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理論

美術理論

朱盡暉|新時代中國美術的人民情懷與使命擔當

來源:admin 發布時間:2024/12/25 21:37:35

專(zhuan) 題 研 究

Special Research

新時代中國美術的人民情懷與(yu) 使命擔當

陝西省美術家協會(hui) 主席,西安美術學院院長、教授|朱盡暉







摘  要:“人民性”是新時代中國美術的根基,是中國美術國際傳播的內核。本文探討新時代文藝思想的發展及其對美術創作的引領作用,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從“人民性”的源泉、表現形式、價值取向、社會影響四個維度展開討論,以深化人民的美術表達、拓寬人民的美術參與、提升人民的美術素養,讓人民成為美術的主體,美術作品成為人民的真實寫照。

關(guan) 鍵詞:新時代美術;人民性;文藝工作座談會(hui) ;國際傳(chuan) 播;民族複興(xing)







傳統意義上的美術,往往被視為純粹的審美活動,以美學追求為主。然而,當麵對民族複興、國家發展,以及各種社會問題時,美術必須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當今,中國美術已不再僅局限於美學追求,而是一種使命、一種擔當。美術工作者將目光轉向人民,將美術作為關注社會民生、國家發展的有效的社會工具。美術工作者的使命發生轉變,從個人追求到曆史擔當,從美學哲思到社會責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先進藝術理念,創造無愧於時代的美術作品,在世界藝術舞台彰顯中國精神,這是國家和民族的召喚,也是美術與時代的共鳴。


一、當美術成為社會之鏡:
美術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

新時代以來,一方麵,中國社會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加強烈,對美術的審美需求也更加多元;另一方麵,中國正處於“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曆史交匯期,國家發展和民族複興的偉大實踐為美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麵對發展機遇,中國美術深入理解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之作為指導理論研探與創作實踐的根本路線。

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以下簡稱《講話》),指明了中國美術的發展方向,為中國美術提供了強大的思想動力和精神力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掘藝術創新,加強人才建設,推動美術事業發展——《講話》的內容與精神,對中國美術的引領是全方位的。其中,“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是中國美術的主旋律;加強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美術的根基;堅持與時代同行是中國美術的必然趨勢。

回首新時代10年,我們見證了中國美術的蓬勃發展,共同經曆了理論研探與實踐創作的探索與突破。美術工作者關注時代變遷和民族未來,將美術創作與人民生活緊密相連,用美術作品歌頌祖國、歌頌人民、歌頌時代,用真情實感反映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積極探索新思想、新觀念的美術表達方式,提升美術本體的價值與意義;不斷超越美術作品的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用一生之功,努力創作具有人民性、時代性、民族性、現代性,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講好中國故事,講述偉大時代和民族偉大複興的優秀作品。

藝術的表達要有時代痕跡。美術,從來都不是與現實生活脫節的“象牙塔”。縱觀人類曆史,優秀的美術作品往往與人民、國家、民族息息相關,成為時代的縮影和社會變革的見證者。當今中國,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文化多元等因素交織,帶來前所未有的複雜性和挑戰性。包括國際局勢、社會民生、環保問題、文化衝突等,都深刻地影響了人民的生活,也觸動美術工作者的內心。他們不再滿足於簡單的審美追求,而是超越審美,關注民生,展望未來,用作品記錄時代、浸潤心靈、引領思考、激發行動。他們意識到,美術的價值不僅在於美術本體,更在於喚醒人的意識,引發人的思考,推動社會進步,用美術的力量照亮時代,照亮未來。這種轉變並非偶然,而是發展的必然結果,背後包含深刻的社會需求。這種轉變不僅是美術形式的革新,更是美術工作者肩負社會責任的體現,是對國家、民族,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度思考和積極回應。

在這種背景下,有誌之士將視角對準人民,描繪普通勞動者、展現平凡大眾,越來越多的美術工作者不再囿於畫室,他們融入生活,與民眾互動,將美術的觸角延伸到更廣闊的天地。與此同時,美術工作者們不斷超越藝術的精湛、藝術的擔當、藝術的風格、藝術的創新,跨越學科壁壘,與科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合作,共同探索中國未來發展,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參考和啟示。美術的介入、關懷、預見與引領,內蘊人民之魂,綿延家國之根,閃耀時代之光。美術的價值更加重要,社會影響更加深遠。


二、“人民性”:
新時代中國美術的根基

在新時代,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的變化,為美術事業注入了新活力。而“人民性”作為中國美術的重要特征,蘊含民眾關懷、社會關注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特質,滿足人民群眾的真實需求和情感體驗;同時通過美術作品,傳遞普通百姓的心聲願望,具有深刻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在新時代賦予中國美術更深刻的使命擔當和價值取向。

(一)“人民性”的源泉:現實生活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重要內容,是中國美術發展的根本方向。新時代的中國美術把“人民”作為美術創作的源泉和歸宿,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創作靈感和素材。10年來,中國美術更加注重從人民中汲取創作靈感,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成就,創作出一大批飽含人民情懷、反映時代主題、具有藝術魅力的優秀作品。

人民是美術創作的源泉。現實生活是美術創作的沃土。現實生活中的“人民精神”是新時代中國人民的昂揚進取、奮發有為,是美術工作者創作的寶貴素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石魯的《轉戰陝北》,董希文的《開國大典》,葉淺予的《北平解放》等作品,以史詩的視角講述中華文明史、中國共產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鼓舞精神,催人奮進,對1949年以來的中國美術事業產生深遠影響。而後,唐勇力的《新中國的誕生》,何紅舟、黃發祥的《啟航——中共一大會議》,李成民的《開國大典·人民萬歲》,李福來、晏陽等的《淮海戰役》等作品,為記錄民族輝煌、重建民族崛起的視覺審美記憶構建宏大意象,呈現出鮮明的時代追求,其思想內涵、氣象格局都具有新時代的鮮明特征。

人民是美術發展的目標,中國美術最終就是要服務於人民。新時代的美術工作者不斷從生活中發現“人民故事”,用藝術語言講述平凡人的不平凡經曆:家國情懷、自信自強、夢想追求、生活點滴……用真心感受人民的精神,用真情創作有血有肉、充滿生機、動人心弦的美術作品。陳治、武欣的《兒女情長》,李節平的《小夫妻》,李智華的《老廣東,小生活》,柳青的《成果》等,表現了當下經濟社會人民的奮鬥精神、生活智慧和精神風貌。通過普通中國人民的真實生存狀態,展現自信、自強、可愛、可敬的中國人形象。

人民是美術作品的審美主體和最終評價者。隻有符合人民的審美需求,才能得到人民的認可,發揮美術作品的社會效益。美術家們背負強烈的使命感,不局限於刻畫領袖偉人、英雄楷模,紛紛將目光轉向平凡百姓特別是普通勞動者,將融入血脈的人民情懷映於紙上。李玉旺的《使命》,白展望的《壹玖肆玖》,李曉林的《開采光明的人》,曹丹的《陽光下的大橋澆鑄工》,張玉惠的《織情敘意》,焦興濤的《烈焰青春》等,刻畫人民英雄和普通勞動者的形象與情感,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和共鳴性,激發觀者的想象和思考。

中國美術的“人民性”不僅體現在主題內容上,更重要的是讓人民成為美術的主體,讓美術作品成為人民的真實寫照。新時代的中國美術作品,進一步聚焦人民生活,關注時代主題,張見、齊鳴等人的《助夢》,孔國橋、魯利鋒等人的《沸騰的中國》,王奮英的《暖心——十八洞村貧困戶精準識別公示會》,反映社會發展、民族團結、脫貧攻堅、電商網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豐富多元的主題性美術作品,為人民的精神生活提供滋養,為社會的發展提供動力。

(二)“人民性”的表現形式:多樣化的藝術語言

藝術語言作為美術工作者表達思想、情感、觀念的工具,其多樣化發展是新時代中國美術彰顯“人民性”的重要體現。10年來,中國美術工作者深入基層、貼近人民,不限於傳統架上美術和美學框架,他們積極探索多樣藝術語言,展現多彩時代風貌,有效地將“人民性”融入創作。

當代社會,人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網絡、科技、信息化等元素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美術工作者將這些元素融入創作,不斷貼近人民生活、獲得人民的肯定和熱愛。藝術語言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可以滿足人民多元的審美需求。一方麵,是傳統美術的現代演繹——新時代的美術工作者們並沒有拋棄傳統美術形式,而是將它與現代審美結合,賦予它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麵,是新興美術形式的崛起——如綜合材料、裝置美術、影像美術、網絡美術等,在當代美術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這些新興美術形式,貼近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從不同維度表達人民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四校聯合公益設計項目《為西部農民生土窯洞改造設計》,通過低碳減排的綠色設計服務人民,運用中華文化傳統和地緣自然資源,為人民打造“最美鄉村”。

多樣化的藝術語言的運用,不僅豐富了中國美術的表達形式,也更有效地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美術作品的“人民性”。多樣化的藝術語言可以更全麵、更真實地展現人民的生活狀態。例如,影像美術可以記錄人民的日常生活,展現人民的真實生活場景;裝置美術可以將生活中的物品轉化為美術作品,引發人們對生活和社會問題的思考。新時代美術的發展趨勢是跨界融合,美術工作者們更需要打破門類界限,對不同形式作出融合性的探索。例如,一些美術工作者將音樂、舞蹈、戲劇等元素融入美術,創作出頗具衝擊力和感染力的美術作品。2008年8月8日,舉世矚目的北京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上的巨幅《畫卷》,向全世界展示出一個開放、自信、從容的現代中國,呈現出鮮明的中國美學精髓。2022年2月4日,北京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上驚豔的美學視覺效果,又一次讓中國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這些“美術力量”讓全世界重新認識中國,真正詮釋了“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的文化路徑。

(三)“人民性”的價值取向:弘揚真、善、美

真、善、美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人民性”精神內核的體現,是美術工作者創作的價值追求。10年來,美術工作者強化社會責任感,為時代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幸福服務,用美術作品傳播正能量,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真是真實、真誠、真情。新時代的美術工作者需要堅持真實地反映生活,用真情實感創作具有真實性、真誠性的優秀美術作品。“人民性”強調美術創作源於生活,紮根人民,這就要求美術作品必須反映人民的真實情態,用藝術語言記錄打動人心的真實瞬間,要真實地傳達出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品質的提升。

善是善良、仁愛、正義。美術工作者要以善為本,用作品傳遞仁愛、正義,引導人們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正直的人,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以傳遞社會正能量。“人民性”強調美術創作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發展服務。新時代的美術工作者需要傳遞積極向上的精神氣象,引導正確的道德觀念,培養良好的社會公德。例如,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為主題的美術作品,可以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自信心。

美是美德、美感、美學。新時代的美術工作者需要以美為追求,用作品傳遞美感,展現美德,倡導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引領人們追求美好的生活。“人民性”強調美術創作要具有審美價值,滿足人民的審美需求,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美術工作者就要為人民的精神生活提供滋養,讓人民在美術中感受美好,獲得精神上的愉悅,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提升國民文化素質,助力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新時代中國美術作品的價值取向,開啟全球視野下中國美術自主發展道路的探索,體現出真、善、美的時代特征,展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成果,以獨特的表現形式和深刻的寓意獲得廣泛關注和認可。例如,劉文西作為“藝術為人民”的一麵旗幟,六十餘載的創作生涯始終堅守“心中有人民”,描繪中國人民淳樸善良、昂揚雄闊的精神氣象。他曆時13年潛心創作的百米長卷《黃土地的主人》,全景式地反映改革開放以來陝北人民的精神麵貌,用美術的形式表達對人民的敬意與關懷,不僅展現人民生活的變化,也反映中國社會的變遷,為中國美術史注入一股濃濃的人民氣息。李象群的雕塑作品,飽含對家國的熱愛和對人民的深情,其創作的矗立在中央黨校禮堂前廣場的毛澤東全身塑像《我們的老校長》,以精湛的技巧和獨特的藝術語言,彰顯領袖偉人的氣概,展現中華民族的自信自強,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體現新時代中國美術作品的“人民性”。可以說,劉文西、李象群分別代表現當代中國美術不同時期的美術風格和創作理念,不僅鮮明地體現出美術工作者對人民的關注、對國家的熱愛、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對藝術語言創新的執著,為更多人解讀新時代中國美術的“人民性”提供了寶貴參考。此外還有孫震聲的《回信》,許海剛的《亮寶節上的人們》等眾多體現中華文化精神、中國文化魅力的優秀美術作品,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融入創作,具有深厚的人民情懷、卓越的美術價值和廣泛的社會價值,既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推動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四)“人民性”的參與度:廣泛的社會影響

美術作品的“人民性”不僅要求內容貼近人民生活,更需要美術工作者積極構建一種與人民互動、參與、影響、共鳴的美術生態,將美術融入社會,讓美術成為時代發展的精神力量。10年來,中國美術界在《講話》的引領和推動下,不僅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還培育出一大批具有高超藝術素養和崇高社會責任感的藝術家,為中國美術與美育的未來奠定堅實基礎。與此同時,美術的社會效益不斷提升,美術產業創新發展,美術市場持續擴大,助推經濟建設和文化複興。

人民的參與度是美術生態的活力源泉,是作品“人民性”的直接體現,是構建更具生機活力的美術生態的關鍵。美術要具有更大的社會影響力,需要人民的參與;要具有更大的價值和意義,需要通過人民的傳播。新時代中國美術的社會影響力,不僅體現在美術作品本身的質量上,更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將美術作品傳播到更廣泛的群體,激發人民在美術上的參與感。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以人民大會堂、工人體育館、中國革命曆史博物館為代表的“新中國北京十大建築”,莊嚴雄偉、壯麗典雅,無論設計還是創作都廣泛征集人民群眾的意見及智慧,改變了舊北京城以故宮為中心的城市格局,呈現出新生的中國“人民當家做主”的嶄新風貌。新時代的中國設計,更是充分展現出“以人為本”的核心,例如張烈、孔翠婷的《“飛躍號”磁懸浮列車概念設計》,以人性化的設計理念體現出“為人民服務”的創作導向。

美術作品隻有走進大眾生活,才能真正發揮社會影響力,體現“人民性”。新時代中國美術要實現更廣泛的社會影響力,需要探索多元化的傳播方式,打破傳統美術傳播的局限性。一則,利用互聯網平台吸引更多的人關注美術,參與美術;二則,利用移動終端進行美術作品移動傳播,方便人們隨時隨地欣賞美術;三則,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等大眾媒體,進行美術作品的推廣宣傳;四則,通過舉辦美術展覽、美術講座、美術交流、美術表演、工作坊等多種形式,讓觀眾參與美術創作,感受美術的魅力,擴大美術作品的社會影響力;五則,通過公益項目和對地方經濟的推動,將美術與社會責任結合,用美術的力量傳播正能量,發揮更大社會價值;六則,加強美術教育的普及,讓更多人了解美術,熱愛美術,為美術發展提供人才儲備和社會基礎;七則,開放美術機構,讓美術走進大眾生活。總之,要廣開思路,為美術工作者、美術愛好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更多的交流互動、展示作品的平台,以構建全方位立體式的美術生態。

近年來,許多美術工作者將目光投向農村進行創作,不僅獲得了美術界的認可,也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喜愛。同時,一些美術工作者將作品融入公共空間,增添城市美術氣息,成為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中,“人民性”的內容、意蘊與表現維度,都得到很好的彰顯,更推動美術這一精神食糧,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


三、“人民性”:
中國美術國際傳播的關鍵

新時代的中國美術麵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在全球化語境下,將中國美術作品推向世界,實現民族文化的國際傳播,成為一個重要的時代命題。既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又要積極融入世界文化浪潮,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向全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人民性”作為中國美術的根基,在新時代煥發的新活力,也成為推動中國美術走向世界的強大動力。10年來,“為人民服務”和“為時代畫像”的重要導向,不僅為中國美術的實踐創作指明道路,也為中國美術的國際傳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由此,新時代的中國美術,通過展現中國人民的偉大精神和中國社會的發展成就,更好地向世界彰顯中國特色、中國力量、中國精神,增強世界人民和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理解與認同。

“人民性”是新時代中國美術的文化基因,是中國美術的靈魂所在,是新時代中國美術作品的核心價值取向,也是民族文化國際傳播的關鍵。隻有講述人民故事、反映人民生活、表達人民情感、展現人民精神的美術作品,才能真正打動人心,在國際舞台展現中華民族的魅力,贏得世界人民的認可和喜愛。其實現的核心,在於將“人民性”與“國際傳播”緊密結合,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美術創作,以更加包容的姿態麵向世界、走向世界。

新時代中國美術要實現民族文化的國際傳播,離不開“人民性”。“人民性”不僅指中國人民,還包括全世界人民,是民族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驅動力。新時代中國美術作品,不僅要反映中國人民的真實生活,更要承擔起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的重任,承擔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橋梁。隻有將美術與“人民”緊密聯係,在作品中融入中國人民的生活、情感與精神風貌,傳遞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傳遞人類共通的思想情感,才能讓世界了解中國人民的生活,感受中國人民的情感,理解中國人民的精神世界,接受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增進世界人民的友誼與合作,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構建中國美術的國際話語體係。

為了更好地以“人民性”推動民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一則,塑造中國美術的國際形象。讓中國美術成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創作具有人民情懷、時代精神、民族特色、科技含量、國際影響力的優秀作品。二則,加強美術創作的國際視野。積極學習世界先進美術理念和美術形式,運用新媒體技術,將中國傳統美術與現代美術相結合,推動中國美術融入世界美術浪潮,提升美術作品的國際傳播力。三則,加強美術作品的推廣工作,舉辦國際性美術展覽、文化活動、研討會、美術節等,加強與國際美術機構的合作,鼓勵美術工作者積極參與國際交流,進行美術作品的線上推廣宣傳,製作多語種美術作品介紹,擴大中國美術的受眾範圍,提升中國美術的國際傳播,讓中國美術作品走進世界,走向更多的人。


結 語

10年砥礪,初心不改。薪火相傳,美美與共。新時代的中國美術是文化強國的先鋒號,是人民美好福祉的描繪者與塑造者。新時代的中國美術正處於曆史性的轉折點,如何深化人民表達,把握時代脈搏,弘揚民族特色,包括如何用美的語言開拓更廣闊的時代視野,用美的力量延綿溫潤更多的心靈,這是每個美術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重大課題。其中,“人民性”作為中國美術的根基,是民族文化國際傳播的關鍵,是指引未來發展的燈塔。中國美術的未來之路,在於將美學追求與社會責任相結合,將美術表達與社會現實相融,以“人民性”為核心,以“國際化”為目標,將民族文化融入創作,以更加自信的姿態走出中國,讓世界見證中國美術的磅礴力量和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