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設計藝術委員會

其他藝委會列表

bv伟德体育官网登录

為中國而設計——第六屆全國環境藝術設計大展暨論壇簡述

 

628日至29日,由伟德线上平台主辦,伟德线上平台環境設計藝委會(hui) 和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承辦的“為(wei) 中國而設計——第六屆全國環境藝術設計大展暨論壇”在上海大學舉(ju) 行。本屆大展以“美麗(li) 中國——設計關(guan) 注生態、關(guan) 注民生”為(wei) 主題,征集到全國59所高等專(zhuan) 業(ye) 美術院校1000餘(yu) 件參賽作品。經評審專(zhuan) 家甄選,268件作品入圍本屆大展,評選出“中國美術獎”提名作品10件、最佳概念設計作品12件、最佳手繪表現作品7件和優(you) 秀作品33件。

28日上午,大展開幕式在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展廳舉(ju) 行。伟德线上平台副主席吳為(wei) 山、伟德线上平台環境藝術設計委員會(hui) 主任張綺曼、中國文聯美術藝術中心藝委會(hui) 工作部主任鹹懿等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上海大學數碼藝術學院副院長何小青主持。吳為(wei) 山代表伟德线上平台致辭,他指出環境藝術是人們(men) 棲居的重要載體(ti) ,它不僅(jin) 是生存環境,更是鑄造心靈的空間,是對未來可持續發展空間的營建。設計作品應更多地投射“中國夢”這個(ge) 特質,向世界展示一個(ge) 絢麗(li) 多姿、和諧美好的空間環境。

 

開幕式之後,主題論壇在樂(le) 乎樓學海廳舉(ju) 行,來自全國150餘(yu) 位嘉賓出席研討會(hui) 。伟德线上平台環境藝術設計委員會(hui) 主任、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張綺曼教授做主旨發言。她回顧了全國環境藝委會(hui) 的產(chan) 生背景和曆程,詮釋了“為(wei) 中國而設計”的活動宗旨和價(jia) 值內(nei) 涵,指出如何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展現傳(chuan) 統文化底蘊的精神內(nei) 核是呈現在中國環境設計之路上的現實命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蘇丹教授、申通集團總規部高級工程師何斌、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郝大鵬教授、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金江波副教授、亞(ya) 太設計師聯盟秘書(shu) 長何昌成、太原理工大學輕紡工程與(yu) 美術學院院長趙慧教授分別進行了專(zhuan) 題發言,與(yu) 會(hui) 嘉賓圍繞“中國環境藝術設計教育”展開對話。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汪大偉(wei) 教授做總結發言,他從(cong) 設計師與(yu) 時代要求的關(guan) 係角度闡釋了環境設計審美的價(jia) 值意蘊,指出設計者用自己的方式給當下中國環境奉獻一份設計智慧,用現代的視覺語匯重塑“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活空間理念是設計教育工作者的一種擔當和責任。論壇由上海大學數碼藝術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何小青教授,深圳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博士生導師蔡強教授擔任學術主持。

28日晚來自全國300餘(yu) 位嘉賓蒞臨(lin) 上海大學圖書(shu) 館報告廳,參加“為(wei) 中國而設計——第六屆全國環境藝術設計大展”暨“聖象”之夜頒獎盛典,羅宏傑校長出席頒獎儀(yi) 式並致辭。他指出上海大學在藝術設計領域積聚了比較寬厚紮實的學科基礎,本次大展主題鮮明、立意高遠,契合了建設美麗(li) 中國的國家戰略,順應了時代的發展要求。他寄語本次大展成為(wei) 環境設計和人才培養(yang) 理念交流的盛會(hui) 。之後國家數字化學習(xi)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延申教授致辭,他希望上海大學作為(wei) 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高校,應吸引更多的年輕設計師關(guan) 注環境、關(guan) 注民生,為(wei) 環境藝術設計教育做出更多的貢獻。

 

本次大展暨論壇上,各位專(zhuan) 家學者圍繞“為(wei) 中國而設計”的主題發言引起了廣泛關(guan) 注,以下為(wei) 發言摘要:

吳為(wei) 山(伟德线上平台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wei) 山在開幕式上的致辭談到環境藝術是一門大藝術,可以譜寫(xie) 美的情懷,讓所有的人民棲居在一個(ge) 有詩意的環境當中。中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城市進程加速。很多的建設和思想意識往往不同步,建設的速度大於(yu) 美的環境意識這種思想的自身,所以環境建設當中就產(chan) 生了許許多多不和諧的因素。環境藝術是人們(men) 生存棲居的重要載體(ti) ,它的營建直接關(guan) 係到我們(men) 民族心靈的一種滋養(yang) ,它不僅(jin) 是營建生存環境,更是鑄造心靈空間。古代的和西方的技藝和理論是我們(men) 今人借鑒的智慧,這個(ge) 時代要有這個(ge) 時代的創造,今天要創造出、設計出、營建出符合今人生活方式和心理空間的環境藝術。這裏麵存在著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詞:一是“生態”、一是“民生”。如何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當中營建我們(men) 的空間,如何在這樣的空間當中為(wei) 所有的老百姓營建舒適和諧的精神空間,這就是民生問題。中國美術協環境設計藝委會(hui) 在十年之前就提出來的“為(wei) 中國而設計”的理念,這不隻是一個(ge) 口號,更是一種心靈的呼聲,同時也是我們(men) 設計藝術的指南。今天的年輕人是大有希望的一代,他們(men) 對於(yu) 現代意識,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理解更強烈,他們(men) 在傳(chuan) 統文化和人文情懷的學習(xi) ,在設計作品當中就有了“中國”這個(ge) 質,而且會(hui) 向世界展示一個(ge) 美麗(li) 的豐(feng) 富多彩的、如詩如夢般的“中國夢”的美麗(li) 環境,

張綺曼(伟德线上平台環境藝術設計委員會(hui) 主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綺曼的主旨發言首先介紹了伟德线上平台環境設計藝委會(hui) 的產(chan) 生背景,響應國家創新設計的號召,於(yu) 2004年提出了“為(wei) 中國而設計”的學術主張,號召中國設計師立足中國本土,傳(chuan) 承中國的優(you) 秀文化傳(chuan) 統,麵向未來,走設計創新之路,由此策劃了六次“為(wei) 中國而設計——全國環境藝術設計大展暨論壇”活動的舉(ju) 辦。同時她也介紹了“為(wei) 中國而設計”活動的主題和特點,特別是在第四屆活動時發起了中央美術學院等四校聯合的“為(wei) 農(nong) 民而設計”的公益設計活動,已在陝西、山西兩(liang) 地取得了設計實踐成果。她指出“為(wei) 中國而設計”活動的目標是集合中國廣大的環境設計專(zhuan) 家學者的力量以形成智庫,挖掘研究中國優(you) 秀文化傳(chuan) 統,傳(chuan) 承保護、謀求創新,探索出一條具有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的當代環境設計之路,落實到中國當下城市化建設中,運用藝術與(yu) 當代科技結合的設計成果來展現中國文化的核心價(jia) 值。

蘇丹(伟德线上平台環境藝術設計委員會(hui) 委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蘇丹的發言主題是《環境意識與(yu) 創意產(chan) 業(ye) 》,他首先提出我們(men) 應該從(cong) 設計原點出發來思考設計,當代語境下的環境藝術首先應該關(guan) 注環境、喚起大家的環境意識、傳(chuan) 達環保的設計理念。他還闡述了環境與(yu) 藝術兩(liang) 者的關(guan) 係:環境是藝術的空間載體(ti) ,影響藝術創作的語境;而藝術對於(yu) 環境是能量,是對環境的不同表達,人和環境要通過藝術的方式達成共識。同時,環境藝術化的方式,可以通過多元的藝術手段、公眾(zhong) 參與(yu) 等形式喚起公眾(zhong) 的環保意識。他還提出藝術介入環境的方式,可以通過藝術家對自然的認識,通過公共藝術、環境藝術等多種形式的感染力,通過設計將藝術作品轉化成生產(chan) 力,轉化成人頭腦中的環保意識價(jia) 值。

何斌(申通集團總規部高級工程師):何斌的發言主題是《上海軌道交通車站裝修工程標準化及管理技術》,他介紹了上海軌道交通網絡化建設的概況與(yu) 裝修工程工作機製、裝修工作的特點,整合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等高校優(you) 勢資源,並結合建築裝修藝術及地域文化特征,對地鐵網絡中部分重點車站進行了公共藝術整體(ti) 策劃、設計標準車站、重點車站的整體(ti) 空間。他提出強調地鐵裝修的創新理念,從(cong) 功能地鐵到文化地鐵建設,從(cong) 多種材料、多種藝術形式、嚐試采用高科技等設計手段,奠定了一線一景,文字與(yu) 圖像共同標識,為(wei) 軌道交通網絡化建設提供了有價(jia) 值的實踐經驗。

郝大鵬(伟德线上平台環境藝術設計委員會(hui) 委員、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郝大鵬的發言主題是《和諧·共生·校園》,他從(cong) 五方麵介紹了四川美術學院新校區的建設的理念:第一,基於(yu) 基地環境條件出發來思考一座城市生長的原點;第二,通過最大程度的保護基地原生態的地形地貌、以外實內(nei) 虛、流動的校園空間布局、突出自然為(wei) 主體(ti) 的景觀留白方式,闡述了一個(ge) 可持續的規劃設計理念;第三,通過隱匿的建築體(ti) 量、發掘傳(chuan) 統地域建築的語匯,架構了校園自然環境與(yu) 山地共生的建築形態;第四,通過恢複自然元素、減少人與(yu) 人工改造等方式生態重建,恢複農(nong) 房、廊、橋等校園景觀建築,再造鄉(xiang) 土情結;第五,利用廢棄物,采用傳(chuan) 統技藝展示公共藝術作品,描繪一幅和諧的田園美景。最後,他認為(wei) 校園是孕育思想與(yu) 智慧的場所,植根於(yu) 生態、帶著一份理想與(yu) 詩意的堅守,更能催生藝術創造與(yu) 生機。

金江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助理、副教授):金江波的發言主題是《體(ti) 驗至上——後世博公共空間開發與(yu) 城市新景觀》,他首先介紹了上海世博軸:“世博源歡樂(le) 源”大型巨幕互動媒體(ti) 的項目背景,闡述了其項目的主體(ti) 是以“水”為(wei) 元素,以水為(wei) 源、快樂(le) 為(wei) 本的主旨,強調交流、交融、交感、交互的手段,匯集大型超視覺、超媒介的藝術形式介入“世博源”的場域,塑造上海城市新商業(ye) 地標。大型巨幕互動媒體(ti) 是由13668組投影儀(yi) 無線鏈接以及無縫拚接對位,組合成超過6000的亞(ya) 洲最大最複雜的戶外影像不規則異形大屏幕投影秀及手機互動體(ti) 驗多媒體(ti) 作品,並從(cong) 生命、智慧、快樂(le) 之源三個(ge) 方麵的創意對作品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何昌成(ASIA PECIFIC FEDERATION DESIGNERS亞(ya) 太設計師聯盟秘書(shu) 長):何昌成介紹了亞(ya) 太設計師聯盟建立的曆程與(yu) 簡介,是以全球精英設計師為(wei) 主體(ti) ,旨在引領亞(ya) 太及國際設計發展的公益性聯盟。它吸納了建築、環藝、室內(nei) 設計、規劃設計、產(chan) 品設計、新媒體(ti) 設計等設計師,主旨是促進全球設計師之間的交流與(yu) 合作,提升亞(ya) 太地區及世界設計水準;推廣原創設計理念,傳(chuan) 播先進設計文化,引領全球設計文化發展導向,其在業(ye) 界產(chan) 生巨大反響;他還介紹了亞(ya) 太設計師聯盟的工作模式、核心成員與(yu) 國際理事會(hui) 成員,及其組織的重大活動。

趙慧(伟德线上平台環境藝術設計委員會(hui) 委員、太原理工大學輕紡工程與(yu) 美術學院院長、教授):趙慧的發言主題是《重構逝去的家園——山西農(nong) 村生土建築改造設計》,他介紹了中央美院、西安美院、北京服裝學院和太原理工大學組成四校聯合設計組對陝西省、山西省等地進行農(nong) 村生土住宅調研,開展的聯合公益設計活動。“為(wei) 西部農(nong) 民生土窯洞改造設計”項目已先後獲得國際、國內(nei) 四項大獎,此次以山西省平遙縣橫坡村沿崖式覆土窯洞保護與(yu) 改造為(wei) 課題,通過幾個(ge) 窯洞的環境綜合改造設計實踐,展示了窯洞建築的保護與(yu) 現代技術的完美融合,拓展了窯洞建築的適應性,探索了在環境友好發展前提下,未來新型建築的新趨勢。

汪大偉(wei) (伟德线上平台平麵設計藝委會(hui) 副主任、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汪大偉(wei) 的論壇總結談到,設計師應堅守自己的準則,為(wei) 中國設計,用自己的智慧,用不同的方式,堅守自己的一方土,挖掘自身文化的底蘊,通過自己的設計,給當下中國的文化發展貢獻一份智慧,將中國豐(feng) 富多彩的文化底蘊與(yu) 文化傳(chuan) 統,以當代的語言傳(chuan) 承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審美。隻有這樣才能引起世界對我們(men) 的尊敬和感動,這也回答了“為(wei) 中國設計”是我們(men) 每位設計師的擔當與(yu) 責任。

劉延申(國家數字化學習(xi)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的環境藝術設計在城市建設和環境規劃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環境藝術設計要積極參與(yu) 新型城鎮化、智慧城市等社會(hui) 公益和社會(hui) 急需的設計項目,走出純學術的象牙塔,資源整合、模式創新,跨學科、跨行業(ye) 、跨領域協同創新。堅持綠色、生態、低碳、環保、智慧、健康的設計理念,以人為(wei) 本,美化環境,為(wei) 民服務,造福社會(hui) 。同時用信息技術、新媒體(ti) 技術設計,開發、製作係列大規模開放網絡課程(MOOCs),以及其他優(you) 質數字化教育資源,將理論與(yu) 實踐相結合,藝術和科學相結合,培養(yang) 高素質、應用型、複合型、技能型環境藝術設計創新人才。我國環境藝術設計的提高和發展需要關(guan) 注以下問題:政府政策扶持,體(ti) 製機製創新,曆史文化傳(chuan) 承,國際比較研究,自主創新研發,資源技術整合,知識產(chan) 權保護,金融創新服務,人才引進培養(yang) ,教師培訓提高,產(chan) 學研用結合,國際交流合作。通過大展暨論壇,我們(men) 希望湧現出更多的優(you) 秀環境藝術設計作品,湧現更多的優(you) 秀環境藝術設計師,為(wei) 建設美麗(li) 中國和實現中國夢而貢獻力量。同時,也希望上海大學作為(wei) 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高等學校吸引更多的年輕設計師關(guan) 注環境、關(guan) 注民生,為(wei) 環境藝術設計教育做出更多的貢獻。

羅宏傑(上海大學校長):羅宏傑在大展頒獎典禮嘉賓見麵會(hui) 上的談話講到科學技術如何介入藝術設計。科技的發展,帶動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湧現和應用。設計不僅(jin) 提升物質空間的質量,也承載了審美意蘊的塑造。藝術設計的發展需要探討新材料、新技術如何運用到設計中去,促進藝術設計與(yu) 科技結合,推動設計的縱深發展,也帶動創新設計深入到日常生活中的每個(ge) 方麵,提升人們(men) 的環境生活質量。以潔具為(wei) 例,設計在潔具外觀的美化之外,還引入空氣動力學、流體(ti) 力學及新材料、新技術,強化對潔具功能的改善和提升。他希望bv伟德官网登录與(yu) 上海大學能夠建立長效合作機製,開展全方位的交流。上海大學的藝術學科,在上海地區處於(yu) 領先地位,雙方深入合作,在藝術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ang) 、社會(hui) 服務等方麵,建立良好合作關(guan) 係,以學術交流和設計合作為(wei) 載體(ti) ,利用上海區域優(you) 勢,為(wei) 中國藝術設計的發展做出貢獻。

 

(環境設計藝委會(hui)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