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v伟德体育官网登录

藝委會

“世紀對話——嶺南畫派與廣東國畫研究會的學術論爭”館藏作品展

  916日至1025日,“世紀對話——嶺南畫派與(yu) 廣東(dong) 國畫研究會(hui) 的學術論爭(zheng) ”館藏作品展在廣東(dong) 美術館展出,本次展覽是2015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項目之一。展覽展出嶺南畫派與(yu) 廣東(dong) 國畫研究會(hui) 相關(guan) 代表作品約100件,包括嶺南畫派創始人“二高一陳(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李鳳功、黃般若等名家的代表作品。

  中國近現代是中西文化撞擊和交匯的重要曆史階段,隨著外國資本主義(yi) 的入侵,形形色色西方美術思潮及繪畫技法猛烈衝(chong) 擊著中國傳(chuan) 統繪畫理論及其技法,圍繞傳(chuan) 統和現代、精神和物質、民族性與(yu) 時代性等複雜關(guan) 係上的二元對立,始終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美術界爭(zheng) 論的焦點。對當時的中國畫家而言,他們(men) 所麵臨(lin) 的不僅(jin) 是紛繁複雜的“古今”問題,而且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中西”問題,不但要解決(jue) 純粹的藝術問題,還要麵對複雜的思想文化鬥爭(zheng) ,因而這一時期的中國畫,也呈現出極其豐(feng) 富多彩的局麵。

  麵對西風東(dong) 漸下的文化衝(chong) 突問題,一向處於(yu) 中國最開放前沿的廣東(dong) 畫壇亦不可避免地受到衝(chong) 擊和影響,在經曆中西方文化對峙、衝(chong) 突、融合的複雜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國粹派、融合派、西化派等百家爭(zheng) 鳴之格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為(wei) 代表的嶺南畫派,和以黃般若、黃君璧為(wei) 代表的國畫研究會(hui) 。兩(liang) 派的相互對峙與(yu) 融合,共同推動了廣東(dong) 美術的蓬勃發展,使之與(yu) 北京、上海成為(wei) 20世紀上半葉中國畫壇三足鼎立的一支重要力量。

  高劍父受到日本畫家參酌西方繪畫以革新日本畫的啟發,同時又接受了孫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思想和辛亥革命火熱鬥爭(zheng) 的洗禮,麵對當時中國畫壇陳陳相因、泥古不化的弊病,他與(yu) 高奇峰、陳樹人以異軍(jun) 突起之勢,擎起新國畫的旗幟,給當時畫壇以耳目一新的印象,他們(men) 的風格、流派傾(qing) 向既不同於(yu) 20世紀初的複古派,又不同於(yu) 立足石濤、八大的“新進派”,因取法日本畫法而獨樹一幟,故當時被稱為(wei) “折衷派”。 1925年,高劍父創辦春睡畫院授徒傳(chuan) 藝,培養(yang) 出了諸如方人定、關(guan) 山月、黎雄才、司徒奇等第二代中堅力量,正是由於(yu) 他們(men) 的加入,才使得折衷派向嶺南畫派的發展演變終成氣候,也為(wei) 嶺南畫派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基礎。嶺南畫派作為(wei) 中國現代畫史上最早提出“折衷中西”的畫派,它提倡藝術的時代性,把西方的科學寫(xie) 實引入中國畫,強調現實性題材,強調藝術的大眾(zhong) 化,提倡表現新的生活內(nei) 容,為(wei) 當時混亂(luan) 、盲目的畫壇帶來了希望和生機。

  在西學東(dong) 漸和嶺南畫派強勁崛起的現代語境下,中國畫壇出現了一種國學回歸潮,廣東(dong) 國畫研究會(hui) 的前身癸亥合作社正是在這個(ge) 國畫複興(xing) 運動的節點上成立的。1925年擴充為(wei) 國畫研究會(hui) ,省外畫家如黃賓虹亦加盟該會(hui) ,在東(dong) 莞、香港、廣州市立美術學校均建立分會(hui) ,會(hui) 員多至五百多人,具有足以與(yu) 嶺南畫派分庭抗禮的地位。針對當時全盤性反傳(chuan) 統主義(yi) 和唯洋是崇的民族虛無主義(yi) 傾(qing) 向,打出了強烈的回歸民族傳(chuan) 統的旗幟。相對於(yu) 同時代的嶺南畫派的藝術主張,廣東(dong) 國畫研究會(hui) 向來被認為(wei) 是複古保守的代名詞,但就當時國畫研究會(hui) 的主張而言,他們(men) 也並非一味的盲從(cong) 傳(chuan) 統,而是主張從(cong) 傳(chuan) 統自身去尋求發展與(yu) 變革,強調民族藝術的特殊性和藝術中的國民性。 

  1926年,廣東(dong) 國畫研究會(hui) 的代表人物黃般若與(yu) 嶺南畫派主將高劍父的學生方人定在廣州報紙上的一場筆戰,拉開了圍繞中國畫革新而持續40年之久的大論爭(zheng) 序幕,這一論爭(zheng) 時間之長、陣線之複雜、涉及麵之廣,在中國美術史中也實屬罕見。綜觀其會(hui) 刊中所載大量探究國畫變革的理論文章,這場世紀論爭(zheng) 的主要觀點分歧包括中國畫近世萎靡不振之原因、傳(chuan) 統文人畫的價(jia) 值判斷、傳(chuan) 統寫(xie) 生之有無、抄襲與(yu) 創作、傳(chuan) 統文化的繼承與(yu) 革新、東(dong) 西方繪畫的融會(hui) 借鑒等問題進入了探討。現在看來,廣東(dong) 畫壇的這一場論爭(zheng) 從(cong) 一定程度上正是當時中國畫壇矛盾衝(chong) 突的一個(ge) 縮影。

  這一論爭(zheng) 不僅(jin) 僅(jin) 是局部地域的派別和藝術觀念之爭(zheng) ,它的產(chan) 生不但與(yu) 當時中國美術界古今與(yu) 中西的思想碰撞密切相關(guan) ,甚至直至今日,仍對中國美術具有深遠影響。一方麵,因同行相軋或意氣用事,論爭(zheng) 消耗了雙方大量的時間與(yu) 精力,對繪畫藝術的整體(ti) 發展產(chan) 生消極影響;另一方麵,論爭(zheng) 雙方通過交鋒和互動,糾正彼此的片麵與(yu) 偏頗,客觀上起到了相互砥礪、相互促進的積極作用。事實上,高劍父自1930年代以後對傳(chuan) 統的認識與(yu) 理解逐漸接近國畫研究會(hui) 的觀點,並“對國畫傳(chuan) 統筆墨,曾作長期補課”。而當年運動主將黃般若盡管始終堅持從(cong) 民族繪畫的本質精神出發,但經過當年涉及中西文化衝(chong) 撞大辯論的他,也亦更加注意對西方藝術的研究,甚至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成為(wei) 香港“新派”的領袖、香港現代國畫的奠基人之一。正是嶺南畫派帶有衝(chong) 擊性的折衷追求與(yu) 廣東(dong) 國畫研究會(hui) 對傳(chuan) 統的深刻理解相輔相成,相互補充地構成了廣東(dong) 畫壇的基本麵貌。因此,這場論戰“不僅(jin) 在嶺南美術史上,即使在整個(ge) 中國現代美術史上,都是具有劃時代的正本清源意義(yi) ”。

  本次展覽是在這場論爭(zheng) 開始近一個(ge) 世紀之後,嶺南畫派與(yu) 廣東(dong) 國畫研究會(hui) 在廣東(dong) 美術館進行的一場重新對話,圍繞這兩(liang) 大美術團體(ti) 的代表藝術家及其作品,以及相關(guan) 史料的深入挖掘和係統整理,盡可能其重置於(yu) 二十世紀初中國特定的文化語境中,勾勒和梳理兩(liang) 出大團體(ti) 的發展軌跡。

  廣東(dong) 美術館希望對中國畫由傳(chuan) 統形態向現代形態的傳(chuan) 承轉換過程中麵臨(lin) 的情境與(yu) 問題進行考察和分析,還曆史以本來麵目,而不是孤立地從(cong) 藝術談藝術,從(cong) 論爭(zheng) 談論爭(zheng) ,這對於(yu) 重新研究中國畫現代變革的曆史建構,具有重要的意義(y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