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評論

展覽評論

美術觀察丨李方紅:堅守文化自信 共創藝術新貌——第十四屆全國美展港澳台、海外華人作品展述評

來源:admin 發布時間:2024/12/25 20:59:24

2024年8月20日上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bv伟德官网登录主辦,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承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港澳台、海外華人作品展”在深圳美術館(新館)隆重開幕。

本次港澳台、海外華人作品展是本屆全國美展最後一個(ge) 分展區展覽,是分展區展覽的壓軸戲和小高潮,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yi) 。它有別於(yu) 其他分展區展覽,不以美術門類為(wei) 界。這不僅(jin) 是為(wei) 了加強與(yu) 港澳台地區及海外華人藝術家的藝術交流、展示他們(men) 的優(you) 秀創作成果,更是為(wei) 了架起情感交流的橋梁、展現港澳台地區及海外華人藝術家血濃於(yu) 水的家國情懷和民族認同。本次展覽共收到來自港澳台及海外華人藝術家合格有效參評作品1044件,包括中國畫、油畫、水彩、版畫、雕塑、漆畫,以及綜合繪畫等美術門類。經評選,有293件作品入選,其中進京作品40件。這些作品都是港澳台及海外華人美術家的最新創作成果,代表了港澳台及海外華人美術發展的整體(ti) 風貌和藝術水準。

一、新時代主題性美術創作:主動把握時代脈搏
新時代以來,隨著中國國力的日益增強,影響力日益擴大,中國美術在全球範圍內呈現出更加豐富的形態,在中西文化對話中更富有生機和張力。美術界在探索新時代語境下美術創作時堅持汲取優秀傳統文化和藝術的精神內涵,堅持心係人民、為人民創作藝術的中心思想,守正創新,創作了一批批美術精品。這些精品體現了中國美術界在新時代語境下的審美要求和題材選擇,既豐富了美術創作的多樣性,又為中國傳統美術賦予了新的時代注解。
港澳台、海外華人藝術家深刻體會到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對於充滿中國智慧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感觸更深,他們用作品詮釋了這一崇高理念。香港美術家李霞的《都市你我他》用明亮的色調和流動的筆觸表現了一組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精神麵貌。從人們或輕鬆或嚴肅的麵部表情、或奮進或挺進的身體姿態、或時尚或典雅的衣著裝飾,顯示出人們工作、生活、休閑的狀態,用油畫語言表現出了香港社會欣欣向榮的日常生機和活力。這種活力充滿了香港社會的各個角落,正如施新權、夏雨拉《雕塑》中雙手插兜、昂首挺胸邁步向前的形象所散發出的精神氣質。李植強的《貨櫃碼頭》展示了香港碼頭的繁榮場景,描繪了香港經濟繁榮的一個側麵。潘躍輝更是以《香江明天會更好》為題,描繪了背靠祖國的香港的發展勢頭,正如王嘉在《光輝世紀》中所描繪的那樣星光璀璨。

堅持美術創作與(yu) 時代同步,緊扣時代脈搏,反映時代特征,以人民為(wei) 中心,著力表現人民的精神麵貌和日常生活,是港澳台、海外華人藝術家主動融入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進程的表現。如澳門美術家鄭敏創作的中國畫《澳門新姿》,不僅(jin) 表現澳門的地標建築、曆史古跡、街頭巷尾的容貌,而且描繪了連接大灣區的珠港澳大橋,展示了澳門在新時代的勃勃英姿和更加美好的明天。台灣的林洪錢創作的中國畫《中國崛起·飛躍新時代》變換“鯉魚躍龍門”的形象,表現了中華民族的複興(xing) 。旅美華人劉喬(qiao) 喬(qiao) 著重描繪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創作了中國畫《絲(si) 路芳韻·古道同輝》,展現了古老的絲(si) 綢之路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指引下煥發出新的生命。


1.JPG

潘躍輝 (中國香港)  香江明天會(hui) 更好  油畫  200×200厘米


二、中國傳(chuan) 統美術樣式的創新:堅守中華文化內(nei) 核

新的時代語境賦予了美術創作以新的審美要求與題材選擇,如何將中國藝術的審美、圖式、語言進行現代轉化是當下中國美術創作的重要課題,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同宗同文,優秀的中國傳統藝術同樣是港澳台、海外華人美術家的文化底色和創作源泉。他們在藝術創作中雖然運用了水墨、水彩、粉畫等多種藝術語言,但是都注重發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作為美術創新的重要寶藏,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美術創新的重要源泉。本次展覽中澳門美術家鄭逸川、邱永培創作的《行吟》、台灣美術家董子瑗創作的《雪道飛奇》、旅美華人美術家張樹國創作的《東江縱隊營救文化人》都是雕塑作品。雖然他們的作品創作主題、材質有所不同,但是其作品中都蘊含著中國傳統雕塑的意韻。如《行吟》借用了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的牙雕藝術,注重人物衣褶的刻畫,增添了莊重的質感,塑造了人物的道德風範。而《東江縱隊營救文化人》采用圓雕和浮雕結合的藝術語言展現了東江縱隊的曆史事跡,不僅是一組優秀的紅色革命主題雕塑,而且體現了中國傳統雕塑文化展現的高度的寫意性。
山水畫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它在岩壑林泉之間凝聚著曆史煙雲,借助筆墨感悟自然、追索哲理。本次展覽中,港澳台、海外華人美術家在山水畫的探索方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台灣美術家的山水畫作品風格多樣,在筆墨、圖式中展現了新時代以來美術家對於傳統繪畫的現代探索。如陳麗雀的《雲山煙樹》中潑墨、焦墨的使用,李芸瑄的《晨曲》中現代社會符號入畫,黃湘詅的《三峽秋景》中色彩的運用和構圖的探索都展示了中國山水畫的探索方向。

旅居海外的華人藝術家在西方藝術生態環境中更加注重山水畫的守正創新,在創作中堅守中國畫的文化內(nei) 核。旅美畫家曾安平創作的山水畫《山河縈夢》采用“高遠”構圖模式,在筆墨、皴法上堅持傳(chuan) 統又有所創新,畫麵中點綴的古今建築蘊含著山水畫文脈的傳(chuan) 承。旅居加拿大的畫家史利軍(jun) 創作的《瑞雪》也是一件傳(chuan) 統出新的作品。畫家在表現大雪紛飛的場景時沒有采取傳(chuan) 統山水畫描繪雪景的靜態表達,而是用白粉噴灑其上用以表現動態的飄雪狀態,展示出了類似於(yu) 撞粉技法的藝術效果。另外,雖然作品的遠景是鱗次櫛比的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中景和近景的山川中掩映著天文台、現代化的山中別墅、高聳入雲(yun) 的教堂建築等,但是它的內(nei) 核仍然是一幅正宗的山水畫。

三、藝術語言與審美觀念的實驗與拓展:積極探索藝術多樣性
本次展覽也展現了港澳台、海外華人美術家不斷探索藝術表現的多樣性,在色彩、材料和觀念的應用上大膽創新,積極吸收並融合現代視覺元素,通過創新的視角與手法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多樣拓展藝術的表現邊界。他們在藝術創作中運用水墨、水彩、粉畫、油畫、漆畫等多種藝術語言,進行了多元化探索和嚐試。

在繪畫形式探索方麵:香港畫家張小黎的中國畫作品《一葉》在一本翻開的書(shu) 頁上,用中國畫的傳(chuan) 統元素和技法表現一種現代觀念,視角獨特,手法新穎;台灣畫家張益昇用水彩、水粉創作的《繁華盡是夢·城市》用大麵積的純色塊組合,表現一種城市的心態和情緒,充滿了構成主義(yi) 意味。在筆墨語言拓展方麵:澳門畫家曾國明的中國畫《守天洪荒》和台灣畫家龔名俐的中國畫《老日子》做出了大膽的探索,特別是《老日子》在畫麵中摻入了白粉和赭石、明黃等顏色,與(yu) 墨色組合,創造出了豐(feng) 富的視覺層次感。在繪畫觀念更新方麵:旅德美術家李迪的油畫作品《結構波》著重表現畫麵的失焦感,從(cong) 而製造一種視覺的模糊效果,改變了人們(men) 對於(yu) 繪畫視角再現中“清晰”的固有觀念;旅美美術家蘭(lan) 丹利的油畫作品《生命紋理,紐帶之聲》和湯洪貴的中國畫作品《紅樹家園》亦有新的探索。在繪畫的材料實驗方麵:香港美術家朱德源的《璀璨星光》和澳門美術家劉平的《大三巴印象》都是漆畫作品,他們(men) 在繪畫材料方麵都做了新的嚐試,取得了很好的視角效果;還有旅美美術家洪波創作的中國畫《五行易觀圖》,使用純紅色的紙張在畫麵中製造成凹凸不平的褶皺,依靠褶皺的不規則形狀表現傳(chuan) 統山水畫的縱深,十分新穎。


2.JPG

朱德源 (中國香港)  璀璨星光  漆畫  180×180厘米


總之,港澳台、海外華人美術家在創作中運用多種藝術語言,注重發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守多元包容、堅持守正創新,不斷探索藝術的多樣性,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的精品佳作。
越來越多的港澳台、海外華人美術家將個人的藝術實踐與新時代的祖國命運緊密相連。他們運用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漆畫、水彩等多種藝術語言,傾情描繪祖國跨越性發展的宏偉圖景、深情刻畫父老鄉親們的精神風貌、熱情謳歌祖國的壯美河山,傳達了他們對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深刻理解、思考與響應。
港澳台、海外華人美術家富有藝術探索與創新精神,對社會生活有獨特理解和敏銳觀察。他們堅定文化自信,通過創新的視角與手法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他們不斷探索藝術表現的多樣性,在色彩、材料和觀念的應用上大膽創新,積極吸收並融合現代視覺元素,描繪世界壯美勝景,讚頌人類發展成就,在中西藝術的深度交流與融合中呈現出新氣象、新風貌,為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和中華民族凝聚力奉獻了美術力量。


李方紅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


本文原載《美術觀察》202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