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評論

綜合評論

成就與開拓——新中國美術60年學術研討會綜述

來源:admin 發布時間:2009/9/21 8:58:00

 

孟繁瑋

 

    2009年9月10至11日,由文化部藝術司、bv伟德官网登录主辦,bv伟德官网登录理論委員會(hui) 、中國美術館承辦的“成就與(yu) 開拓——新中國美術60年學術研討會(hui) ”在中國美術館舉(ju) 行。時值新中國成立60周年,此次研討會(hui) 是美術理論界規模巨大的一次盛會(hui) ,主要針對新中國美術60年的時代特點和突出成就、發展脈絡和未來走向進行深入探討。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中國文聯副主席馮(feng) 遠、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劉中軍(jun) ,伟德线上平台黨(dang) 組書(shu) 記、常務副主席吳長江,伟德线上平台理論委員會(hui) 主任邵大箴,以及全體(ti) 參會(hui) 代表等共近百人出席會(hui) 議。中國美術館館長範迪安主持了研討會(hui) 開幕式,劉中軍(jun) 、吳長江、邵大箴在開幕式上分別發表講話。

    此次研討會(hui) 共分七場,每場約有八位代表進行專(zhuan) 題發言,水天中、馬鴻增、薛永年、程征、劉曦林、王鏞、李鬆、黃宗賢、陳醉、李一、王宏建、丁寧、孫克、尚輝等分別擔任主持。研討會(hui) 在嚴(yan) 肅而熱烈的氣氛中進行,分別圍繞60年中國美術的發展走向和和價(jia) 值建構、美術創作、史論研究、美術教育、地域性美術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並對當代中國美術發展中的相關(guan) 學術問題進行了富有前瞻性和建設性的討論。

 

中國美術的發展走向和價(jia) 值建構

    救亡圖強的民族意誌塑造了新中國獨立、尊嚴(yan) 的國家民族形象,也成就了輝煌而不平凡的新中國美術。學者們(men) 從(cong) 新的時代視點和理論高度,對未來中國藝術的發展走向和和價(jia) 值建構,進行了頗具啟示意義(yi) 的解讀。

    範迪安從(cong) 國家觀念、人本精神、反思意識、文化的主體(ti) 精神、現實關(guan) 懷5個(ge) 方麵闡述了新中國美術的時代特征和文化新質。確立國家性質和鞏固國家觀念,是60年貫穿中國美術創作的重要主題,如果說國家觀念在20世紀前半葉是零散、模糊的,那麽(me) 從(cong) 新中國開始,國家觀念就不斷集中地得到視覺體(ti) 現。新中國美術前所未有地反映人的主題,在創作建構上有對普通勞動者的歌頌,但更重要的是對社會(hui) 共同理想的表述,這與(yu) 西方現代美術的路徑很不相同。並且,新中國美術在不斷的反思中,始終以揚棄和轉換的方法內(nei) 在促動著中國繪畫的演進。這樣的經驗不會(hui) 因時代逝去而流失,也成為(wei) 我們(men) 麵向未來的重要依憑。

    李鬆認為(wei) 諸多畫種的組合構成了現代美術的整體(ti) 格局,而畫種的分合與(yu) 升沉,則顯示出中國現代美術自我調整、與(yu) 時俱進的生命活力。20世紀的民族傳(chuan) 統文化包容了世界其他藝術形式,在多畫種的並行發展中,相互借鑒、交融,豐(feng) 富了各自的繪畫語言,也成就了中國20世紀“大美術”的獨特格局。李樹聲談到我們(men) 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zhong) 的中國現代藝術是完全正確的,越開放越增加了我們(men) 民族的信心,民族的自豪感。我們(men) 看到60年中前30年已經奠定了社會(hui) 主義(yi) 新美術的基礎,後30年已在不斷拓展擴大。60年中已有三代人分別顯示出成就,一代肯定會(hui) 比一代更強。潘公凱認為(wei) ,藝術的存在不是為(wei) 創意而創意,而是為(wei) 了人的本質建構,藝術活動中的發展和創新都是為(wei) 了推進人的本質建構這一根本目的。現在,我們(men) 已經有條件回歸藝術的本位,通過藝術的文化性功能和審美的超越性功能,參與(yu) 人的本質建構——未來的理想人格的建構,從(cong) 而對未來人類的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

    張曉淩從(cong) 經濟機遇、曆史經驗、中國文明的綿延性和豐(feng) 富性、現代性與(yu) 中國文藝複興(xing) 的辯證關(guan) 係、啟蒙運動和文藝複興(xing) 、中國文藝複興(xing) 的內(nei) 容等方麵,全麵闡釋了當代中國的藝術複興(xing) 問題。他認為(wei) ,一個(ge) 新興(xing) 的現代國家,必然產(chan) 生與(yu) 其性質、地位相適應的新文化,中國的文藝複興(xing) 也是一個(ge) 曆史趨勢。他提出,中國的文藝複興(xing) 有一個(ge) 意大利文藝複興(xing) 不具備的條件,就是在全世界範圍內(nei) 存在著一個(ge) 以文化為(wei) 紐帶的“文化中國”共同體(ti) ,遍及世界的具有中國血統的人們(men) 正在根據“文化中國”這個(ge) 概念進行重新表述。毫無疑問,這個(ge) 文化共同體(ti) 將會(hui) 為(wei) 中國的文藝複興(xing) 注入巨大能量和來自不同地區的文化經驗,這一觀點值得今後的文化界深入探討和研究。

    呂品田圍繞美術核心價(jia) 值觀的建設提出了學理性的思考,認為(wei) 在“全球化”的曆史語境中,一個(ge) 國家的發展和強大,一個(ge) 社會(hui) 的穩定與(yu) 和諧,除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對話機製外,更需要建構一元化的文化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其關(guan) 鍵在於(yu) 建設核心價(jia) 值觀。這種核心價(jia) 值體(ti) 係的建設,對外可以確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形象,構成國際文化對話、交流、互動的堅實基礎;對內(nei) 可以實現不同社會(hui) 階層或利益群體(ti) 間的相互認同,確立全社會(hui) 普遍推崇和信守的文化理念,實現中華文化精神的集體(ti) 認同。

    此外,一些代表分別從(cong) 文藝政策、藝術宗旨、美術與(yu) 政治、美術與(yu) 時代、改造與(yu) 重建等角度對新中國美術發展中的得失問題,進行了宏觀而具有時代性的解讀。陳瑞林從(cong) 藝術史研究的立場出發,概述了建國初期的美術創作,應黨(dang) 和國家的政治需要進行選擇、再構與(yu) 重塑,從(cong) 而形成具有新的政治風格的藝術形態的曆史過程。錢海源在發言中鮮明提出了新中國美術巨大成就的基礎,是對“五四”以來中國革命和進步美術傳(chuan) 統的繼承和發揚光大。餘(yu) 丁將視點放在美術體(ti) 製之上,認為(wei) 美術體(ti) 製的不斷發展、完善與(yu) 變革,直接影響了20世紀後半期以來中國美術史的發展。對美術體(ti) 製的研究既可以豐(feng) 富美術理論研究的角度與(yu) 視野,也可以為(wei) 當前體(ti) 製的自我更新與(yu) 未來建設提供必要依據和參考。趙農(nong) 從(cong) 許多經典作品入手,闡釋了這些作品成為(wei) 和60年的曆史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公共記憶,從(cong) 而形成社會(hui) 演變中的人們(men) 的心理印證。高天民的發言則從(cong) “理想與(yu) 現實”的角度,對“美術的大眾(zhong) 化”與(yu) “大眾(zhong) 美術”的內(nei) 涵進行了明晰的界定,使我們(men) 對新中國大眾(zhong) 美術的發展獲得更加深入的認識。楊萍談到當我們(men) 重新審視和思考美術發展道路時,會(hui) 發現美術的發展狀態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都取決(jue) 於(yu) 文藝政策,文藝政策的適時調整體(ti) 現了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與(yu) 時俱進的特質。返觀文藝政策對中國美術的影響,具有以史為(wei) 鑒的必要性。而趙力對新中國美術品市場的曆史與(yu) 發展的研究,也從(cong) 一個(ge) 側(ce) 麵充實了此次研討會(hui) 的學術成果。

 

美術創作的回顧與(yu) 前瞻

    新中國風雨兼程的60年不僅(jin) 激發了藝術家的才華和激情,也成就了他們(men) 的卓越創作。陳綬祥在以“溫故知新,圖勵未來”為(wei) 題的發言中認為(wei) ,新中國美術60年的展覽其實是美術界一本特殊的“相冊(ce) ”,讓我感到欣喜的是,我們(men) 的中國畫不但活著,而且是健康地活著。在喜之外,也不得不引起我們(men) 的反思。他提出的“60年的美術創作中,能有多少曆史的典藏?能找出哪些作為(wei) 時代藝術特色表率的作品?又能有怎樣的創作經驗值得今後發揚與(yu) 借鑒?”等問題,值得新一代藝術家深入反思。王寧宇在發言中談到,過去我們(men) 對“創作者”談的不多,就藝術創作而言,偏重強調對曆史人文價(jia) 值的關(guan) 懷。而在廟堂藝術與(yu) 大眾(zhong) 藝術之外,需要對貼近民生民意藝術的深入思考,這是站在世界平台上所提出的。如此看來,對具有現實人文意義(yi) 的美術創作的思考,在60年的發展間仍顯不足,而這並非呈現出一種“常態”的表現。對傳(chuan) 統進行創造性的解讀並得到全世界的敬仰,仍是當前美術界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們(men) 這一代及下一代人無法回避的迫切問題。趙權利就60年美術創作中的民族審美傳(chuan) 統在不同時期的體(ti) 現進行了闡述,充分肯定了中國老百姓對中國審美傳(chuan) 統所具有的恒定、穩固的需求,對於(yu) 中國藝術審美傳(chuan) 統的延續與(yu) 發展具有不可磨滅的功勞,並認為(wei) 60年中國美術創作最大的失誤,是藝術沒有完全遵循藝術規律和心靈情感而創造,而是過多受製於(yu) 政治的意誌、社會(hui) 狂熱的激情,以及部分民眾(zhong) 的獵奇心理和庸俗心態,藝術家過多地追求現實利益,這是應當反思的。

    針對具體(ti) 門類的創作與(yu) 發展問題,代表們(men) 也從(cong) 傳(chuan) 統與(yu) 時代、大眾(zhong) 目標與(yu) 文人情結、實用藝術與(yu) 審美藝術等重要理論角度,提出積極的意見,從(cong) 而使新中國美術創作研究在具體(ti) 領域得以深化和充實。水天中就60年中國油畫的發展作了專(zhuan) 題發言,他認為(wei) 現代性與(yu) 非現代性不是評判藝術的惟一標準,與(yu) 當代中國人維係著精神聯係,是當代中國油畫的生命線。王振德、孫世昌、廖少華、陳傳(chuan) 席、徐虹、裔萼、葉青等針對60年中國畫的發展等問題闡發了各自的觀點。其中裔萼從(cong) 20世紀50年代山水、花鳥畫家兼攻人物畫的獨特視角,考察了當時文藝政策對藝術創作的微妙影響,頗具新意。徐虹從(cong) 農(nong) 民題材入手,梳理了60年中國繪畫中農(nong) 民形象的變遷,而從(cong) 繪畫研究層麵對農(nong) 民問題的關(guan) 注,也有助於(yu) 我們(men) 思考當下中國最敏感、最迫切的現實問題。當代水墨藝術是新時期中國美術領域的獨特景觀,冀少峰認為(wei) 在社會(hui) 發展的不同時段,中國當代水墨不斷適應這個(ge) 變幻不定的社會(hui) 現實,不斷尋找新的話題和新的符號,並更加關(guan) 注自身的批判精神和文化的自省精神。魯虹則認為(wei) 新興(xing) 水墨究竟如何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ge) 與(yu) 藝術創作實踐密切相關(guan) 的問題。當代繪畫需要與(yu) 傳(chuan) 統建立一種聯係,找到其當代性和獨有的民族身份。二位代表的發言都抓住了當代水墨藝術的發展命脈,一語中的,言辭中肯。

    就60年版畫的發展,尚輝圍繞社會(hui) 轉型與(yu) 藝術觀念的關(guan) 係,將新中國版畫的三次審美轉換分為(wei) :純樸的詩意、鄉(xiang) 土•風情•形式和本體(ti) 語言與(yu) 精神圖像。齊鳳閣認為(wei) 近年的版畫屬於(yu) 常態發展,即轉型後的多向拓展,其中存在各種問題也屬正常,但如果缺少對問題的理論關(guan) 注與(yu) 深入探討,畫種的健康發展很難做到。孫振華、陸軍(jun) 、鄒文等的發言主要圍繞雕塑問題展開。陸軍(jun) 認為(wei) 如果我們(men) 把60年分別放入此前近百年和此前近三百年這兩(liang) 個(ge) 時間框架中加以審視,那麽(me) ,政治和經濟對新中國雕塑的影響就不應再被一般性地當作負麵因素簡單看待。因為(wei) ,三百多年來的世界文化交流史,一百年來中華民族和中國社會(hui) 為(wei) 爭(zheng) 取國家富強和民族獨立的曆史,這兩(liang) 個(ge) 曆史時期及其基本性質,都決(jue) 定了政治和經濟因素對60年雕塑發展的影響是必然的。在這種必然性中,又內(nei) 在地包含了作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的中國社會(hui) 對民族複興(xing) 和文化自覺的本質要求,而這兩(liang) 個(ge) 相輔相成的要求所指明的曆史進程至今遠未結束,而是剛剛開始。孫振華和鄒文分別從(cong) 創作實踐和史論研究的角度闡釋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雕塑的發展狀況。曹曉鷗以“設計啟蒙”為(wei) 題,述評了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設計的發展路徑與(yu) 取得的進步。

    黃宗賢、康書(shu) 增、宋曉霞等代表的發言主要涉及新疆、西藏、江蘇、浙江、上海、廣東(dong) 等地域美術的發展狀況,由此從(cong) 地域性美術的視角補充和深化了我們(men) 對新中國美術的全麵認識。陶詠白、江梅的發言圍繞“女性藝術”展開,她們(men) 從(cong) 自我的親(qin) 身感受出發,厘清了“女性藝術”的定義(yi) 及內(nei) 涵,對新時期女性藝術的發展進行分期,梳理了女性藝術由擺脫共性到找回“自我”、彰顯“大我”的轉變曆程。

 

美術史論研究的推進與(yu) 美術教育的得失

    60年來,隨著民族的振興(xing) 、文化的發展、美術創作的興(xing) 盛、美術思潮的更迭,中國的美術史論研究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推進。薛永年言簡意賅地勾勒出新中國美術史論研究發展的兩(liang) 個(ge) 階段(1949至1976,1976至今)的大體(ti) 脈絡,觀察60年來中國美術史論研究事業(ye) 的發展,大體(ti) 可以圍繞時代提出的新問題、提供的新材料,找到相應的新方法。他還提示學科的發展要求美術史學者切忌追隨時風,急功近利,而要重視對古代傳(chuan) 統和西方美術史學的雙向深入,特別是國學傳(chuan) 統,立足於(yu) 體(ti) 係性的通盤了解後,結合自身研究實際作出自覺性的戰略抉擇。楊斌以“理論需要自覺,更需要自信”為(wei) 題,客觀審視了新中國美術理論的發展曆程,認為(wei) “論從(cong) 史出”的理論研究方向是建立“中國美術觀”的基礎,我們(men) 今天的美術觀多受西方藝術形態理論的影響,一般是以繪畫和雕塑形態為(wei) 核心和重點,相應地“工藝美術”退居到邊緣地位。如果我們(men) 從(cong) 更加生活化的樸素視角來審視曆史,就會(hui) 發現中國人更看重那些和實用密切相關(guan) ,存活、蘊含於(yu) 實際生產(chan) 和人倫(lun) 生活中的造型創造,類似於(yu) 今天所說的“工藝美術”範圍。可以說,“工藝美術”最能突出展現中國最為(wei) 普遍也最為(wei) 深厚的中國美術觀。建立“中國美術觀”的基礎是尊重中國的美術曆史,從(cong) 中申明以中國文化為(wei) 背景和依托的旨在複興(xing) 民族文化的“中國美術觀”。張敢談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外國美術史研究正逐漸走出“編譯”狀態,朝著具有獨立學術精神的方向發展。

    建國60年,隨著教育事業(ye) 的發展,美術教育也有許多得失經驗值得我們(men) 回顧和反思。林木的發言概括了建國60年中國美術史論教育的格局與(yu) 脈絡。曹慶暉以中央美術學院第一代中國畫教學集體(ti) 為(wei) 例,剖析了“三位一體(ti) ”(以寫(xie) 生為(wei) 核心、以臨(lin) 摹為(wei) 援補、以創作為(wei) 目標的寫(xie) 生、臨(lin) 摹、創作結合)的教學結構所具有的獨特意義(yi) 。陳醉認為(wei) ,藝術理論教育應注重前沿意識、樹立問題意識、明確作文意識,而前沿不等於(yu) 前衛,新問題也未必屬於(yu) 前沿。這種從(cong) 具體(ti) 微觀問題入手的研究,對於(yu) 當下的藝術教育和藝術研究者都具有現實啟示意義(yi) 。

    研討會(hui) 閉幕式於(yu) 11日下午舉(ju) 行,邵大箴作了總結發言。他首先肯定了此次會(hui) 議的學術討論成果,指出每位代表不同的視角、經曆、體(ti) 會(hui) 及學術觀點,共同促成了研討會(hui) 眾(zhong) 家爭(zheng) 鳴的良好氛圍,也正是這種差異性才能進一步推動中國美術研究向縱深發展。同時,他也指出如何更好地團結藝術家、理論家齊心協力為(wei) 中國藝術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是我們(men) 需要繼續思考的重要問題。

    配合此次研討會(hui) ,由bv伟德官网登录理論委員會(hui) 和中國美術館合編的《成就與(yu) 開拓——新中國美術60年學術研討會(hui) 文集》已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該文集共收錄提交會(hui) 議的論文80篇。

 

                                            孟繁瑋中國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