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admin 發布時間:2024/12/25 21:02:51
一、開闊的視角:以豐(feng) 富的題材展現時代精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水彩、粉畫在探索中國情懷、中國氣派的基礎上,不斷吸收、研究、借鑒國際水彩、粉畫藝術發展的經驗,融合並進,逐步成長為(wei) 中國的主流畫種之一。水彩、粉畫自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被列入獨立展區以來,經過連續6屆全國美展,水彩、粉畫展區的作品規模越發宏大,題材更加廣泛,並且積極地表現時代精神麵貌。
伟德线上平台副主席陸慶龍說:“從(cong) 前幾屆全國美展的情況來看,水彩、粉畫的發展很快,我們(men) 能感受到這個(ge) 畫種在進步、在拓寬,與(yu) 20年前的麵貌大不一樣。本次展覽中的水彩、粉畫作品整體(ti) 水平較高,麵貌多樣豐(feng) 富,技巧和技法也都不錯。”
新時代以來,主題性美術創作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成為(wei) 美術創作與(yu) 研究領域的焦點,這也激發了美術界整體(ti) 的創新活力,展現出新時代美術繁榮發展的新局麵。近年來,主題性美術創作的高潮對水彩、粉畫也產(chan) 生了深刻影響,從(cong) 事水彩、粉畫創作的畫家也希望這個(ge) 畫種能緊隨時代變革,體(ti) 現畫家對社會(hui) 發展、人民生活的關(guan) 注,呈現有力量的作品,從(cong) 而改變水彩、粉畫是小型畫種的觀念,使之可以與(yu) 中國畫、油畫、版畫等一樣進行主題性美術創作,能反映重大曆史題材,紮根於(yu) 生活、紮根於(yu) 人民,而不再僅(jin) 僅(jin) 局限於(yu) 寫(xie) 生性的、小品式的創作,這也是中國水彩、粉畫發展的一個(ge) 重要的內(nei) 在動力。
當我們(men) 步入安徽省美術館第十四屆全國美展水彩、粉畫作品展的展廳時,一大批主題開闊、創作麵貌多元的作品迎麵而來。有致敬英雄的,如胡寶鑫的《烏(wu) 斯渾河岸》、陳嘉蓉的《天山盛開芙蓉花》;有描繪中國航天科技取得巨大進步與(yu) 壯舉(ju) 的,如賈巍的《大國崛起·飛天》;有刻畫中國著名人物的,如陳金龍的《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同途》;有以鄉(xiang) 村振興(xing) 、綠色環保為(wei) 主題的,如關(guan) 旭的《平凡而燦爛的世界》、龐宗超的《大漠治沙人係列之二》、葉國強的《綠色報道之十八》;有展現城市工業(ye) 區發展曆史景觀的,如王偉(wei) 的《歲月靜好》、欒泓偉(wei) 的《工業(ye) 百年之路——流金歲月》;有關(guan) 注職業(ye) 工作者的,如邵昱皓的《貫頤奮戟——中國消防力量》、王國富的《家居美容師》、許曉霞的《台州亂(luan) 彈·後台散記》;有表現百姓煙火人生的,如何媛媛的《春社·七》、黃誌剛的《早市》、陳晶的《趕海》、沈紅泉的《平潭島的星期天下午》、胡永奇的《成長日記—仰望與(yu) 探索》;有凸顯民族風情的,如侯偉(wei) 的《塵埃係列 高原母親(qin) 》、熊禮斌的《高原午後》;有關(guan) 注祖國城市建設、讚美大好自然河山的,如方曉龍的《深圳文錦渡口岸的晨曦》、耿德法的《山海共生》、王巍和邱佳創作的《異域同天——同心》。還有關(guan) 注時代問題、關(guan) 注青年的作品,如高俊偉(wei) 的《書(shu) 香潤青年》、安炤宇的《青春之力——未來看“未來”》、白露洋的《向上的力量》;還有展現水彩抒情性、借物抒情的,如錢兆峰的《盎特萊蓬號·1920》、黃鼎鋒的《潔白立身,厚德載物》、韓靜的《平安果》;等等。這些水彩、粉畫作品涵蓋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科技進步、文化傳(chuan) 承、人物肖像、曆史故事、現代生活、自然風光等主題,體(ti) 現了近五年來藝術家對新時代中國社會(hui) 的深入觀察與(yu) 開闊視角。
在第十四屆全國美展水彩、粉畫作品展作者隊伍中,我們(men) 可以看到幾代畫家在水彩、粉畫創作上的接續,這是水彩、粉畫創作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的體(ti) 現。尤其是當代中青年水彩、粉畫畫家展現出了多樣化的藝術傾(qing) 向和審美特征,他們(men) 的作品在題材、形式和觀念上越來越個(ge) 性化,體(ti) 現了對水彩、粉畫藝術的深入思考。這讓我們(men) 感受到了年青一代的探索與(yu) 生機。這些青年畫家試圖打破水彩、粉畫普遍流行的形式,從(cong) 現實生活出發,注重個(ge) 人體(ti) 驗的呈現,在反複的構思中形成了富有個(ge) 性的構圖和獨特的色彩語言,他們(men) 都是圍繞著個(ge) 體(ti) 的人來展開的。正如伟德线上平台美術理論委員會(hui) 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鄭工所說,圍繞人的主體(ti) 性是關(guan) 鍵。如申彤的《整裝待發》在描繪人與(yu) 馬的關(guan) 係時留下筆觸的痕跡,錢兆峰的《盎特萊蓬號·1920》強調的是繪畫過程中痕跡的保留,讓我們(men) 進入了繪畫的過程中去,還有周濤的《漫咖時光》裏流淌的光斑、色點,這些在畫麵上的痕跡,將人的各種各樣的感覺喚醒,我們(men) 在欣賞這些痕跡的過程當中可以看到背後的許多信息。
在當代繪畫語境下,風景畫創作的出發點不僅(jin) 僅(jin) 是對繪畫形式語言的表達,而且是以風景為(wei) 載體(ti) 進行文化思想的傳(chuan) 遞。由此,水彩、粉畫也擁有了不再是麵對“風景”去強調純粹意義(yi) 上的審美愉悅,而是借以進行表征當下的社會(hui) 文化現狀的新語境。如耿德法的作品《山海共生》,以自然環境與(yu) 生態問題發展為(wei) 關(guan) 注對象,以山與(yu) 海(水)作為(wei) 主要審美元素,反映了共生,即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之意。作品所呈現的風景源於(yu) 自然,卻不是自然主義(yi) 式的客觀再現,而是表現心理映射社會(hui) 。
張譯丹 中國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本文原載《美術觀察》202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