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論壇

專題論壇

馮遠:現實主義命題的多樣化藝術闡釋

來源:藝委會(hui) 發布時間:2020/11/26 8:31:32

在第三次全國美術高峰論壇上的主旨發言

中國文聯副主席、伟德线上平台名譽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馮(feng) 遠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的美術創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和重要成果,繁榮已是不爭(zheng) 的事實。總體(ti) 而言,廣大美術家自覺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文藝座談會(hui) 的講話精神,努力創作,無論就個(ge) 人或整體(ti) 、基礎水平和藝術水準,還是形式的豐(feng) 富性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從(cong) 政府、社團、專(zhuan) 業(ye) 機構舉(ju) 辦的大量不同類別、規模的藝術展覽看,都取得了可喜業(ye) 績,湧現出大量優(you) 秀人才和好作品。

  習(xi) 總書(shu) 記提出的“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方向和“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創新文化”的號召,化為(wei) 美術家們(men) 在藝術實踐中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中華傳(chuan) 統精華的“本來”,學習(xi) 吸收世界各國優(you) 秀外來藝術成果的自覺行為(wei) ,這個(ge) 轉換、吸收、創新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當代中國美術的未來廣闊發展前景,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法路徑。

  相比較西方某些發達國家現代、後現代主義(yi) 種種藝術中日漸疏離人、疏離人的現實精神訴求(並非指全部)的現象和有墮入形式主義(yi) 、樣式主義(yi) ,甚至是某種概念操弄、觀念遊戲和理論的玄幻表述之嫌,以人為(wei) 本的當代中國藝術,在這百年變局的曆史進程中,顯現出更具人文價(jia) 值、文化意義(yi) ,更富生命力的特征,這無疑是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繁榮的根本要義(yi) 所在。

  當然,在這個(ge) 發展變化的繁榮格局中,我們(men) 的美術創作也需要理性地看待和麵對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表象來看:具象寫(xie) 實樣式的普泛化傾(qing) 向、繪畫技術的描摹精細化、炫技化傾(qing) 向,單一風格的跟風重複化傾(qing) 向、圖解現實主義(yi) 主題繪畫傾(qing) 向,以及新的概念化程式化傾(qing) 向抬頭等,這些都需要引起我們(men) 的重視。深層來看:作者因綜合學養(yang) 欠缺連帶作品精神性因素的弱化,主題繪畫內(nei) 涵的淺顯化傾(qing) 向以及因想象力、創新意識不足所導致的相當數量作品的同質化、類型化傾(qing) 向等,也需要引起我們(men) 的警覺。從(cong) 外部環境因素看:社會(hui) 公眾(zhong) 美育普及、審美認知仍多停留在喜聞樂(le) 見、通俗易懂、看圖識故事階段,看不懂也缺乏主動認識接受各類創新探索藝術、外來藝術、非具象抽象藝術等的主觀意願。美術評論、媒體(ti) 宣傳(chuan) 缺乏適時引導、普及教育脫節等,則在一定程度上製約和限製了多樣化創新藝術的發展、傳(chuan) 播,這是我們(men) 需要認真對待並努力加以改變的。

  上述種種,既關(guan) 涉藝術多樣性的實踐問題,也關(guan) 涉文化生態鏈如何提升大眾(zhong) 審美的問題。本文試圖以此為(wei) 延展,提出現實主義(yi) 命題下的多樣化藝術闡釋的實踐性問題:

  我們(men) 確實善於(yu) 畫故事、演故事,善於(yu) 設計情節並具有在細節上做功夫的優(you) 長,我們(men) 確實也關(guan) 注了現實主義(yi) 藝術精神要求關(guan) 注人的命題,並且在技術層麵上達到了相當的熟練程度。但是我們(men) 在樂(le) 此不疲地描繪、演繹目力所及的現實世界狀態、營造感人“故事”,亦即“我們(men) 當下怎麽(me) 樣”的同時,卻忽略了仰望星空和對我們(men) 自身內(nei) 心細微的追問與(yu) 探究,亦即“我們(men) 從(cong) 何而來”,缺少了對未來理想和人類命運的想象與(yu) 關(guan) 懷,亦即對“我們(men) 將向何處去”這個(ge) 古老的哲學、社會(hui) 學、人文命題的關(guan) 注以及浪漫、表現主義(yi) 藝術手法的闡揚。諳熟已久的實用主義(yi) 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遮蔽了我們(men) 心靈的視野、眼力和想象能力、審美認知能力。因此,當我們(men) 麵對現代繪畫《格爾尼卡》、科幻電影《盜夢空間》等一批當代經典藝術作品時,會(hui) 憣然醒悟我們(men) 原本可以,甚至也應該和能夠做得更好、更主動。那就是現實主義(yi) 命題中關(guan) 於(yu) 人和人所置身的現實情境與(yu) 人類的理想是可以並應當通過多樣化藝術闡釋,做得更為(wei) 豐(feng) 富多彩的。同樣的情況不止於(yu) 美術,在文學戲劇、影視等行業(ye) 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令人欣喜的是,筆者在第13屆全國美展的壁畫和實驗藝術展區看到了可喜的端倪。

讓我們(men) 來重溫那件大家熟悉的作品。

  1937年4月,納粹德國空軍(jun) 轟炸了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鎮格爾尼卡,三小時的轟炸,導致格爾尼卡被夷為(wei) 平地,死傷(shang) 平民無數。法西斯的暴行激起了國際輿論的譴責,為(wei) 了表達抗議和哀悼,畢加索義(yi) 憤填膺,創作了《格爾尼卡》——一件現實主義(yi) 主題性作品。

  歐洲同行驚異於(yu) 作者對傳(chuan) 統繪畫樣式的顛覆和突破既有藝術規律的大膽勇氣,他們(men) 將之解讀為(wei) “以立體(ti) 主義(yi) 、現實主義(yi) 、超現實主義(yi) 風格表現了獸(shou) 性、災難、痛苦”。作品中一位婦女從(cong) 火中的屋上掉下;另一婦女衝(chong) 向畫麵中心;左邊一位母親(qin) 和一個(ge) 死孩;地上一位戰士的屍體(ti) ,一手握劍,劍側(ce) 是一朵正在生長的鮮花;一匹老馬為(wei) 長矛刺殺;舉(ju) 首顧盼的牛、牛和馬首之間是一隻舉(ju) 頭張喙的鳥;從(cong) 窗口斜伸進手臂,手中掌燈,發出強光,照耀著血腥場麵。全幅作品由黑白灰三色構成,描繪轟炸後的慘狀。

  評論家則認為(wei) 作品反映了畫家對傳(chuan) 統古典繪畫因素的吸收,如懷抱死嬰的母親(qin) 似乎源自哀悼基督的聖母;手持油燈的女人,令人聯想自由女神的造型;高舉(ju) 雙手仰天驚呼者,似與(yu) 戈雅畫中愛國者就義(yi) 身姿相似;張臂倒地的士兵,似與(yu) 意大利早期某些戰爭(zheng) 的場麵中的形象有關(guan) 聯等等。他們(men) 稱讚《格爾尼卡》大膽創新、精心設計,令荒誕雜亂(luan) 統一而有序的象征性藝術語言獨樹一幟等。

  本文無意為(wei) 這件已在世界藝術史中成為(wei) 教科書(shu) 級的經典作品張目,更無意以之比對我們(men) 成果卓越的現實主義(yi) 藝術創作傳(chuan) 統,但卻想呼應科技界錢學森先生的世紀之問,希望百年變局時代的現代中國能夠湧現出一大批富有創新意識的人、思想和成果。須知,想象力和勇氣體(ti) 現了一個(ge) 民族的創新智力和動能表征。

  “創新是文藝的生命”(引自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藝術創作,是觀念與(yu) 手段相結合、內(nei) 容與(yu) 形式相融會(hui) 的深度創新;是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語言的集成,是想象與(yu) 創意的鏈接。現實主義(yi) 命題下的多樣化藝術闡釋既需要從(cong) 理念上,也需要從(cong) 實踐層麵切入,分別在體(ti) 裁、題材、形式、方法(包括材料)上發力,在創作觀念、內(nei) 容、風格、語言上歸避既有,才有可能為(wei) 創造多樣性找準起點。

  觀念,在創作中具有先導性,如果耽於(yu) 循規蹈矩、慣性思維,沉緬於(yu) 自我風格塑造的駕輕就熟,就無緣突破既有創新獨造。內(nei) 容,是作品多樣性的基本要素,善不善於(yu) 總結經驗,能不能認清變化中的規律,吸取前沿成果適時調整理念,用活各種資源,拓展表現內(nei) 容,凝縮古今中外精華,調度一切藝術元素、文化符號、創意圖形,運用多種語匯,連接個(ge) 人的、民族的與(yu) 世界藝術潮流,是能否成就當代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創新的核心要旨。

  美國詩人埃茲(zi) 拉·龐德說:“藝術總在創新,任何不是創造、發明、發現的作品都沒有多少價(jia) 值。”陳寅恪更是堅持“四不講”原則,即前人、近人、外國人、我自己講過的都不講,隻講未曾有人講過的。“文律運周,日新其業(ye) ”(劉勰)。多樣性藝術的勃發與(yu) 繁盛,依憑對原創潛力的充分發掘發揮;多樣性要求藝術家有獨辟蹊徑、開風氣之先、突破常規窠臼的膽識,善於(yu) 激活和放大獨特資源稟賦,以及不斷推出新的創意構思的理想追求和不懈熱情。

  作為(wei) 民族文化複興(xing) 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men) 寄望的是質量不斷提升的文藝繁榮,是一個(ge) 文藝思想和想象力充分活躍,創新動力、原創之力噴湧的;一個(ge) 主旋律和多樣性藝術競相媲美、美美與(yu) 共的;一個(ge) 百花競放爭(zheng) 豔、美育普及和審美水準呈螺旋型提升又相互作用的;一個(ge) 中國美術史家參與(yu) 記錄、書(shu) 寫(xie) 、評價(jia) 世界藝術曆史的大繁榮願景。

  我們(men) 需要建構開放包容的中國特色藝術理論體(ti) 係,研究打造中國特色的理論工具、方法論和價(jia) 值評價(jia) 機製,向世界貢獻中華文明的文藝理論架構、學術觀念、學派思想,無有理論的突進,實踐將陷於(yu) 茫然。我們(men) 還需要在全社會(hui) 營造注重人才培養(yang) 的多樣性、關(guan) 愛個(ge) 性發展的多樣性;重視人才和成果評價(jia) 機製的多樣性原則;鼓勵獎勵褒揚多樣性創新的氛圍;倡導尊重嗬護禮敬多樣化創新創造,以及學會(hui) 虛心學習(xi) 、認識理解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創新成果的風尚,而不是沾沾自喜、盲目自信自滿,以此助推美術創新,助推全體(ti) 國人綜合文明素質在小康基礎上的進一步提升。

  當今時代,各種藝術門類互滲互融,齊頭並進;各種樣式交叉融合,科技與(yu) 文藝如影隨形;科技、觀念、材料的每一次重大變革都將給藝術的表現形式、發展樣態、生產(chan) 方式、傳(chuan) 播和消費理念帶來顛覆性的變化。從(cong) 現代聲光電技術引入舞台藝術,從(cong) 數碼電影技術、互聯網、新媒體(ti) 等高新科技推動的文藝創新呈爆發式增長,帶來前所未有的衝(chong) 擊影響力,到傳(chuan) 播方式的大數據、全媒體(ti) 、人工智能、人機交互數字化、虛擬數字空間等,其未來的發展遠未定型,未知大於(yu) 已知。誰能回答,當年曾豪言的與(yu) 人類共生不死、不下課的架上繪畫在可知的未來會(hui) 發生怎樣的變化?但是麵對已然接踵而至、層出不窮的多樣化創新觀念、手段形式途徑的挑戰,一切都將歸結並服務於(yu) 一個(ge) 根本:那就是作品,不斷創新的作品,多樣豐(feng) 富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