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評論

畫家評論

深切懷念鄒躍進先生

來源:admin 發布時間:2011/10/31 10:13:00

鄒躍進,我們(men) 會(hui) 想你的!

    2011年10月16日,新中國美術研究中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批評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鄒躍進博士因患肺癌在廣州逝世,享年53歲。

    1985年,27歲的鄒躍進所作的《美術史上的回複與(yu) 創造》,發表在《美術思潮》雜誌的第一篇文章位置,排在了陳丹青《中國油畫的基本問題》之前,時在紐約的陳丹青寫(xie) 信給國內(nei) 同行稱讚這個(ge) 名不見經傳(chuan) 的作者,那篇文章的思想性時至今日依然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後來,一直在尋找學術生命點的鄒躍進,又出版了著作《毛澤東(dong) 時代美術(1942-1976)》,為(wei) 他成為(wei) 20世紀中國重要的美術史論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5年,鄒躍進還在廣東(dong) 美術館舉(ju) 辦了為(wei) 期一個(ge) 月的“毛澤東(dong) 時代美術(1942-1976)文獻展”,並在展覽前出版了“毛澤東(dong) 時代美術(1942-1976)”大型圖文集。隨著圖文集的出版,鄒教授的事業(ye) 迎來了巔峰時期。

    但是,鄒躍進卻走得很急,急得讓人意料不及。也許我們(men) 隻願相信,他是駕鶴成仙了。他在彌留之際還惦記著中國美術研究的發展,美術界會(hui) 永遠記著這位學者!

    方旭東(dong) (廣東(dong) 省美術家協會(hui) 策劃委員會(hui) 副主任、秘書(shu) 長;廣東(dong) 美術館創作部副主任)

好想和你就這樣吵下去

    初識躍進是通過《美術思潮》上的一篇文章《美術史上的回複與(yu) 創造》,當時正是85時期,躍進年輕氣盛,文章思想激進,筆鋒犀利,顯示出批評家的鋒芒。我和他是湖南師大美術係的校友,我高他幾屆,他進校的時候我已經畢業(ye) 了。有了這層關(guan) 係,他報考中央美術學院時先來找了我。第一次見麵覺得他與(yu) 文章的形象很不相同。我說他的文章寫(xie) 得很好,讀了很受啟發,他很不好意思,一再說隻是練習(xi) 之作,還要多指教。讀研期間,躍進非常刻苦,每天都是讀書(shu) ,好像沒有白天黑夜。有點問題總是向同學老師請教,他請教的方式也很特別,如果他覺得你有說得不對的地方,他總是要反駁。這個(ge) 習(xi) 慣一直保留了下來。他為(wei) 人謙虛,人緣極好,學術上則是有點“寸土必爭(zheng) ”。有一年,我們(men) 一起帶學生下鄉(xiang) 寫(xie) 生,兩(liang) 人同住一屋,常常討論問題。有天晚上談到了深夜,說著說著有了不同意見,你一言我一語互不相讓,調門越來越高,學生都以為(wei) 我們(men) 在吵架,趕緊過來敲窗戶。後來我說:“躍進別吵了,天都要亮了。”躍進說:“真的不吵了,你畢竟還是我老師呀。”“什麽(me) 老師啊,我就比你大五歲。”也就這五歲,躍進你卻先我而去,好想和你就這樣吵下去。

  易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美術研究》雜誌社社長)

悲傷(shang) 的幸福——祭奠恩師鄒躍進

    對學生的指導,鄒老師是細膩而敏銳的,他的言傳(chuan) 身教無處不在。有一次在酒樓跟學生們(men) 聚餐,閑聊到藝術批評和藝術史論研究的關(guan) 係,他打了一個(ge) 比方:這就是一種循環,藝術批評工作可以讓理論家獲得新鮮的感性體(ti) 驗,獲得理論研究的現實依據,進而吸納到藝術史論研究中去,而嚴(yan) 格的藝術史論研究工作,又能為(wei) 藝術批評寫(xie) 作提供堅實的曆史邏輯、學術邏輯和參照體(ti) 係。二者互為(wei) 補充,循環上升。鄒老師簡短的描述讓人茅塞頓開,不再糾結於(yu) 二元對立的矛盾之中。

    還有一次,鄒老師在課堂上講視覺文化研究中符號的象征意義(yi) ,他舉(ju) 例子說自己以前有一個(ge) 照相機,自認為(wei) 還不錯,掛在脖子上去中國美術學院參加學術活動,結果一個(ge) 朋友跟他開玩笑說:“鄒老師你怎麽(me) 能用這麽(me) 落後的照相機呢!這個(ge) 照相機代表的可是中央美術學院的形象啊!”聽著鄒老師誇張的模仿聲音,學生們(men) 在哄堂大笑中,逐漸領會(hui) 符號象征體(ti) 係中的所指、能指及其變動不居的含義(yi) 。

    鄒老師對於(yu) 藝術理論與(yu) 曆史的研究是通透的。他善於(yu) 思辨、精於(yu) 思辨,他是出了名的勤奮,擁有紮實的藝術史論功底。從(cong) 藝術的基本問題、毛澤東(dong) 時代美術、當代藝術現狀與(yu) 問題,直到視覺文化理論,鄒老師都進行了深度研究。這讓他的理論視野具有極強的穿透力,不僅(jin) 能對藝術本體(ti) 問題展開追問與(yu) 闡釋,而且也能夠將藝術放在社會(hui) 文化、政治經濟、權力係統、場域轉換、肉身與(yu) 思想等開闊的視野中展開追問。因此,他的研究對象以及理論容量大大被擴張,建立起一套新的去本質主義(yi) 的藝術理論研究方式。這套新的研究方式,在他的教學、研究與(yu) 學術活動中逐漸實踐,逐漸修正,正如他所指出的,構建起一種良性的理論微循環。當然,對於(yu) 鄒老師學術思想的研究和傳(chuan) 承,需要我們(men) 長期努力,決(jue) 非隻言片語能道盡。

  蔣文博(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藝術分社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