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史論

美術史論

線描:中國畫文脈傳承的基石

來源:admin 發布時間:2008/9/22 9:33:00

線描:中國畫文脈傳(chuan) 承的基石

 

羅世平

 

討論線描,中國畫家都有心得,認識線對造型的作用和線描自身的審美價(jia) 值,是同畫家的繪畫創作活動相伴相隨的。當代的畫家不僅(jin) 取法於(yu) 中國的白描傳(chuan) 統,而且還取法於(yu) 西方的大師,在轉益多師中有了生動而多樣的現代品質和風格。由傳(chuan) 統而現代,線描有著中國式的文脈傳(chuan) 承方式,它的每一階段既是曆史的呈現,又是當代人的審美觀照。

中國畫用線的曆史很久遠,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是最多見的實例,但仍不是最早的源頭,它的源頭在哪裏?要往上推,大概推到哪裏都不為(wei) 過,刻畫的也好,彩繪的也好,都可以看作是線描的原始形態。專(zhuan) 就畫而言,按《孔子家語》的記載,在周代宮室中即繪有勸誡功能的曆史人物。人物畫以線條勾勒,早期的實物在今天還能見到的是長沙楚墓出土的《人物禦龍》和《人物龍鳳》帛畫,人物用線細勁,已是嫻熟的線描作品。隨後又有秦磚漢瓦、墓葬磚石上的人物畫像,這些考古出土的繪畫作品主要功能是用來裝飾宮牆墓室,雖不是那個(ge) 時代繪畫的最高水準,可也足以說明中國圖形狀物的用線特點。這時線條自身的意味還在隱而待發之中,仍處於(yu) 陸機所言的“宣物莫大於(yu) 言,存形莫善於(yu) 畫”的認識階段,線與(yu) 形還捆在一起。

線脫出形外而有體(ti) 勢風格,是在出現大師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線描的體(ti) 勢變化,經衛協、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之手,引得形象走向了風格化,畫史上稱之為(wei) “疏密二體(ti) ”。它的演變,密體(ti) 在前,疏體(ti) 在後。

所謂密體(ti) ,是以筆跡周密連綿的線條作為(wei) 表現手法的繪畫風格,由漢代人物畫演變而來。先有衛協開啟風氣,繼有顧愷之創立風範,後有陸探微發揚光大。衛協作畫,意在人物的情勢,他的畫“巧密於(yu) 情思”。顧愷之注重人物的神采,畫風“緊勁聯綿”,人物用線如春蠶吐絲(si) ,流水行地。陸探微強調人物的風骨,曾吸收草書(shu) 的筆法,“作一筆畫,連綿不斷”。他筆下的人物,“秀骨清像,似覺生動,令人懍懍,若對神明”。三人畫風一脈相承,都有緊勁聯綿、筆跡周密的共相。

能與(yu) 文字記錄相印證的是傳(chuan) 世的繪畫作品。衛協和陸探微的畫,今天隻見於(yu) 畫史著錄,作品不存。顧愷之傳(chuan) 世的畫,大體(ti) 是唐宋人的摹本。倫(lun) 敦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女史箴圖》,認為(wei) 是唐人的摹本。圖卷中一組組形象,用筆連綿悠緩,密而有節奏。宮闈人物的優(you) 雅通過高古遊絲(si) 描畫出來,有著緊勁聯綿的特點。傳(chuan) 為(wei) 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和《列女仁智圖》,是宋人的摹本。人物用筆飄逸風舉(ju) ,細密勁爽,間雜有起承向背的勾染,比之唐人摹本綿密悠緩的筆法,多了些流暢和清麗(li) 的印象。能作為(wei) 觀察密體(ti) 風格的可靠作品是在江南地區考古發現的《竹林七賢與(yu) 榮啟期》模印磚畫,人物的線描屬於(yu) 筆跡周密的風格。這一題材的磚畫,共出土了5件,原都拚鑲在南朝王侯大墓的牆壁間。人物取坐姿,一人一樹,都能見出每人的性情。刻畫人物則筆筆相接,線條綿長細勁。這樣的線條曾是顧愷之傳(chuan) 世摹本的筆法基調。竹林七賢是魏晉之時的高蹈名士,引他們(men) 入畫的畫家先有顧愷之、戴逵,後有陸探微、史道碩。由這些晉宋名家經手的七賢畫本在當時就很風行,稍晚竟被模刻用作了帝王貴戚陵墓的壁畫。

密體(ti) 畫風還曾借北魏“太和改製”的漢化思潮而流入北方中原,直觀的作品有石棺線刻畫和佛寺石窟的壁畫和雕刻。北魏的石棺線刻畫,以線刻作為(wei) 人物造型的基本手段,表現方式與(yu) 南朝的模印磚畫同出一轍。美國波斯頓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寧懋石室,納爾遜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孝子石棺,明尼阿波利斯美術館收藏的元謐石棺,河南洛陽古代藝術館收藏的升仙石棺,沁陽西向糧管所出土的石棺床,日本奈良大學天理館收藏的棺床石屏風等等線刻人物,都是北魏時期線刻畫的代表作品。

疏體(ti) 人物畫,按唐人的說法是“筆才一二,像已應焉,離披點畫,時見缺落”,屬於(yu) “筆不周而意周”的麵貌。疏體(ti) 畫風啟運在魏晉紛擾的年代,畫師名手活躍在民間,有考古出土的大量魏晉磚畫可供欣賞。磚不盈尺,人物用筆生動,線條疏簡放逸已到了無心自達的境地,流露出簡易率性的美。

成就疏體(ti) 而為(wei) 簡易標美的畫風,另有來自印度和中亞(ya) 佛教藝術的推動。印度笈多王朝,是佛教藝術的民族風格得到顯揚的黃金時期,佛像以豐(feng) 圓飽滿、簡潔光素為(wei) 其特點。畫法上用線條勾勒形體(ti) 輪廓,用顏色暈染結構,線條疏簡而顏色豔麗(li) 。笈多王朝的藝術風格於(yu) 公元6世紀越海傳(chuan) 到梁朝。“丹青一時冠絕”的梁朝宮廷畫家張僧繇嚐試吸收印度笈多畫法來繪製佛寺,在宮廷和民間素有影響,畫史上記錄有他的作品《維摩詰像》、《寶誌像》、《二菩薩像》等多種,保存他畫跡的寺院有瓦棺寺、高座寺、開善寺、甘露寺等多處。據說由他主筆的瓦棺寺佛教經變畫圖本在唐代還在流傳(chuan) 。張僧繇筆下的人物,筆簡而神全,相圓而色豔,因此唐宋人評鑒為(wei) “筆才一二,而像已應焉”。自張僧繇輩出,簡易標美的人物新畫風就得以在南梁北齊流行開來,今藏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職供圖》,人物即有“疏體(ti) ”的風格麵貌。河北磁縣灣漳大墓鹵薄森列的儀(yi) 衛人物、山西太原婁睿墓人馬騎隊的壯觀行列、太原徐顯秀墓的牛車鞍馬出行等壁畫人物,簡潔的線條與(yu) 漸變的色彩相互作用,簡易標美的疏體(ti) 特征可以從(cong) 這些壁畫作品中獲得真實的印象。

疏、密二體(ti) ,提供了中國畫表現的兩(liang) 個(ge) 向度。密體(ti) 吸納書(shu) 法的用筆,首開以書(shu) 法入畫法的風氣,推開了日後繪畫書(shu) 寫(xie) 性的大門。疏體(ti) 在吸收外來藝術手法的過程中強化了線條的結構功能,打開了簡筆畫的成長空間。二者的作用很快在唐宋繪畫中得以體(ti) 現。

唐朝特重書(shu) 畫藝術的實踐,唐太宗好二王書(shu) ,科考取士要看書(shu) 法的優(you) 劣,全民習(xi) 字的風氣讓繪畫的最大受益是對筆性和筆法的熟悉,書(shu) 法和畫法兩(liang) 廂無礙,圓融互通。有百代畫聖之名的吳道子,先學書(shu) 而後工畫,是以能運筆而得線之意趣,線條有了自性之美。他的技法特點,早年行筆差細,中年行筆磊落如蓴菜條。這樣的用筆用線是在很好地熟悉筆性,利用提、按、輕、重、徐、疾等書(shu) 寫(xie) 筆法所呈現出來的線條變化,將以往勻速用力的線條變成可以表達情緒節奏,表現體(ti) 麵轉折樣態的線條。如畫力士,“虯須雲(yun) 鬢,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餘(yu) ”;畫菩薩天女,“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畫龍及刷天王須,“筆跡如鐵”。如此種種,概因對象的氣貌神情而在筆法線條上見出分曉,此即唐人所謂“書(shu) 畫用筆,皆須意氣而成”的道理。

吳道子用線極致的作品是他的白畫,稱名於(yu) 世的白畫地獄變,是“筆力勁怒,變狀陰怪,睹之不覺毛戴”的得意之作。傳(chuan) 世的吳畫《送子天王圖》和《道子墨寶》都是宋代以來畫工臨(lin) 仿吳道子的白描畫,故有後人將這類白描或略施微染的線描通稱之為(wei) “吳裝”。唐宋時期的道釋人物白畫有相當數量的留存,敦煌石窟壁畫和藏經洞發現的白畫,其中都透著道子畫活潑如生的特點,誠如魯迅先生的評語:唐人線畫,流動如生。

吳道子的白畫影響深遠,入宋由武宗元、李公麟二位畫家發揚拓展。武宗元以吳道子畫為(wei) 範本,長期揣摩臨(lin) 習(xi) ,終得吳畫精神。看《朝元仙仗圖》中的人物線描,確有“冕毓俱秀發,旌旆盡飛揚”的吳畫氣象。李公麟以文人身份從(cong) 事繪畫,書(shu) 承晉、宋,畫追陸、吳,行筆細勁,用沉穩而有節奏的線條刻畫人物的內(nei) 在性情,線條有著細膩內(nei) 省的格調。傳(chuan) 世的《臨(lin) 韋偃牧放圖》和《五馬圖》明顯不同於(yu) 道子白畫的意氣豪縱而歸於(yu) 含蓄精微,將唐人的白畫稿本提升為(wei) 能傳(chuan) 情達意的白描畫樣式。

由白畫稿本變為(wei) 白描畫,其價(jia) 值在於(yu) 筆墨線條所扮演角色的轉換,畫家不再膠柱於(yu) 道釋人物,而視為(wei) 一種表現手段用來描繪多種題材,畫家的品格性情亦借此得到自由地發揮,白描畫自此進入到了中國畫的表現體(ti) 係之中。元明清文人畫躍為(wei) 主流,白描正是常用的技法。文人畫重筆墨技巧和技法個(ge) 性化的探索,使筆法的基幹作用得到更充分地體(ti) 現,在人物畫領域形成了能表現人物形貌特征、結構質地的十八描,山水、花鳥畫領域也發展出寫(xie) 照自然物態和氣象意蘊的多種皴法與(yu) 描法,這時的線描進入到了文法化的階段。畫家可依據對象的特征、個(ge) 人的性情自主地選擇和組合這些描法和皴法,在筆法組織中既表現對象的形神氣貌,又傳(chuan) 遞作者的性情思緒,還含有畫家的風格意味,乃至於(yu) 一筆落紙,可見乾坤。我們(men) 可以細數出諸如趙孟頫 、陳洪綬、金農(nong) 、任伯年等一幹名家的個(ge) 性化作品加以觀察,其中都各有用線的心得主張。線描的文法化與(yu) 個(ge) 性化加速了筆法、線法與(yu) 心法的三者合一,這當是文人畫提升的筆墨境界。

中國線描的數千年文脈傳(chuan) 承,從(cong) 線的蒙學開篇,到線的文法集成,一路走來,演繹著中國畫的昌盛與(yu) 繁榮,時至今日,仍是畫家推陳出新的活水源頭。整理這條文脈,啟發頗多,有幾點可以為(wei) 鑒。其一,工線描必工書(shu) 法;其二,出作品必明文法;其三,有品格必修內(nei) 法;其四,開風氣必納新法。以上四點都在線描的文脈傳(chuan) 承中略有提示,限於(yu) 篇幅,不再細說。

   今天的21世紀,有一個(ge) 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和世界文化彼此共存的大平台,應運而生的中國線描藝術研究會(hui) 以中國當代線描大展作為(wei) 開局,其學術眼光和抱負可圈可點,加之有一批富於(yu) 實踐和長於(yu) 探索的畫家投身其中,我們(men) 相信,立足於(yu) 中國文脈傳(chuan) 承基石上的現代線描藝術,必定會(hui) 推出一批不負這個(ge) 時代的線描藝術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