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評論
美術觀察丨李樂然:多元探索 深度融合——第十四屆全國美展綜合材料繪畫述評
來源:admin 發布時間:2024/12/25 20:54:36
2024年7月26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bv伟德官网登录主辦,山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承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綜合材料繪畫作品展”在山東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不僅是對當前中國綜合材料繪畫創作水平的一次全麵展示,更是對新材料、新工藝在繪畫領域應用的深入探索和交流。通過此次展覽,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當代繪畫藝術在綜合材料使用方麵取得的豐碩成果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展覽共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5340件綜合材料繪畫作品,經評選,有220件作品入選,其中進京作品24件。
第十四屆全國美展綜合材料繪畫作品展旨在鼓勵藝術家通過多元材料的綜合使用來展現豐富的藝術語言,表達對時代文藝需求的關切。展覽展出的作品涵蓋了紙、布、金屬、玻璃、塑料、樹脂、電子元件、膠片、燈光等多種材料,將自然、工業、科技與日常生活材料融入繪畫,跨越了傳統與現代的界限,豐富了傳統繪畫的表現手法,同時也開拓了新的藝術視野。多元融合與跨界表達使“材料”與“繪畫”相結合的綜合材料繪畫門類展現出更為自由的表達樣態,藝術觀念的時代性、語言樣式的多元性共同構建了新時代中國美術發展的審美品格。
展覽期間,吸引了大量觀眾(zhong) 前來參觀,不僅(jin) 有專(zhuan) 業(ye) 的藝術從(cong) 業(ye) 者,還有眾(zhong) 多藝術愛好者和普通市民。這說明綜合材料繪畫已經逐漸進入大眾(zhong) 視野,並受到了廣泛關(guan) 注和認可。此外,展覽還舉(ju) 辦了學術研討會(hui) 和藝術交流,邀請專(zhuan) 家學者對展覽作品進行深入解析,為(wei) 觀眾(zhong) 提供了更為(wei) 全麵的藝術理解和欣賞角度。
參展作品涵蓋了不同題材、不同風格和不同技法,展現了當代藝術家在綜合材料應用上的獨特創意和深厚功力。從(cong) 題材上看,作品既有反映社會(hui) 現實的紀實性題材,也有表達個(ge) 人情感的抽象性作品。與(yu) 單一畫種展覽相比,綜合材料繪畫中呈現的主題更為(wei) 多元,宏大敘事主題在占比中明顯減弱,而對文化身份認同與(yu) 展現的作品成為(wei) 醒目的主題,在材料與(yu) 創作手法上都顯示出一種有別於(yu) 西方綜合材料繪畫的藝術表現。“傳(chuan) 統”“本土”“東(dong) 方審美”等文化價(jia) 值以符號的形式貫穿於(yu) 整個(ge) 展覽,如肖希的《芥子園中的早春圖》、吳震的《文明之光》等,傳(chuan) 統的文化符號以重組的形式指向新的價(jia) 值意義(yi) 。對故去時光的留戀向來是可以慰藉心靈的情感歸處,展覽中與(yu) 此主題相關(guan) 的作品亦不在少數,如鄭軍(jun) 德、楊中偉(wei) 、徐華穎的《曆曆在“木”:對父親(qin) 的思念》通過對漸漸遠去的木工工具的繪畫式布局,傳(chuan) 達出一種對於(yu) 逝去時光的無限懷念,丁誌偉(wei) 的《大嶽永泰》通過斑斕的色彩、壁畫般的效果展現了萬(wan) 物和諧共存的自然之境,把關(guan) 注的焦點轉向對自然與(yu) 生命的觀照,使用“永泰”這一中國傳(chuan) 統的具有吉祥與(yu) 祈福意涵的詞語作為(wei) 作品名稱,也體(ti) 現了文化上的回歸與(yu) 自信。“家園”“故土”等一係列主題作品都在這一時空維度上展現著作者藝術觀念的情感指向。對科技的直觀體(ti) 現既是綜合材料繪畫在材料表現上的優(you) 勢,也是展現作品背後文化認同的重要價(jia) 值方向,展覽中材料意義(yi) 上的“科技”與(yu) 文化意義(yi) 上的“科技”交織,也成為(wei) 本次展覽的重要主題之一。燈光、塑料、電子管等在材料上明顯具有“科技”屬性的媒介或圖像上的“科技”所指共同展現著新時代社會(hui) 發展背後的文化價(jia) 值取向。
丁誌偉(wei) (河南) 大嶽永泰 綜合材料繪畫 200×240厘米 第四屆中國美術獎·銀獎
從(cong) 風格上看,本次展覽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既有延續傳(chuan) 統繪畫語言的嚐試,也有大膽突破傳(chuan) 統審美範式的創新。在“綜合材料繪畫”這一藝術門類的界定之內(nei) ,參展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依然都遵循了“繪畫性”原則的規範,材料的多元並沒有抵消“繪畫性”語言的界限。王玉華的《共享和美》延續了其一貫的創作風格,厚重而流動的礦物色形成一種“凝固的水墨”的視覺效果,時間仿佛也被長久地保存於(yu) 這種凝固之中,在接近於(yu) 疏慵的畫麵意趣中飽含著作者對生命與(yu) 時間的體(ti) 悟,靜穆與(yu) 疏慵組織而成的畫麵經得起持久的凝視。本次展覽作品中強調點線麵、色調、構成等的作品占據全部展品的大部分。在技法上,參展作品展示了綜合材料在繪畫中應用的多種可能性,例如紙與(yu) 布料的結合、金屬與(yu) 顏料的混搭、玻璃與(yu) 自然物的拚貼、光效應的介入等等。這些技法的創新不僅(jin) 拓展了繪畫的表現空間,也使得作品更具質感和視覺衝(chong) 擊力。
王玉華 (山東(dong) ) 共享和美 綜合材料繪畫 240×240厘米 第四屆中國美術獎·銀獎
二、科技助力:材料、技術的多樣化拓展
本次展覽的亮點之一就是綜合材料在繪畫中的創新應用。藝術家通過對材料媒介的重新解構與組合,創造出了全新的藝術形式和表達方式。一些作品大膽地將非傳統繪畫材料引入畫麵,使得作品不僅在視覺上更加豐富,同時也在意義上更具層次。在技術運用方麵,許多藝術家借助現代科技手段來提升作品的表現力。例如,數字打印技術與傳統手工藝的結合,使得一些作品在保持工藝美感的同時,具備了現代技術的精準與細膩。另一些作品則借助激光切割、3D打印等先進技術,在材料處理和細節呈現上達到了新的高度。本次展覽作品中,許多藝術家突破了以往綜合材料繪畫所積累的技術經驗,嚐試使用燈光、日用品等非繪畫性材料來表達對社會、人與自然的關切,不一樣的材料技法帶來了不一樣的審美感受,把不同的材料融入新的審美認同之中,對非傳統材料的有效應用不但豐富了藝術表達的媒介素材,更讓這些材料成為新的藝術媒介的“傳統”。多元的材料組合拓展了當下藝術表達的邊界,展現了新時代藝術創作的多樣性。如陳焰的《山高水遠之二》使用銀鹽膠片刻畫和燈箱背光,使人造的光源成為藝術表達的重要語言,刻畫與燈光兩種技術手段共同構建的藝術語言也切合了“材料”與“繪畫”的主題。把燈管光源作為材料使用的還有黃燕的《深呼吸·2021》,人造光源在藝術中的使用也有一定的曆史傳統了,此類作品以往多歸於裝置藝術門類,納入全國美展綜合材料繪畫門類中還屬於首次,從某種程度上也體現出了綜合材料繪畫邊界的寬泛和包容。此外,綜合材料繪畫還展示了跨界合作的潛力。一些藝術家與工匠、設計師等專業人士合作,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與技藝融入創作過程,使得作品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了更加多樣化的發展。有些作品通過與紡織、金屬、紙張等工藝的結合,呈現出獨特的肌理效果;一些作品則融入堆砌、雕塑造型元素,形成了二維與三維空間的巧妙互動。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覽中作品的邊框所呈現的細化和收斂之勢,與(yu) 以往全國美展中寬大的作品邊框形成鮮明對比,細化、緊貼作品、色調統一成為(wei) 本次展覽作品邊框的主流形式。在展覽的很多作品中,邊框不僅(jin) 僅(jin) 是使作品成為(wei) 視覺焦點的輔助材料,甚至成為(wei) 繪畫表達內(nei) 容的一部分,這種邊框形式的變化也反映了中國藝術品審美發生的本土化轉向。
通過第十四屆全國美展綜合材料繪畫作品展,我們可以看到這一藝術形式在當代中國的蓬勃發展及其巨大的潛力。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新型的材料、技術與藝術的觀念進行深度融合,為這個時代創造出更加豐富多彩的視覺圖譜。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材料科學的發展,藝術家可以嚐試更多新材料和新技術,進一步豐富綜合材料繪畫的表現手段。例如,智能材料、生物材料等新型材料的應用,將為繪畫創作帶來新的可能性。藝術也不再是單一學科的孤立實踐,而是可以與科學、工程、設計等多個領域進行深入合作。通過跨學科的融合,藝術家可以獲得更多的靈感和技術支持,從而創作出更具創新性的作品。未來的綜合材料繪畫可以更加注重與觀眾的互動和社會參與。通過公共藝術項目、觀眾參與等方式,藝術家可以讓更多人參與到創作過程中,增強作品的社會性和互動性,從而在藝術品與公眾之間建立更為密切的關聯。綜合材料繪畫作為一個新興的繪畫門類,在近些年來呈現出一種繁榮與蓬勃的發展趨勢,表現語言的跨界選擇、材料媒介的綜合多元以及與時代科技的緊密結合是這個藝術門類發展的優長,但展覽中也顯現出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完善。從綜合材料繪畫在我國推廣開始,關於這一繪畫門類的概念界定就一直處於一種比較模糊的狀態,尤其是與裝置藝術和觀念藝術的界限顯示出一種邊界疊合的狀態,從它的設置來看,顯然也不可能走向純粹的“視覺藝術”或者純粹的“自由藝術”,定義的模糊性導致個別參展作品在呈現上難以劃分其具體的門類歸屬,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個別參展作者的“投機性”;個別作品對材料屬性的無限放大,在凸顯材料美感的同時也會失去“繪畫”這一屬性的製約,往往使作品呈現為空洞材料的堆砌;展覽現場呈現出的“多元的單一”狀態,綜合材料繪畫從創作的個體來看,入展作品均顯示了極好的個人狀態和多元的材料選擇,但從展覽的整體來看,具有突破性材料選擇的作品仍屬少數,塑形堆砌仍然是整體展覽作品的主流方式,這種技術的使用似乎也隻是區別於更為平麵的架上繪畫,因此在材料的開放狀態下又呈現出一種“單一”麵貌。當然,作為一個在國內發展十來年的繪畫門類,本次展覽中凸顯的一些問題也情有可原,它需要在長期的藝術實踐和理論研究中得以完善,相信這些問題在日後的發展中會逐一解決。
第十四屆全國美展綜合材料繪畫作品展以其豐(feng) 富的材料、獨特的創意和多樣的技法,為(wei) 我們(men) 呈現了一場視覺盛宴。展覽不僅(jin) 展示了當前中國綜合材料繪畫的整體(ti) 水平,也為(wei) 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men) 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能夠看到更多藝術家在綜合材料繪畫領域的精彩創作,讓這一藝術形式在新時代煥發出更為(wei) 耀眼的光芒。
李樂(le) 然 本刊責任編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後
本文原載《美術觀察》202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