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第六屆“上海文學藝術獎”頒獎典禮上,首次推出了“上海青年文藝家培養(yang) 計劃”,經上海市美術家協會(hui) 和全市各創作單位、院校推薦及專(zhuan) 家嚴(yan) 格評審,毛冬華、龐飛、張晨初、杜海軍(jun) 、廖揚作為(wei) 美術界代表最終入圍。作為(wei) 後起之秀,此次獲選是對他們(men) 藝術創作的一個(ge) 巨大鼓勵,也體(ti) 現了社會(hui) 對整個(ge) 青年文藝人才的關(guan) 愛。“培養(yang) 計劃”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chuan) 部“青年文藝家培養(yang) 計劃”辦公室領導,上海市美術家協會(hui) 、上海美術學院、上海中國畫院、上海師範大學、鬆江區文化館負責具體(ti) 實施各人的培養(yang) ,經過3年的曆練,他們(men) 5位在德、藝上均有提升,更加自覺踐行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作品內(nei) 涵富有藝術性和思想性。
1、創新培養(yang) 方法,因人施教,目標明確
“培養(yang) 計劃”挑選43位在各個(ge) 藝術門類具有出色才能和較大潛力的青年文藝家,以德藝雙馨為(wei) 培養(yang) 目標,希望他們(men) 既是道德上的楷模,也是專(zhuan) 業(ye) 藝術上的榜樣。培養(yang) 周期為(wei) 3年,采取搭建平台、導師帶教等舉(ju) 措,為(wei) 青年文藝骨幹量身定製發展計劃,實施重點培養(yang) ,這是上海培養(yang) 青年藝術人才的重要舉(ju) 措,不僅(jin) 給他們(men) 提供了一個(ge) 自由發揮、保障充分的平台;又營造了一種青年藝術家濟濟一堂、分享交流創作的熱烈氛圍。
針對他們(men) 各自的創作特點及稍顯欠缺的方麵因人施教,5家培養(yang) 單位為(wei) 他們(men) 製定出“一人一策”的培養(yang) 計劃、為(wei) 他們(men) 選定合適的指導老師,並細化到各種細節上的關(guan) 懷。通過參與(yu) “學習(xi) 總書(shu) 記講話,體(ti) 驗井岡(gang) 山精神”專(zhuan) 題研修班、藝術沙龍和專(zhuan) 題講座、導師帶教、深入生活、出國培訓等不同形式的學習(xi) 讓他們(men) 提升了對生活的認知和人文修養(yang) ,讓他們(men) 學習(xi) 了更多自己創作領域之外的新鮮知識,拓寬了眼界,結交了很多跨界的藝術家朋友;通過明確創作任務,讓他們(men) 在壓力中激發思考、發揮潛力;鼓勵他們(men) 參與(yu) 公益,提升道德境界。
2、培養(yang) 成果顯著,個(ge) 人風格凸顯
三年來,五位青年美術家堅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創作出一批有風格、有追求的好作品,從(cong) 思想上、藝術上得到了鍛造和升華。
龐飛愛石,追求和自然對悟,其山水既不是用水墨直接呈現視覺所見的寫(xie) 生性山水,也不是完全脫離對象純以傳(chuan) 統筆墨表現審美經驗的筆墨性山水。他從(cong) 不同角度切入傳(chuan) 統,研究中國畫裏詩與(yu) 畫的結合,力求傳(chuan) 統出新,提升藝術造詣。他深入陝北、太行山、騰衝(chong) 寫(xie) 生,完成了紀念抗戰七十周年和上海首屆中國畫展的重大美術創作任務,其作品《繁秋》獲得了優(you) 秀作品獎。他策劃了“紀念畫院成立六十周年特展”“豐(feng) 子愷、程十發特展”“開天辟地——中華創世神話連環畫繪本作品赴布魯塞爾展”等重大展覽。他長期義(yi) 務承擔文教結合對口教學工作,並向中華藝術宮等捐獻代表作。
毛冬華從(cong) 城市建築的形式趣味中發現並創製了自己的獨特畫風,為(wei) 中國畫打開了一扇門。她大量使用直線和淡墨,使畫麵的形式感得到加強,又賦予衝(chong) 淡雅致的氣韻,與(yu) 現代都市的浮華喧囂拉開距離,平添一種寧靜和素雅。三年來她創作了幾大係列作品,開墾出了城市水墨表現程式的處女地,創作出了具有上海當代審美氣質的城市水墨繪畫,全麵推進寫(xie) 意中國畫在當代城市題材方麵的探索和實踐,逐步建立自己的沒骨法中國畫本體(ti) 語言體(ti) 係,體(ti) 現時代審美的主題性創作的人文關(guan) 懷。她還組織上海美院青年教師每年舉(ju) 辦展覽、組織美院研究生、博士生舉(ju) 行學術活動等。
廖揚各種主題的版畫作品頻獲嘉獎,他從(cong) 生活的源泉中汲取藝術的養(yang) 分,對社會(hui) 的思考非常自覺,在風格與(yu) 特點上,極具代表性和探索性,追求形式表現的同時,更加關(guan) 注鮮活的生活,尤其注重探討都市化進程中令人困惑的社會(hui) 現實,直指當代都市人精神生活問題。他說,“要把各種人表現到位就需要關(guan) 注他們(men) 的生活,最好能夠融入他們(men) 的世界。你會(hui) 發現他們(men) 遠不同於(yu) 我們(men) 平日裏對其表麵的認知。”他的“留守兒(er) 童”“低頭族”“雙11”“雀”等係列創作接地氣,以小見大,有內(nei) 涵、有溫度,飽含人文關(guan) 懷。《11月11日7:08分》獲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優(you) 秀作品獎。
張晨初認為(wei) 畫家要保持開放的語境,要摒棄自言自語的孤傲,與(yu) 生活、與(yu) 命運、與(yu) 時代共呼吸,敏於(yu) 對社會(hui) 問題、時代狀況的藝術回應。因而他的題材多來自微博和各種新聞話題中的人物,作品時刻和社會(hui) 現實保持零距離,用身體(ti) 驗,用眼觀察,用心思考,用筆揭示。他的藝術緊密與(yu) 大眾(zhong) 在一起,與(yu) 常識在一起,與(yu) 真實在一起,與(yu) 良知在一起,與(yu) 時代在一起,既當代又具象。對時代、事件的持續關(guan) 注和獨特的圖式表達形成了他識別度很高的作品麵貌。通過視覺衝(chong) 擊力很強的畫麵,表達他對這個(ge) 時代的愛與(yu) 思考。他也積極嚐試新的表現手法,創作了一批融合中西繪畫特點的紙本作品。
城市意味著諸多的現代性矛盾:單一、擁擠、忙碌、重複,杜海軍(jun) 的繪畫心源就來自這樣的城市印象。麵對現代性的節律和速度,必須有達達般的敏感和透徹,他用十分的近距離去看、去讀、去遭遇何為(wei) 城市生存;他觀察到城市裏最具特征和象征的就是一扇扇像眼睛一樣的窗戶;他像偵(zhen) 探一樣,想象推理,甚至不乏窺視著這些窗內(nei) 的人和景,簡筆一構,即具足場景和故事,足令人們(men) 觀視和演繹;讀他的城市繪畫,仿佛看到了那些孤島中的人們(men) 以及無盡的悵惘,引發人們(men) 對現代化語境下人的“異化”的思考。他先後在北京、深圳、巴黎等地舉(ju) 辦展覽,同時他關(guan) 注公益,幫助組織特殊兒(er) 童學校辦展。
3、展覽先行,理論、宣傳(chuan) 有力助推
通過視覺展覽、文獻展示、高峰論壇等多種方式,立體(ti) 展現5位青年美術家的培養(yang) 成果及藝術追求,讓社會(hui) 和同行檢驗他們(men) 探索的足跡,進一步匯聚社會(hui) 各界力量,為(wei) 上海的文化未來創造更加枝繁葉茂、昌盛蓬勃的明天。通過不間斷地進行媒體(ti) 宣傳(chuan) ,擴大他們(men) 作品的知曉度和影響力,報紙、視頻、雜誌側(ce) 重點各有不同,讓大家對他們(men) 的創作動向以及作品有了更多的了解。
2015年10月,《青年·境界》上海青年文藝家培養(yang) 計劃美術家作品展在東(dong) 外灘藝術空間展出,展出5位美術界青年文藝家的近150件作品。舉(ju) 辦主題為(wei) “上海青年美術的過去、現狀與(yu) 可持續發展”的論壇,探討上海青年美術在城市文化發展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2017年11月17日至24日,《青年·境界》2017上海青年文藝家培養(yang) 計劃美術家作品展在市文聯文藝大廳展出。展出5位美術家3年來創作的100餘(yu) 件作品,並製作5分鍾專(zhuan) 題記錄片,講述5位藝術家通過3年有計劃的學習(xi) 培養(yang) ,在思想境界、藝術境界、人文境界上的提升,檢驗作為(wei) 青年藝術家所應有的擔當。圍繞“都市語境下中青年美術家的文化自信與(yu) 使命擔當”展開研討,就中青年美術家的責任意識、大局意識,以及今後發展方向展開了精彩交流和深入探討。
4、以此為(wei) 鑒,吸收經驗,做好今後的青年藝術家培養(yang) 工作
3年的豐(feng) 碩成果是一次總結,更是一次檢閱。3年計劃不是培養(yang) 的終點,而將成為(wei) 他們(men) 藝術生涯的新起點,希望他們(men) 今後繼續刻苦鑽研,提升德、藝的境界;少而精地參與(yu) 展覽;少聽讚美之詞,增加定力、多學習(xi) 、多反思,多聽別人的意見、多吸收別人的長處,積極參與(yu) 上海的重大題材創作,心係群眾(zhong) 、反映群眾(zhong) ,真正創作出自己的巔峰之作,為(wei) 社會(hui) 留下精品佳作。
3年“培養(yang) 計劃”對5位青年美術家及青年美術群體(ti) 將產(chan) 生深遠的影響,5位青年美術家收獲了成長,提升了創作。通過“培養(yang) 計劃”的實施,為(wei) 今後青年美術群體(ti) 的培養(yang) 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可以將此類計劃持續進行下去,打造成為(wei) 培養(yang) 青年美術家的品牌項目,比如可以進一步展開不同美術門類的青年美術家的培養(yang) ,更多思考各門類專(zhuan) 業(ye) 的差異,推出更有針對性、行之有效的具體(ti) 舉(ju) 措,因材施教、因人輔導,夯實上海的青年美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