝術中攝影所占的位置。
在中國國家畫院信息中心主任王平和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張譯丹主持的第三場研討中,專(zhuan) 家們(men) 以“漢唐精神的當下意義(yi) ”為(wei) 主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關(guan) 於(yu) 漢唐精神的當代性問題,美籍台灣學者高千惠以“聲聞於(yu) 野——當代藝術中的歐亞(ya) 路橋跨文化回溯”為(wei) 題,對跨當代藝術中的當代性和中國性、區域和本土這些命題做出了深刻的闡釋。她指出,絲(si) 綢之路開通以來,北亞(ya) 、中亞(ya) 和西亞(ya) 的藝術出現了最早的文化國際化現象。中國古都長安(西安),曾經是文化交流大都,是絲(si) 路之路重要的一站。作為(wei) 一個(ge) 過去的“大文化服務器”,它曾啟動這條緯度的文物遷移,成為(wei) 曆史的“地域性”遇見“全球化”的先期經驗。她還以綿綿絲(si) 路對照今日的網絡傳(chuan) 播功能,以國際大展中有關(guan) 北緯35度至40度的藝術探源為(wei) 例,從(cong) 曆史據點的文化意義(yi) 出發,探討了當代國際藝術中交流中可能的策略與(yu) 方位。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陳明以水墨創作的當代性轉變為(wei) 例,闡釋了漢唐精神對於(yu) 水墨畫創作的當代性價(jia) 值。他認為(wei) ,當代水墨創作正處於(yu) 一個(ge) 兩(liang) 難的境地——高度成熟的筆墨程式難以逾越,而拋棄筆墨程式乃至傳(chuan) 統精神的創新則往往失去了中國畫的麵目。水墨畫的當代性轉變既不可能通過筆墨“回歸材料”達到,也不可能通過摹古獲取。漢唐精神的產(chan) 生是在中國文化的強盛時期,是中華民族幾百年來失落已久的大美,也是構建渾厚藝術的良藥。因此,當代水墨畫創作者不妨從(cong) 漢唐藝術中汲取超逸豪邁、沉厚博大的藝術精神,補正當代水墨創作中的孱弱缺陷。
關(guan) 於(yu) 西方與(yu) 本土、東(dong) 方與(yu) 西方的關(guan) 係問題,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潘耀昌、魯迅美術學院教授楊振國分別作了探討。潘耀昌教授以中國水彩畫創新為(wei) 例,討論了外來畫種與(yu) 本土傳(chuan) 統對接的途徑。他認為(wei) ,外來畫種的引進,必然會(hui) 與(yu) 本土文化融合,作為(wei) 一種主動的舉(ju) 措,就是與(yu) 本土傳(chuan) 統對接,腳踏實地,確立自信。他還以中國當代水彩畫為(wei) 研究對象,選擇丁寺鍾、林紹靈、平龍三位畫家的創作為(wei) 案例,通過畫家相關(guan) 的觀念和理論,討論借助本土文化傳(chuan) 統創新的成功經驗,思考水彩畫擺脫劣勢,凸現主體(ti) 意識,確認國家民族身份的問題。楊振國教授在發言中認為(wei) ,從(cong) 中國自身的角度看,當代美術是中國近現代美術發展的邏輯鏈條的必然結果。但是,當代美術與(yu) 西方藝術、文化、思想觀念的關(guan) 係非常複雜,既有表層現象的,也有深層結構性的,其對於(yu) 建構當代中國美術的意義(yi) 也就需要不同於(yu) 以往的視角加以研究。西安工業(ye) 大學副教授劉天琪以“劫難與(yu) 重生”為(wei) 題,討論了西部與(yu) 敦煌藝術寫(xie) 生的相關(guan) 問題。他通過西方探險家發現、盜取中國西部文物這一曆史事實,檢討由此引發並影響中國文化與(yu) 藝術發展的中國藝術家關(guan) 注西部、走進西部、描繪西部等相關(guan) 問題。
關(guan) 於(yu) 漢唐藝術及文化的研究,法國東(dong) 亞(ya) 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惠明、台灣佛光大學文化資產(chan) 與(yu) 創意學係主任潘襎、中國國家畫院美術研究院研究員朱其、藝術學博士後杜少虎、北京畫院理論部研究員仇春霞、西安財經學院文學院教授沈奇等人分別作了論述。張惠明研究員指出,初唐時期最著名的西域畫家尉遲乙僧曾經常住唐王朝首都長安,他曾經在唐代的兩(liang) 京——長安和洛陽一些最著名的寺院都留下過壁畫作品,他所代表的西域畫風對當時以及後來的唐代美術創作都產(chan) 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隨後,她從(cong) 文獻學的角度,以畫史及畫論為(wei) 基本材料,探討了尉遲乙僧的籍貫及其西域畫風在兩(liang) 京地區對唐代美術創作的影響。潘襎教授以“流轉與(yu) 鄉(xiang) 愁”為(wei) 題,討論漢唐文化對其他文明的一些影響。他認為(wei) ,“唐”這兩(liang) 個(ge) 字,在傳(chuan) 統日本文化中代表著“中國”,並且廣泛運用於(yu) 許多領域。及至近代,日本美術大家竹內(nei) 棲鳳表現中國意象,梅原龍三郎也有北京城的表現。最明顯的“長安”影像表現,則是平山鬱夫透過“絲(si) 路”美術,再現盛唐文化的追憶。唐代一直是日本文化中神秘卻又是文化建構與(yu) 解構的深沉意識。朱其研究員認為(wei) ,佛教在後漢時期進入中國,通過翻譯逐漸形成佛教的中國變體(ti) 禪宗,禪宗體(ti) 係推動了漢唐的佛像畫和石窟造像的運動。唐代時期,在禪宗的影響下,中國的詩歌、繪畫開始了一個(ge) 重要的轉型。這一轉型首先是禪宗的“境”的概念進入了詩歌,在王維、謝靈運、柳宗元等人的詩歌形成了“詩境”概念,使得王維等人以禪境為(wei) 中心的詩歌成為(wei) 唐詩的重要部分。王維等人詩歌中的“意境”概念,又在王維的主導下進入了繪畫,拉開了文人畫中“寫(xie) 意”模式的序幕,中國的詩歌、繪畫由此在唐代正式開始轉型。仇春霞研究員討論了謝赫的理論和繪畫成就。她認為(wei) ,謝赫是繼陸探微以來一位重要的人物畫家。在實踐方麵,他身體(ti) 力行,力求在人物畫的準確性上做出表率。在理論總結和品評方麵,謝赫站在學術前沿,總結前輩畫家們(men) 如顧愷之、戴逵、陸探微、顧駿之的寫(xie) 貌成就,並結合多方麵的因素,總結出了“應物象形”的人物畫品評法則。杜少虎博士後從(cong) 文化地理學的角度討論了漢唐壁畫中“沒骨”畫法的曆史變遷。他認為(wei) ,壁畫是相同文化區中居民宗教信仰、生活習(xi) 慣、文化心理的曆史見證和縮影,由於(yu) 人的相關(guan) 活動以及文化空間的尺度轉換,這種凝聚了中國民族文化心理圖式的“沒骨”畫法在不同的曆史區域和文化群體(ti) 空間中發生、形成、衍變並保持相對穩定狀態。從(cong) 西漢洛陽燒溝墓室壁畫的本土寫(xie) 意筆法到唐代章懷太子李賢墓壁畫的西域融合技法的曆史衍變,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繪畫技法在地域之間的時空演變線索,甚至能夠發現東(dong) 西方文化交流與(yu) 融合的痕跡。沈奇教授在題為(wei) “詩意•自若•原粹——關(guan) 於(yu) ‘上遊美學’的幾點思考”的發言中,以“詩意”、“自若”、“原粹”三個(ge) 關(guan) 鍵詞的重新闡釋為(wei) 主導,以作者原創性的“上遊美學”概念為(wei) 核心,提出持續百年唯現代為(wei) 是和唯創新是問的“新文化”、“新文學”、“新美術”之後,如何在西學不如“洋人”、中學不如“古人”,“枉道以從(cong) 勢”(孟子)而“原道”隱遁的時代語境下,以現代學人與(yu) 藝術家的自若主體(ti) 及深廣視野,重新認領詩性漢語和詩意中國之“原粹”基因,並在現代生存體(ti) 驗、現代生命體(ti) 驗和現代語言體(ti) 驗的轉換中,尋求與(yu) 傳(chuan) 統文化既可化約又煥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專(zhuan) 家發言結束後,主持人張曉淩作了總結。他首先對此次論壇的主題作了闡述。他認為(wei) ,本次論壇之所以推出這樣一個(ge) 主題,不是哪個(ge) 人的學術追求,而是中國當代社會(hui) 發展大背景在文化上的一個(ge) 必然體(ti) 現,它既鮮明地呈現出中國當代美術發展的基本價(jia) 值取向,也毫不遮掩地表現出建構主體(ti) 地位的文化雄心。關(guan) 於(yu) 這次論壇的發言及相應的學術成果,張曉淩從(cong) 四個(ge) 方麵予以了總結與(yu) 評價(jia) 。一、中國國家美術發展戰略。張曉淩指出,五四以來有二個(ge) 現象值得注意,一是晚清以來所形成的文化進化論;一是以西方現代文化為(wei) 典範的文化理想。這兩(liang) 者基本構成了中國現代文化發展的基本坐標。在這次論壇上,諸多專(zhuan) 家都表達出脫離或顛覆這個(ge) 坐標,回歸本土文化正朔,建構中國當代文化主體(ti) 的願望,這是一種可以用偉(wei) 大來稱呼的新思潮,也是本次論壇的重大學術成果之一;二、漢唐精神與(yu) 當代藝術。能否將漢唐以來的傳(chuan) 統文化資源轉換、重構為(wei) 中國當代藝術的某種特質,各位專(zhuan) 家也給出了各種有思想價(jia) 值的方案;三、在微觀研究層麵,學者們(men) 對漢唐藝術的審美範疇、藝術形態也作出了深入的研究,成果蔚為(wei) 大觀;四、現代性問題。中國百餘(yu) 年的現代美術實踐表明,現代性是一個(ge) 跨語境、跨文化的現象,並非西方一家獨有,因而,它是一個(ge) 複數。本次論壇不僅(jin) 是一次學術的盛會(hui) ,也是理清中國美術發展方向的思想的聚會(hui) 。
程征教授代表東(dong) 道主做總結。他說,如果絲(si) 綢之路是一條橫向的線,那麽(me) 漢唐精神就是一條縱向的線,因為(wei) 唐代不僅(jin) 僅(jin) 關(guan) 注胡文化,而且還通過絲(si) 綢之路跟外界交流,壯大了自己。曆史的經驗告訴世人,開放、融合才能發展,他希望來自國內(nei) 外的專(zhuan) 家學者,能讓陝西的藝術家們(men) 振奮起來,再次發揮應有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