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評論

展覽評論

美術觀察丨練春海:融合與拓寬——第十四屆全國美展漆畫述評

來源:admin 發布時間:2024/12/25 20:57:00

2024年7月25日,由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文聯、伟德线上平台主辦,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湖北省文聯承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漆畫作品展”在武漢湖北美術館開幕。本屆漆畫展區共展出來自全國各地提交的1963件(組)漆畫作品中遴選出來的198件(組)入選作品,其中包括進京作品27件(組)。此次入選的漆畫作品無論是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都達到曆次全國美展之最,同時它在很多方麵所呈現出來的新趨勢也極具啟發意義(yi) 。

自1984年第六屆全國美展出現漆畫這個品種以來,40年間,我國漆畫藝術蓬勃發展,創作隊伍不斷成長、壯大。本次大展最終落戶湖北武漢,在兩個層麵上回應了中國漆畫藝術從篳路藍縷到波瀾壯闊的光輝發展曆程:一方麵,中國作為一個擁有8000年用漆、研究漆文化的古老國度,早在戰國時期,荊楚的髹漆技術就已臻漆藝史上的第一座巔峰,展覽以史為鑒,在中國漆文化底蘊最為深厚的重鎮湖北隆重拉開序幕,與曆史上的楚式漆藝隔空對話、遙相呼應,在傳承古代優良文化基因的同時開啟新的征程;另一方麵,是對40年以來中國當代漆畫發展從無到有、由弱而強的探索之旅進行一次係統的回顧、梳理、總結和展望。本次展覽入選的作品,題材豐富、兼收並蓄、風格多樣,是五年來漆畫創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基本反映了現階段漆畫創作的整體態勢和藝術水準。

一、漆畫表現的內(nei) 容與(yu) 題材得到了全麵的拓展

本次漆畫作品展在創作內容與題材方麵較上屆漆畫展要更為廣泛和多樣,既有宏大的國家主題性敘事作品,諸如反映國家富強、科技發展、鄉村振興、文化傳承、民族複興、人民福祉等主題的表現時代精神新貌的作品,也有關乎百姓日常,比如理想生活、民風民俗、秋收冬藏、青春歲月等生活百態,或者是抽象與哲思,比如社會焦慮、文化經典等題材,既有反映主旋律的宏大敘事,也有記錄瞬間和平凡的微觀考察、現實關懷。用伟德线上平台秘書長王平的話來說,這個展覽集中體現了“現實生活的廣度、深度和溫度”。在主題性創作上,人物畫題材有70多件,仍然是展覽中的重頭戲,有些作品如《紅牆映·踏歌行》《熙來攘往煙火間》等人物形象眾多,工作量巨大,可見創作隊伍中年青一代的造型能力有了明顯提高。本屆漆畫展覽的選材,更為觀照時代,作品多來自生活,既有視角豐富的主題敘事,也有生動的情境表達,通過對國際前沿、生活方式、未來趨勢的密切關注,多角度、立體地展示了新時代社會發展的成就和人民大眾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狀態。

二、漆畫材料技法與(yu) 藝術語言呈現出多元融合與(yu) 發展的趨勢

首先是漆畫的色彩語言控製能力加強,更注重豐富性和微妙的過渡。漆畫藝術家在色彩語言上銳意創新,本次漆畫作品展入選的作品如《燦若朝陽》《春風吹過淺水灣》等反映了借鑒姊妹藝術的色彩語言、表達技巧在漆畫藝術表現上的經驗探索。漆畫藝術中常見的以紅黑為主的濃重色調比重進一步減少,設色追求可控的漸變效果。從器物保護塗料發展為修飾材料,然後是具有獨立意義的漆藝畫作,曆經數千年。絕大多數時間內,漆畫都以黑紅二色為主,而本屆展覽徹底打破了這種印象,漆畫作品的色彩語言也可以表現得很多變、細膩、響亮和委婉。其次是漆畫語言的表現更加當代化。入選作品《天路——國槐綠》等很好地實現了將漆器的髹飾工藝與當代繪畫語言融通共構,器畫同一,讓傳統漆畫創作中的裝飾美、工藝美、材料美與當代藝術的繪畫性、塑造力、抽象美有機融合。當代漆畫在媒介技法上既傳承了中華漆藝傳統技藝,又融匯了國畫筆墨、油畫色彩、版畫雕刻等技法特質,展現了漆畫藝術的包容性、可塑性與創造性,使漆畫獲得了審美造型上的拓展和超越。本屆全國美展中各個畫種的入選作品都反映了一個類似的特點,即博采諸藝之長,進行技法上的融合,拓展自身的邊界,因此我們會看到像油畫那樣色調溫潤飽滿、像國畫那樣寫意抒情、像工筆那樣精致細膩的漆畫,大大豐富了漆畫畫種。漆畫藝術的發展,也出現了從傳統的強調工藝技巧到現代的強調藝術語言轉化的趨勢。傳統漆畫中,應用了諸如刻漆、堆漆、雕漆、彩繪、磨漆、刻漆等工藝技法,如今跨界融合的情形越來越多,很多作品深受油畫、工筆畫、版畫的影響,甚至在造型上也借用了九宮格等構圖形式。漆畫作為一個年輕的畫種,早期的發展較多地延續漆器裝飾的工藝,注重工藝性和裝飾性的特征。但是近年來不斷地研究、吸收、借鑒和融合姊妹繪畫藝術的表現語言、繪畫技巧,拓展出新的天地。再次是漆畫材料表現力進一步拓展。大漆是一種極具中華民族性格和文化標識的古老材料。作為一種藝術創作原材料,大漆的色澤與質感獨特,但長期以來,大漆材質的屬性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本屆漆畫作品展值得稱讚的地方是,不僅漆畫中所使用的傳統材料如螺鈿、金箔、鋁粉等物的肌理和光澤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利用,新材料、新媒介也被別出心裁地引入作品,與上屆相比,本次展覽彰顯了傳統材料的開發和技法融合成為漆畫創作的一個主導方向。在材料方麵,藝術家開始利用綜合材料的堆疊或重構進行當代漆畫創作。


3.JPG
陳國 (福建)  天路——國槐綠  漆畫  188×198厘米  第四屆中國美術獎·銀獎


三、漆畫人才新秀輩出,創作群體日益壯大
本次展覽湧現出一批優秀青年漆畫作者,新一代漆畫藝術家嶄露頭角,並逐漸成為迭代創新的主力軍,創作整體團隊日益壯大。本屆作品洋溢著濃鬱的時代氣息,很多題材非常貼近當前時代大家共同關心的事件、主題,體現了當代青年畫家活躍的思想動向。bv伟德官网登录主席範迪安充分地肯定了中青年畫家們“勇於創新實驗,在精工巧製上達到了新水平”。老中青三代漆畫藝術家構成良好的創作梯隊,共同推進了漆畫藝術創作技巧的發展,使漆畫藝術形式更加多樣,內容更具高度,在確保漆畫本體語言的基礎之上,畫麵形式語言更加開闊。
總之,本次漆畫作品展登上五年來的新台階,在漆畫藝術的研究與呈現上取得了新的突破,但也在一些地方引發我們的思考,比如漆畫的邊界與本質異化問題。
一方麵是漆畫藝術展所引發的邊界問題。從全國美展體係來看,漆畫的發展和其他畫種一樣,都在追求技巧、語言的融合,邊界都在拓寬,它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麵對這樣的問題。作為一個年輕的畫種,此前與其他畫種之間涇渭分明,漆畫的工藝特性,與油畫注重色彩與造型,國畫強調水墨的氤氳效果相比,區別一目了然。近年來,越來越多從事油畫、國畫的藝術家跨界做漆畫,出現比油畫多了一些材料質感,比工筆多了工藝性的寫意作品,它們大大豐富了漆畫畫種,拓寬了漆畫的外延,但也模糊了漆畫與相關畫種的邊界。麵對這種情形,張曉淩甚至認為,或許用“漆藝術”來代替傳統“漆畫”概念更合適。
另一方麵是漆畫本質異化發展的問題。很多青年漆畫創作者一方麵對漆畫創作基本功掌握不紮實,另一方麵又匆忙地引入筆墨韻味、圖式技法,結果變成隻是用大漆材料來繪製油畫或者版畫,發揮不出漆材料的內在張力,這些作品在漆畫本體語言的探索上其實是失敗的。中央美院教授於洋認為,一旦陷入這樣的狀態(本體語言異化),畫種的發展就進入舍本逐末的境地。都說戴著鐐銬跳舞,每個畫種都有自身的技術門檻,在繪畫本體性層麵,漆畫追求的是“漆味”。漆藝有斑駁之美、包漿之美,而漆畫在這方麵也大有可為,如磨漆不可控的微妙和隨機性效果,就是構成漆藝本體語言很重要的一點。守住漆畫的底線,避免漆畫與其他門類藝術的同質化發展,應該成為漆畫藝術家的共識。
拓寬與融合是漆畫發展所呈現的新趨勢。當代漆畫發展所麵臨的問題,實際上是漆畫藝術創作理論體係無法滿足漆畫創作實踐所引起的。漆畫藝術的當代發展必須建立在當代漆畫藝術包含學術體係在內的理論的發展與完善密切相關。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麵如何把漆畫或者漆藝術納入當代語境,使之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樣式和形態,這是漆畫的未來發展必然要做的功課,也是其發展成功與否的關鍵性指標。

練春海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


本文原載《美術觀察》202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