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5日下午,第十六屆“創意未來—裝飾材料創作營”成果交流會(hui) 在無錫市惠山區陽山鎮桃源村舉(ju) 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楊冬江、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副院長崔冬暉、無錫市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副局長張曉慶、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教授楊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管沄嘉、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副教授趙囡囡,兩(liang) 校近40餘(yu) 名學生以及無錫市、宜興(xing) 市、錫山區、惠山區、新吳區部分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係統負責人參加成果交流會(hui) 。
宜興(xing) 市丁蜀鎮三洞橋村、宜興(xing) 市丁蜀鎮上壩村、錫山區厚橋街道謝埭蕩村、惠山區陽山鎮桃源村、新吳區鴻山街道大坊橋村的五個(ge) 小分隊分別匯報了藝術創作過程和創作成果。指導老師楊冬江、崔冬暉、楊宇、管沄嘉、趙囡囡分別對五組作品做了精彩的點評。
《蘭(lan) 亭》
三洞橋村小分隊
小組成員:李雨軒、趙錦漪、楊煥一、呂筱然、 賈博、劉靜宜、蘭(lan) 曉迪、晏以晴
作品“蘭(lan) 亭”,搭建在三洞橋村蓮花蕩入口不遠處的一片荷花池旁。這裏有山有湖泊、有荷花池、有高標準農(nong) 田,自然景色優(you) 美、農(nong) 業(ye) 特色資源豐(feng) 富。
作品取晉代《蘭(lan) 亭集序》中“絲(si) 竹管弦”等意象,營造雅集之意境,融入當地古往今來的美景。主體(ti) 材料采用當地竹材,上下錯落連接亞(ya) 克力管和不鏽鋼管,以起到在風吹撥動中產(chan) 生材料節奏的碰撞。通過序列擺放及懸掛,順應蓮花蕩山水之勢,以有機流動的線條凝練湖泊、綠島、遠山等地域自然形態,融入自然。結構的設計提取了古代方亭的外觀,運用鋁合金方管作為(wei) 材料語言,整個(ge) 作品無論是造型還是材料都融合了當地一山一水一磚一瓦的氣息。
《旋 鼓》
上壩村小分隊
小組成員:鄒佳芮、單丹妮、李玘璘、景蘭(lan) 婷、黎佳欣、侯雅元、吳雨萱、何明一、劉清舟
作品“旋鼓”,搭建在上壩村地標龍鱗壩上。這裏有毛竹、有土峰,景色宜人。
裝置靈感源於(yu) 壩上流動的“水”本身,旨在運用以竹為(wei) 主的多種鄉(xiang) 村在地材料,從(cong) 視聽觸三種感官出發感知水,尋找不同材料連接人們(men) 與(yu) 水多種互動關(guan) 係的可能性。裝置整體(ti) 呈現為(wei) 多個(ge) 圓形竹圈環環相扣,由對應感官的三部分構成。視覺部分鏡麵的鼓麵與(yu) 水的光影相互映射,波光粼粼;聽覺部分以海浪鼓為(wei) 原型,收集當地碎石、沙粒等多種天然材料,回響涓涓細流;觸覺部分以推動旋轉的竹圈共同轉動,達到動靜結合,激起水花蕩蕩。當人們(men) 觸碰、推動“旋鼓”,多個(ge) 竹圈開始旋轉帶動著內(nei) 部的鼓,不斷發出多種“水”的聲音、光與(yu) 水變幻無窮,輕盈又富有動感,人與(yu) 水的關(guan) 係被放大,“旋鼓”與(yu) 龍鱗壩一起成為(wei) 當地鄉(xiang) 村生活的一處美好風景。
《荷悠蕩》
謝埭蕩村小分隊
小組成員:葉招升、陳雨萌、汪寧馨、曹佳寧、鍾允、劉群、張馳
作品“荷悠蕩”,搭建在謝埭蕩村芡實采摘園四周環繞水域的平台之上。謝埭蕩村“因水而興(xing) ”,碧波、泛舟、詩意、古香;香榭、品茗、白鷺、湖光……垂竿閑落漣漪起,笑歌相攜田間去,展現出一幅“休閑天堂、垂釣樂(le) 園、體(ti) 驗勝地、美麗(li) 鄉(xiang) 村”的畫卷。
作品從(cong) 場地內(nei) 的芡實和荷葉提取設計靈感,並力求與(yu) 宛山湖大橋產(chan) 生一定聯係。用竹子為(wei) 主要材料,塑造出在水麵飄蕩的優(you) 美造型。荷花的輕盈,流動的光影,和波光粼粼的水麵相互交融、相互呼應,營造出作品的動感和視覺吸引力。小分隊學生們(men) 希望村民和遊客置身其中獲得與(yu) 周圍環境的共鳴,產(chan) 生令人愉悅的觀賞體(ti) 驗。
《春水渡》
桃源村小分隊
小組成員:溫梓苓、李璐伊、魚淼淼、蔡忻潤、賀鈺、王觀其、李林國華、徐卜婷
作品“春水渡”,搭建在桃源村山南頭的荷塘中央。這裏素有億(yi) 年火山,萬(wan) 畝(mu) 桃園的美名。
作品名稱取自宋詩“春水渡傍渡,夕陽山外山”。是由原竹、彈力布、竹筏等綜合材料通過張拉單體(ti) 構成的水上藝術裝置。呈現一種盛開的姿態,一種萬(wan) 物生長的氣息,一種打動人的生命力。“春水”借喻桃花,“渡”是竹筏,引導遊人視線從(cong) 此岸到彼岸佇(zhu) 立上千年的陽山和新農(nong) 村的灰瓦白牆。“春水渡”讓桃源村不僅(jin) 僅(jin) 春天有桃花,四季也都有了桃花。學生們(men) 希望通過這座浮橋展現出桃源村的桃花盛景、飄香蜜桃和風土人情,讓“桃花”盛放在桃源村的一年四季裏。
《水 繞》
大坊橋村小分隊
小組成員:陳薏如、付昕彤、莫玉珊、秦子惟、吳昊、魏雯麗(li) 、劉天遙
作品“水繞”,搭建在大坊橋村傳(chuan) 統民居之間。伯瀆河流貫穿這個(ge) 村莊,水體(ti) 塑造了這裏的社交和文化場景。
設計靈感源自水麵漣漪,巧妙地將房屋、橋梁和碼頭連接在一起。用竹與(yu) 線兩(liang) 種材料進行彎曲與(yu) 編織,以仿效自然的方式,既回應了當地的環境,又強調了可持續性和美感。在場地中自由穿梭,突破建築的框架與(yu) 水陸的邊界。一剛一柔,若隱若現,形成對比,引人駐足。“水繞” 不僅(jin) 是一件裝置藝術作品,更是對大坊橋這個(ge) 曆史名村的一次深刻反思,提醒我們(men) ,鄉(xiang) 村傳(chuan) 統文化可以與(yu) 現代藝術相結合,以新的方式煥發古村、古宅的生機。
在各相關(guan) 單位的大力支持下,本次創作營深入無錫市錫山、惠山、宜興(xing) 、新吳四區的五個(ge) 鄉(xiang) 村,引導學生在創作中認識鄉(xiang) 土材料和傳(chuan) 統工藝,了解鄉(xiang) 村物理空間和自然人文環境的特點,思考藝術激發鄉(xiang) 村活力和內(nei) 生動力的多元可能,在與(yu) 村民的交流合作中建立起對鄉(xiang) 土社會(hui) 的情感紐帶,提升用藝術和設計服務社會(hui) 的責任感,通過實踐教學探索藝術賦能鄉(xiang) 村建設的方法和路徑。
(來源:清華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