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評論

展覽評論

《美術》|《美術》雜誌編輯部:與人民同心 與時代同行——“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進京作品展”述評

來源:admin 發布時間:2024/12/25 21:24:13

當 代 美 術

Contemporary Art

與(yu) 人民同心 與(yu) 時代同行

——“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進京作品展”述評

《美術》雜誌編輯部







摘  要:“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進京作品展”聚焦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10周年的重大時間節點、重大主題,展出作品中既有宏觀敘事,也有平凡視角,體(ti) 現了近5年中國美術的新麵貌、新成果。參展美術家們(men) 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關(guan) 注時代發展和文化傳(chuan) 承,通過多樣化的風格,展現了中國現代化和民族複興(xing) 的新氣象。


關(guan) 鍵詞:全國美展;新時代美術;中國式現代化;以人民為(wei) 中心;文化傳(chuan) 承






在舉(ju) 國歡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發表10周年之際,9月27日,由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文聯、伟德线上平台共同主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進京作品展”(以下簡稱進京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此次進京展根據作品門類,分別在中國美術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同步展出。經伟德线上平台組織專(zhuan) 家評審,參展作品中產(chan) 生第四屆“中國美術獎”40件獲獎作品,其中,金獎作品9件、銀獎作品14件、銅獎作品17件。這場隆重的全國美展,為(wei) 全國人民呈現出一場精彩紛呈的視覺盛宴。此次展覽既是對過去5年中國美術所取得的發展成就的回顧,更為(wei) 當代中國美術界的創作和研究提供了基石。



一、反映時代 彰顯成就


通過此次進京展,可以看到中國美術與(yu) 時俱進,充分反映了新時代以來,特別是過去5年來國家所取得的新成就,以及在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上的新變化。作品主題聚焦脫貧攻堅、鄉(xiang) 村振興(xing) 、科技創新、大國重器等時代主題。同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的重要時刻,廣大美術家自覺立足新時代的曆史方位,從(cong) 親(qin) 身經曆和親(qin) 身感受出發,用藝術的語言來呈現身邊故事,熱切回應了時代和人民的期盼,彰顯出愈發鮮明的創作自覺性,體(ti) 現出新時代美術家對社會(hui) 現實的敏銳觀察力和對社會(hui) 生活的生動體(ti) 驗。


馬鑫的壁畫《向海圖強 逐夢深藍》以海洋資源的創新利用為(wei) 主題,以全景鳥瞰視角描繪了向深海進軍(jun) 、建設海洋強國的宏偉(wei) 藍圖,展示了新時代海洋資源開發的新進展和科技創新的新成果,頌揚了新時代中國海洋事業(ye) 的蓬勃發展。此外諸如駕駛新能源汽車出行、戶外郊遊等新的生活方式也成為(wei) 藝術家表現的對象。新時代基建的快速發展,給各地人民實現共同富裕帶來了契機。李建鵬的油畫《遠方》刻畫了坐在高鐵站候車區的人物群像,畫麵上外出打工的老者手中拿著的智能手機體(ti) 現出時代發展給予人們(men) 生活的便捷。陳國的漆畫《天路——國槐綠》描繪的則是被稱為(wei) “國槐綠”的D2021次複興(xing) 號列車從(cong) 拉薩駛向林芝站的瞬間,反映了藏族同胞對現代生活的向往,展示了新時代的偉(wei) 大成就與(yu) 高原上不同民族生活的巨大變遷。


新時代以來,各行各業(ye) 、各個(ge) 地區的人民群眾(zhong) 實現了共同富裕,分享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的新成果,走向了全民致富、共享美好生活的新時代。美術家在關(guan) 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同時,也聚焦了都市生活的變遷。如張潘在國畫《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中將傳(chuan) 統筆墨的審美趣味擴大,既在傳(chuan) 統筆墨形態的現代發展上有新的探索,也以全新的時代視角和筆墨語言表現新時代生活。此外,從(cong) 謝夢荻的服裝設計《風生水起》、袁由敏等人的平麵設計《杭州2022年第19屆亞(ya) 運會(hui) 視覺形象設計及體(ti) 育圖標係統設計》,可以看到新時代從(cong) 事藝術設計的創作者們(men) 的意識自覺與(yu) 時代擔當,更體(ti) 現出藝術設計作為(wei) 實用藝術,切實地服務了新時代,改善了百姓生活,彰顯了新時代重大主題。同時,透過這些作品也可以得到一個(ge) 啟示,即藝術設計隻有深深植根於(yu) 中國社會(hui) 的發展和建設需求,與(yu) 國家的發展方向和人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才能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確認自身的本位與(yu) 奮進的方向。


在此次進京展的港澳台、海外華人作品展區的作品中,同樣可以看到新時代發展給予港澳台及海外華人同胞生活帶來的變化。國力強盛讓海外華人愈發變得有底氣,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正在不斷增強。展覽上出現了大量表現港澳台三地曆史和時代變遷的作品,港口碼頭作為(wei) 對外窗口,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施行,特別是受惠於(yu) 海上絲(si) 綢之路的發展,讓海峽兩(liang) 岸暨香港都得到了發展紅利。港珠澳大橋的建設更是加速了香港、澳門與(yu) 內(nei) 地的溝通,粵港澳大灣區的情感紐帶也變得愈加緊實。

1.JPG

孫妍《同唱》雕塑 100cm×50cm×85cm

作品選自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獲第四屆“中國美術獎”金獎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屆全國美展上,數字藝術成為(wei) 首次亮相的新類型。毫無疑問,近年來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和普及對美術界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成為(wei) 藝術家們(men) 不得不直麵並展開探索的新領域,也深刻體(ti) 現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最新麵貌。科技與(yu) 藝術的結合催生了媒體(ti) 藝術、互動藝術、AI與(yu) 數據藝術、新材料藝術、生物藝術和生態藝術等多元形態。特別是基因技術、納米技術與(yu) 機器智能的融合,為(wei) 藝術創作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這在許多展覽作品中都得到了體(ti) 現。這些作品展示了中國美術在科技、數字技術和AI的推動下,通過多層麵、多角度的融合,展現出沉浸式和交互性的新媒介特性。從(cong) 這些動畫和數字藝術作品中看到,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作品正從(cong) 傳(chuan) 統的軟件編程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展現了中國美術對超現實虛擬空間的多樣化表達方式。這一領域的創作者多為(wei) 年輕藝術家,他們(men) 敢於(yu) 創新,關(guan) 注個(ge) 人內(nei) 心和生活狀態的作品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並在跨界的思維與(yu) 探索下呈現出更多的活力、想象力以及可供拓展的可能,展現出在人文與(yu) 科技的交匯融合下創作者們(men) 對所處時代諸多麵向的思考與(yu) 感悟。



二、描繪人民 服務人民


通過此次進京展還可以看到,廣大美術工作者秉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持續深入生活、紮根人民,表現人民、服務人民,彰顯了鮮明的“人民性”本質。美術家筆下呈現出的一個(ge) 個(ge) 鮮活、湧動著生命脈搏的勞動者形象,匯聚成一部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新征程上的壯麗(li) 詩篇。


2014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為(wei) 新時代文藝發展指明了方向。廣大美術工作者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特別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篤定美術為(wei) 人民的初心,堅定人民至上的鮮明立場,從(cong) 南海之濱到漠北高原,從(cong) 科研機構到邊防哨所,從(cong) 工廠車間到田間地頭,美術家的深紮活動蔚然成風,以生動鮮活的視角,熱忱描繪新時代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鬥的偉(wei) 大實踐。其中,土地與(yu) 人民是美術史上恒久的主題。如沈曉明的國畫《金色土地》用大寫(xie) 意形式,通過人物組合的疊加和線的運用形成金字塔般昂揚向上的“勢”能,具有強烈的形式感,並在色墨相偕中充分調動水墨與(yu) 金色大地的視覺張力,給觀眾(zhong) 以強烈的視覺衝(chong) 擊力,旗幟鮮明地亮出了藝術家發自內(nei) 心地對人民和腳下的土地深沉的一份愛。


因此,在此次進京展中,關(guan) 注現實與(yu) 人民成為(wei) 新時代美術家所秉持的基本立場。一代為(wei) 祖國各行業(ye) 建設奮鬥的英雄成為(wei) 美術家感知時代新變的重要符號。對人民形象的塑造,呈現在曆史與(yu) 現實兩(liang) 個(ge) 層麵。具體(ti) 到曆史中的人民,涉及革命工人、革命戰爭(zheng) 時期的戰鬥英雄和為(wei) 促進抗戰而活躍在不同戰線上的文藝工作者。比如李前的油畫《工人是“天”》展現了李大釗與(yu) 早期鐵路工人的形象,通過建黨(dang) 前夜李大釗與(yu) 長辛店鐵路工人的互動,彰顯出為(wei)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起到巨大作用的工人階級的重要性。在革命英雄的塑造方麵,胡寶鑫的水彩畫《烏(wu) 斯渾河岸》表現了“八女投江”前英勇抗敵的事跡。“八女投江”的革命故事代代傳(chuan) 承,曆史上不斷湧現出精品力作,但此作以水彩獨特的語言特性創新性發展了與(yu) 《八女投江群雕》以及王盛烈國畫《八女投江》所不同的敘事形式。此外,抗戰時期的文藝工作者也成為(wei) 當代美術家著力呈現的對象。殷雄的油畫《歲月流金——夏衍和他的朋友們(men) 》中刻畫了包括夏衍在內(nei) 的“左聯”人員,他們(men) 在魯迅先生的領導和影響下,以筆為(wei) 槍,讓紅色文藝的旗幟屹立飄揚;孫妍的雕塑《同唱》則對解放區的文藝工作者進行了刻畫,6位文工團隊員正在為(wei) 行軍(jun) 部隊演奏,眾(zhong) 人向右傾(qing) 斜拉伸的肢體(ti) 與(yu) 悠揚的旋律同頻共振。其誇張而不乏浪漫想象的藝術表現手法,充分顯現了革命鬥爭(zheng) 中苦中作樂(le) 的浪漫主義(yi) 精神。顯然,對偉(wei) 大的革命戰爭(zheng) 精神的弘揚是此次進京展的一個(ge) 重要麵向。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無數來自各行各業(ye) 的領軍(jun) 人才為(wei) 國家各線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鄔大勇的油畫《我心中的英雄》表現的是共和國第一代人民科學家的群像,作者有意以超越時空、跨越歲月的方式,攫取他們(men) 年輕時的風采,並將眾(zhong) 人會(hui) 聚一堂。這些為(wei)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創盛世偉(wei) 業(ye) 的科工界領軍(jun) 人才,英姿勃發、淵渟嶽峙的精神氣質怎能不讓人欽佩!他們(men) 已經成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奮鬥的精神坐標。呂鵬的油畫《山河頌》則以藝術史視角,再現了傅抱石和關(guan) 山月兩(liang) 位20世紀美術史上的大家在創作《江山如此多嬌》時的時代側(ce) 麵。畫中所暗含的兩(liang) 層藝術意象構成雙重隱喻,其中,《沁園春·雪》表達了毛澤東(dong) 對祖國河山的無限熱愛和對革命必將勝利的偉(wei) 大抱負;而國畫《江山如此多嬌》中創作者所呈現的長城蜿蜒起伏、黃河奔流不息,和遠景雄偉(wei) 壯麗(li) 的祖國河山預示著一個(ge) 嶄新的中國正煥發出盎然生機。該作既是對中國式現代化曆史發展的歌頌,更抒發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2.JPG

洪萬(wan) 裏《魯智深》連環畫 39cm×39cm×10

作品選自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獲第四屆“中國美術獎”金獎


此次進京展上的作品塑造的人民形象來自各行各業(ye) 。李傳(chuan) 珍、吳筱蘅的國畫《暖》表現了農(nong) 民工及其家屬在工棚中團聚吃月餅、慶團圓的場景,呈現出時代發展給予這些為(wei) 城市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勞動者生活方式的改變。在工作之餘(yu) ,他們(men) 可以通過手機5G網絡所開拓的直播等形式,豐(feng) 富業(ye) 餘(yu) 生活,體(ti) 現出數字時代所帶來的無差別的便利生活。李玉旺的國畫《築夢》刻畫的5位建築工人,既是千萬(wan) 普通的勞動工人的代表,更是為(wei) 千家萬(wan) 戶建築美好家園的築夢者。劉政的雕塑《飛起玉龍三百萬(wan) ,攪得周天寒徹》,則以毛澤東(dong) 詩意表現冬奧健兒(er) 拚搏的主題,歌頌了新時代體(ti) 育人的愛國精神。此外,崔曉冬的油畫《千裏故人》,刻畫了一位倚靠在三輪車邊擺攤的老者;陳治、武欣伉儷(li) 的國畫《少年強》,此次將視角轉向了青少年,表現了一群少年正在體(ti) 校訓練館練習(xi) 舉(ju) 重的場景。“少年強則國強”,作品對新時代少年的寄寓何嚐不是對國家繁榮昌盛的美好期待。沈璐的連環畫《旌旗》則表現出藏族青年多傑才讓為(wei) 祖國慶祝生日的感人故事,體(ti) 現了新時代青年炙熱的愛國心。


在新時代的奮鬥者中,還有一群默默無聞、甘於(yu) 奉獻熱血的戍邊衛士。李卓的油畫《清澈的愛 隻為(wei) 中國》中矗立於(yu) 群山之巔的邊防官兵,正在向五星紅旗莊嚴(yan) 宣誓;而張義(yi) 波的油畫《心願——高原雄鷹拉齊尼·巴依卡》中,作者受中國文聯委托創作、為(wei) 英雄圓夢,英雄拉齊尼·巴依卡正在天安門前與(yu) 家人團聚,此情此景讓人動容。



三、弘揚傳統 繼往開來


在此次進京展上還可以看到,新時代美術家在立足時代生活的同時,堅定文化自信,不約而同地深入挖掘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弘揚中華美學精神,體(ti) 現出鮮明的文化自覺。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兩(liang) 個(ge) 結合”的重大論斷,為(wei) 新時代美術發展拓寬了道路,為(wei) 廣大美術家的創作指明了方向。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美術家堅持古為(wei) 今用、推陳出新,在充分攫取優(you) 秀文化遺產(chan) 和古典藝術精華的同時,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多麵向地運用中華文化的寶貴資源,這些作品鮮明彰顯了中華美學精神,展現了中華審美風範,在立足保護傳(chuan) 承中華文化遺產(chan) 的同時,亦不斷夯實著文化根基。裴書(shu) 鴻的國畫《白露》充分發揮傳(chuan) 統宋畫中的“格物”美學,描繪了自然和諧的場景,在注重線條的自然和風骨中展現出傳(chuan) 統花鳥畫獨有的審美風範。胡永攀等人的工業(ye) 設計《“巡天”登月服係統組件設計》,創作者充分吸收“甲胄形、淩風帶、玉璧紋、天穹意、五行色”等極具傳(chuan) 統文化的元素融於(yu) 設計之中,體(ti) 現出現代工業(ye) 設計對傳(chuan) 統文化精髓的主動攫取。


3.JPG

胡寶鑫《烏(wu) 斯渾河岸》水彩畫 180cm×150cm

作品選自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獲第四屆“中國美術獎”金獎


在本屆全國美展上,工藝美術脫離以往的設計展區,與(yu) 陶瓷藝術一並設區組展。這一調整既反映出工藝美術與(yu) 陶瓷藝術之間存在的共性與(yu) 聯係,更體(ti) 現了國家對文化“兩(liang) 創”帶動工藝美術創作與(yu) 發展的期待。如何解讀、提煉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並在創作中適度而恰當地表現出對“兩(liang) 創”的思考與(yu) 探索,成為(wei) 工藝美術與(yu) 陶瓷藝術創作者們(men) 共同麵臨(lin) 的時代命題。王承利、王耕雨的工藝美術《大河文明》發掘黃河哺育下的中華文化之魅力,用中國工藝闡釋中華文化,用中華文化升華中國工藝。吳昊宇的陶瓷藝術《新石器2024——NO.1》和馮(feng) 家寶的陶瓷藝術《頌曲·明眸》均是對中華悠久曆史文化展開的一次追思與(yu) 探尋,對於(yu) 新時代工藝美術與(yu) 陶瓷藝術彰顯中國特色的藝術風格與(yu) 精神品格而言,有著重要意義(yi) 。


連續性、敘事性和文學性是連環畫區別於(yu) 其他畫種的重要標誌,同時其還與(yu) 傳(chuan) 統文學經典是一種共生關(guan) 係。本屆美展上連環畫《魯智深》的作者洪萬(wan) 裏,長期紮根傳(chuan) 統經典文本,致力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挖掘與(yu) 創新性視覺轉化,以時代審美賦予傳(chuan) 統經典以新的生命活力。可見,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是支撐著每一個(ge) 國人在世界上巍然不動的精神基因。



四、山水相依 胸懷世界


在此次進京展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自覺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思想理念,在世界全球化、經濟多極化的今天,從(cong) 原本對小我的關(guan) 注之中走出,以更大的格局和胸懷,不斷反思人類與(yu) 社會(hui) 、與(yu) 自然、與(yu) 國家及世界的關(guan) 係,關(guan) 注生態文明建設與(yu) 可持續發展等全球性議題。


自黨(dang) 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意識以來,廣大美術家以前所未有的責任承擔意識,密切圍繞糧食問題、資源問題、氣候問題、網絡安全問題、人口問題、環境汙染問題等方麵,以多種形式的美術方式呈現自身對人類前途命運的關(guan) 注,這在此次進京展作品中表現得尤為(wei) 突出。比如,羅玉鑫的國畫《休戚與(yu) 共》,關(guan) 注極地生態平衡,倡導生物多樣性,以地球生命共同體(ti) 的意識主張保護瀕臨(lin) 滅絕的動植物,探索人與(yu) 自然的和諧共生;耿德法的水彩畫《山海共生》則揭示了自然生態循環往複的樸素邏輯,生態環保理念之下,中景隨風而動的一張大網以及漂浮的漁船暗示了創作者對人類破壞自然生態行為(wei) 的批判;王玉華的綜合材料繪畫《共享和美》描繪了人與(yu) 動物、自然和諧共處的場景,反映出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共同創造人類美好未來的願景和希望。


加強對地球上存在的多種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同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命題下的重要方案。應金飛的版畫《文明互鑒·數與(yu) 道》以並置的方式呈現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的“數本原”說與(yu) 中國老子的“道本原”說,揭示東(dong) 西方兩(liang) 大文明古國對宇宙萬(wan) 物本原的不同探索,預示著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世界發展的原動力的深刻內(nei) 涵。王啟凡的版畫《築橋》則體(ti) 現出藝術家長期以來利用傳(chuan) 統木刻語言呈現傳(chuan) 統文化的創作理念,橋作為(wei) 文化連接的重要載體(ti) ,築橋正賦予了作品打通古今、中西、內(nei) 外等不同隔閡的深刻意義(yi) 。



五、錘煉語言 創新形式


在此次進京展中,廣大藝術家從(cong) 自身創作出發,在堅持弘揚主旋律的同時,積極探索多門類藝術語言表現的多樣性。5年來,廣大美術家執著追求以更精深的藝術思想、更精湛的藝術技巧、更精良的藝術製作,投身於(yu) 為(wei) 人民而藝術的創作熱潮之中,以愈發敏銳的觀察視角,尋找更為(wei) 貼合時代審美的藝術呈現方式,在堅持“主題性”和“繪畫性”上雙向發力,在積極擁抱新時代和新技術的同時,不斷挖掘新時代美術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上的新潛能。


在架上藝術於(yu) 世界美術中不斷衰退的今天,新時代美術家繼續堅持架上繪畫,並不斷探索其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其中,油畫作為(wei) 外來畫種,曆經長期的民族化和本土化探索,在新時代美術家愈發精深的技巧打磨下,嫻熟地以油畫語言描繪大眾(zhong) 視覺經驗,將最平凡的形態質地凝練成繪畫方式呈現出來,在塑造形象的真實、可信上下苦功夫,凸顯出新時代油畫家塑造現實繪畫的審美力和現場感。比如崔曉冬的《千裏故人》通過一係列細微之處的細節呈現,給人以觸動人心的真實性;李前的《工人是“天”》中對暖色光源的特殊運用,回溯了古典油畫的暖色調性;李卓的《清澈的愛 隻為(wei) 中國》則以寫(xie) 生的方式來規避創作中照片的影響,作者通過畫麵中對光線氛圍的營造來表現高原強烈的氣候,凸顯出現場寫(xie) 生的效果。與(yu) 此同時,愈發堅定的本土意識已然成為(wei) 中國油畫在新時代確立文化主體(ti) 性的重要標誌。在表現內(nei) 容上,越來越多的藝術家持守本土身份、時代目光和文化立場,在創作中顯現出愈發明顯的中國特殊性和獨特時代感,凸顯中國感受、中國道理、中國經驗和中國身份。


時代發展給生活於(yu) 其中的藝術家以深刻影響,其中都市水墨的興(xing) 起在中國畫領域成為(wei) 一個(ge) 重要現象,傳(chuan) 統山水畫的“山水”載體(ti) 已無法滿足當代都市人群的生活和審美需求,一批記錄當代社會(hui) 都市化進程的作品湧現,並促進了傳(chuan) 統中國畫中水墨形態的變革,同時,基於(yu) 對水與(yu) 墨關(guan) 係的理解,激發出了包括漬染、洇染等更多與(yu) 都市肌理相結合的技術上的可能性,大大拓展了傳(chuan) 統中國畫語言表現的空間。冼子予、冼一凡的《點點繁星》大膽借鑒了俄國浪漫主義(yi) 畫家庫因芝繪畫中對於(yu) 光的處理技巧,並將其與(yu) 傳(chuan) 統繪畫的沒骨積染法相結合,還集合了傳(chuan) 統界畫的繪製以及傳(chuan) 統壁畫中貼金銀箔等形式,塑造新時代的都市新變,體(ti) 現出新時代中國畫家的廣闊視野和多元探索的可能性。申卉芪的《小兄弟》以自由灑脫的筆墨造型彰顯了中國畫的寫(xie) 意精神。羅玉鑫的《休戚與(yu) 共》在得宋人精謹雅致的同時,以現代審美的形式追求去激活傳(chuan) 統國畫的現代生命力。在空間表現上,冰層上的平遠視角和冰層下的縱深表現,體(ti) 現出對空間表現的創造。


此外,在進京展中還可以看到,版畫、壁畫、綜合材料繪畫、連環畫等不同門類對語言表現的深入探索。比如康蕾的版畫《母親(qin) 的背負》對木刻版畫語言的堅守,同時其運用誇張手法深化了對廣義(yi) 的母親(qin) 的致敬;沈璐的連環畫《旌旗》以水彩語言強化了連環畫的敘事性優(you) 勢,雖然尺幅不大,但在構圖、色彩和敘事結構上都有加強,對拓展水彩畫作為(wei) 畫種的敘事性具有啟發性;綜合材料繪畫如丁誌偉(wei) 的《大嶽永泰》有機結合中國畫的表現圖式,在材料層麵上廣泛采用了金銀箔、礦物色等中國傳(chuan) 統材料,在堅守本體(ti) 語言的前提下持續探索多元材料的可能性與(yu) 表現張力;李丹等人的壁畫《美麗(li) 新疆》則以三聯畫形式描繪了新時代新疆人民團結、歡愉的美好畫麵,表現上充分結合了新疆當地礦物顏料蘊藏豐(feng) 富的特性,有意運用大量礦物顏料並以岩彩技法去呈現,以傳(chuan) 統壁畫技法呈現出畫麵獨特的粗糲感、平麵性和裝飾味,充分體(ti) 現出創作者對表現對象的深入了解並使之與(yu) 技法語言特性相結合的特色。這些作品以豐(feng) 富多樣的手法、個(ge) 性化的探索,展現出藝術表現上更多的方向與(yu) 可能。



結 語


全國美術作品展覽與(yu) 新中國同齡,75年來,展覽始終與(yu) 時代同行、與(yu) 人民同心,推出了一批名家名作。本屆展覽聚焦新時代主題,集中呈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偉(wei) 大實踐的多彩畫卷和恢宏氣象,展現了中華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寫(xie) 了中國人民的奮鬥之誌、創造之力、發展之果,反映出廣大美術家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不斷在磨礪美術語言上攀登藝術高峰的共同追求,體(ti) 現出中國美術的全麵發展和與(yu) 時俱進。展覽的舉(ju) 辦,將進一步推動美術事業(ye) 繁榮發展,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第四屆“中國美術獎”獲獎作品名單


4.JPG



Stay United with the People an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 

Commentary on the “Selected Works Exhibition of the 14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in Beiji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Art Magazine


Abstract: The “Selected Works Exhibition of the 14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in Beijing” focuses on significant moments and major themes of celebrating the 75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10th anniversary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chairing the Symposium on Literary and Art Work and delivering an important speech. The exhibited works, with both macro narratives and ordinary perspectives, reflect the new look and new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fine arts in the past five years. Artists have carried out “people-centered” creation and followed closel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efforts of carrying forward cultural traditions. Through diversified styles, they have demonstra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the national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fine arts in the new era; Chinese modernization; people-centeredness; carrying forward cultural tradi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