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admin 發布時間:2024/12/25 21:03:50
全國美展的門類和展區按照bv伟德官网登录的專(zhuan) 業(ye) 藝委會(hui) 的分類來進行劃分和組合,並與(yu)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zhuan) 業(ye) 目錄基本對應,比如實驗藝術對應著美術學類的實驗藝術、跨媒體(ti) 藝術、科技藝術,數字藝術對應著設計學類的數字媒體(ti) 藝術、藝術與(yu) 科技、新媒體(ti) 藝術,動畫對應著戲劇與(yu) 影視學類的動畫。從(cong) 入選作品和進京作品來看,藝術院校尤其是美術學院的師生的確是參與(yu) 的主體(ti) 。
本屆全國美展實驗藝術部分的74件入選作品(包括6件進京作品)以跨媒介、跨學科的創作居多,“實驗室”氣息比較強烈,這些作品可以分為(wei) 關(guan) 注科技問題的和關(guan) 注社會(hui) 問題的兩(liang) 種傾(qing) 向,前者如陳抱陽在《智能體(ti) 共生:從(cong) 運河到銀河》中構建的大型人工智能仿真係統,後者如武小川團隊在《共襄美好:關(guan) 中忙罷藝術節》中持續多年展開的藝術鄉(xiang) 建實踐。當然,除這些“大”作品之外,還有許多“小”作品是專(zhuan) 注藝術語言和情感表達的,比如高雷用一噸鹽“畫”出的《一朵雲(yun) 》,黃小捷討論熵增原理與(yu) 生命體(ti) 維持秩序之間關(guan) 係的《構序理論》,李波用軟件和硬件打印屏幕時間的《屏幕時間之沙丘》,王帥、趙欣、柳世軍(jun) 討論個(ge) 群關(guan) 係的《螞蟻螞蟻》。與(yu) 前兩(liang) 屆相比,本屆全國美展實驗藝術部分的作品更加關(guan) 注科技創新、城市更新、鄉(xiang) 村振興(xing) 、環境保護等熱點問題。同時,正因如此,這些作品的完整呈現要求更加綜合的展示,比如相關(guan) 簡介、說明、文獻、檔案的提供,而這一點則是有待提升的。
陳抱陽 (北京) 智能體(ti) 共生:從(cong) 運河到銀河 實驗藝術 600×600厘米
本屆全國美展數字藝術部分的73件入選作品(包括10件進京作品)涵蓋了以數字技術為(wei) 工具的CG(計算機圖形)繪畫和以數字技術為(wei) 媒介的裝置、影像、交互、混合現實、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nei) 容)藝術等形式和主題及其綜合。文聞團隊的《太空光源》是一個(ge) 由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光源科學中心)提供支撐的大科學裝置,譚彬團隊的《世界投影:文明的互鑒》以影像“邀約”曆史人物在中國美術學院良渚校區展開“時空對話”,王喬(qiao) 團隊的《宇宙黎明》以影像可視化呈現了人類目前已經公認和編號的接近110000個(ge) 恒星、6000個(ge) 行星的數據,王禎和張怡的《人工智能外骨骼機器人裝甲》是一款可完美配合身體(ti) 行為(wei) 、可實時操控的穿戴式機器人裝甲。同時,數字藝術部分展出了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數字視效、杭州亞(ya) 運會(hui) 開幕式AR、杭州亞(ya) 運會(hui) 吉祥物數字衍生等作品。這些作品提示出數字藝術融藝術、設計、科學、技術於(yu) 一體(ti) 的未來發展新方向。但是與(yu) 奧地利林茨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yu) 媒體(ti) 中心(ZKM)等著名機構舉(ju) 辦的國際數字藝術展相比,本屆全國美展數字藝術部分的作品缺少關(guan) 注交互性和參與(yu) 性的社交媒體(ti) 藝術和電子遊戲藝術,因此形式和主題仍然不夠豐(feng) 富。
文聞、胡曉琛、陳天翼、顧文甲、方雨軒、鄭毅恒、王嘉平、張慶磊、汪蕾 (上海) 太空光源 數字藝術 270×466×200厘米
本屆全國美展動畫部分的86件入選作品(包括15件進京作品),涉及手繪動畫、定格動畫、計算機三維動畫、AI輔助動畫等技術,兼顧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關(guan) 注當代社會(hui) 現實生活的主題:布誌國團隊的手繪動畫《敦煌守衛者》講述了常書(shu) 鴻在巴黎與(yu) “敦煌”相遇、克服重重困難、一生守衛敦煌的故事;陳雷用三維CG模型製作的定格動畫《止戈》受到德國女畫家珂勒惠支故事的啟發,表現了“止戈為(wei) 武”的反戰主題;李嘉航的手繪動畫《地風箏》講述了老爺爺照顧偏癱的老奶奶,為(wei) 她製作蝴蝶風箏,之後一起放飛、走向自由的故事;卿韻欣團隊的手繪動畫《落花燈》通過真真在元宵燈會(hui) 撿到落花燈,但是最終歸還失主的故事,表現了成長的主題;魏天舒和薑華用木偶製作的定格動畫《夢想》講述了洛桑在各種條件都不具備的情況下堅持夢想、練習(xi) 滑板的故事;周方圓的手繪動畫《萬(wan) 華鏡》通過描繪對五十六個(ge) 民族的形象和服飾的印象,表現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的主題。盡管中國動畫與(yu) 以迪士尼為(wei) 代表的美國動畫、以吉卜力為(wei) 代表的日本動畫相比仍然差距很大,但是從(cong) 本屆全國美展動畫部分的作品可以看出,實驗動畫或許是中國動畫超越現狀、走向世界的重要路徑之一。
布誌國、黃家鍵、李應圖、徐雨濃、梁城橙、汪燕玲 (重慶) 敦煌守衛者 動畫/影像
自2014年舉(ju) 辦“實驗藝術提名展”以來,實驗藝術作品展就被認為(wei) 是全國美展最有可能產(chan) 生創新和創造的部分之一。本屆全國美展將實驗藝術與(yu) 數字藝術、動畫整合在一起,增加了觀眾(zhong) 的這種期待。事實證明,以科技為(wei) 新工具的動畫、以科技為(wei) 新媒介的實驗藝術以及兼而有之的數字藝術的確給觀眾(zhong) 帶來了很不一樣的體(ti) 驗。尤其是注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作品引發了觀眾(zhong) 的熱議。同時,“實驗藝術、數字藝術與(yu) 動畫作品展”仍然存在一些提升的可能,比如:基於(yu) 作品的特殊性,注重策展的整體(ti) 性;減少強調工作量和視網膜的作品,增加強調批判性和反思性的作品;兼顧院校師生實踐和社會(hui) 行業(ye) 實踐。總之,無論是“科技藝術”還是“藝術與(yu) 科技”,二者的耦合終究歸於(yu) 開放多元的藝術和人文。就這一點而言,本屆全國美展“實驗藝術、數字藝術與(yu) 動畫作品展”可以說是對藝術領域“中國式現代化”最好的回應。
李鎮 中國藝術研究院攝影與(yu) 數字藝術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本文原載《美術觀察》202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