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評論

展覽評論

於洋|在誠意與畫意中探尋時代新意——“第十四屆全國美展中國畫展”觀想

來源:admin 發布時間:2025/2/7 11:08:26

當 代 美 術

Contemporary Art

在誠意與(yu) 畫意中探尋時代新意

——“第十四屆全國美展中國畫展”觀想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科研處處長,bv伟德官网登录理事|於(yu) 洋






摘  要:如果說以中國畫本體語言表現時代新變成為新時代中國畫創作的重要方向,那麽“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國畫作品展”則是這一發展曆程的重要節點。本文聚焦“第十四屆全國美展”中國畫作品在主題表達和藝術語匯、形神關係和圖式範疇、構圖語匯和形式語言、媒材形式和畫麵樣式,及對於寫意精神的追尋與轉換等方麵的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麵深入的評述與闡發。由此提出,作為本屆全國美展中國畫優秀作品呈現出的共同特質,在創作者“誠意”和作品“畫意”之間探尋時代“新意”,成為新時代中國畫創作的未來發展路向。


關鍵詞:全國美術作品展;中國畫;新時代;畫意;守正創新







在新時代的社會(hui) 情境與(yu) 文化語境下,作為(wei) 中國美術不同表現門類的重要畫種,與(yu) 最能顯現出中華民族文化特性和中國本土文化身份的代表性藝術種類,中國畫在創作、教學、研究方麵都顯現出新的進展與(yu) 變化,同時也麵臨(lin) 著更多的挑戰和生機。這一進程主要呈現為(wei) 由宏入微、由外向內(nei) 的兩(liang) 種形態:一方麵,在文化自信的時代語境中,本土文化與(yu) 民族藝術的全麵複興(xing) 態勢,已經呈現為(wei) 從(cong) 反思性的文化自省到國家文化形象主動建構的轉型,作為(wei) 這種宏觀文化轉型的重要表征,民族精神、國家意誌、曆史文化、社會(hui) 現實等相關(guan) 主題成為(wei) 中國畫乃至中國美術創作的表現重心;另一方麵,以重要的國家級展覽和學術活動為(wei) 契機,一批新時代中國畫經典作品應時而生,以及關(guan) 於(yu) 中國畫本體(ti) 建構的學科建設、創作體(ti) 係、觀念論辯和社會(hui) 傳(chuan) 播等相關(guan) 課題,也不斷影響與(yu) 推進著新時代中國畫的前行路向和發展生態。


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與(yu) 文化環境下,備受矚目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國畫作品展”,於(yu) 2024年仲夏時節在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拉開帷幕。作為(wei) 本屆全國美展首個(ge) 開展的展區,新近落成開放的廣州美術館新館展場空間大、作品數量多,以“大國美展,國畫當先”的氣勢、意境與(yu) 氣場,給在場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本屆中國畫作品展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及部隊選送複評的1296件作品中,遴選出入選作品698件,其中進京作品103件,投稿作品和展出作品數量均創曆史新高,也顯現出美術界和社會(hui) 各界對中國畫的高度重視和空前熱情。



全國美展語境下當代中國畫
創作的主要特征


麵對當下的美術創作與(yu) 美術展覽,如果我們(men) 從(cong) “主幹道”和“立交橋”兩(liang) 個(ge) 層麵來看,以全國美術展覽為(wei) 代表的國家美術展示平台無疑首先是這條“主幹道”,它所呈現的是姿態、價(jia) 值和範疇,是國家視角、共鳴訴求和家國主題的視覺敘事,這也決(jue) 定了展覽的底色。與(yu) 此同時,美展也呈現出“立交橋”式多元互補、並行不悖的特質,特別是本屆全國美展中國畫展區,既讓我們(men) 看到以本土繪畫手法進行中國式敘事的多種樣態,又呈現了傳(chuan) 統文化現代性轉化在新時代的成就與(yu) 新貌。總體(ti) 看來,在家國主題、多元風格與(yu) 畫種特性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本屆全國美展中國畫作品主要呈現出以下五個(ge) 方麵的特征。


1.JPG

陳治 武欣 《少年強》中國畫

161cm×215cm 2024


一是在主題表達和藝術語匯上,呈現為(wei) 以傳(chuan) 統的中國畫語言對新質生產(chan) 力和新時代社會(hui) 生活的拓新表達。展覽中諸多作品表現大國重器、日常生活、鄉(xiang) 村振興(xing) 、都市語境的題材內(nei) 容,聚焦中國式現代化之路上社會(hui) 發展變化的宏觀場景和民眾(zhong) 日常生活的細節圖像。今天我們(men) 如何通過“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實踐,用中國畫的語言語匯展現畫家主體(ti) 的真切體(ti) 驗?如何近距離的、帶著溫度地呈現親(qin) 情、友情、愛國之情等方麵的中國式情感?如何以中國畫的抒情敘事方式展現新時代國家社會(hui) 各領域的發展變化?這些課題成為(wei) 諸多中國畫家探索與(yu) 思考的主要課題。在本次展覽作品中,有的通過平凡人物、小切口進入圖像表達,特別是聚焦從(cong) 家庭倫(lun) 理到家國倫(lun) 理的抒情升華。


回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相關(guan) 主題的中國畫創作,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那些經典作品,如薑燕的《教媽媽識字》(1953)、蔣兆和的《給誌願者叔叔寫(xie) 信》(1953)、楊之光的《一輩子第一回》(1954)等已經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深入人心,成為(wei) 一個(ge) 時代的圖像記憶。本次展覽中諸多作品也承傳(chuan) 了這種以日常生活表現呈現社會(hui) 發展的傳(chuan) 統,並各自展現出表現方式和敘事手法上的新意。如陳治、武欣的《少年強》以工筆人物畫的語言,表現體(ti) 校訓練館中一群舉(ju) 重少年日常訓練的熱烈場景,紮實生動的人物造型和工筆重彩清整簡潔的畫麵結構,連同對於(yu) 青少年群體(ti) 側(ce) 麵形象的清新展現,都是作者上屆美展作品風格語言的有機延續;李傳(chuan) 真、吳筱蘅的《暖》則以城市農(nong) 民工與(yu) 家屬在工棚中聚餐時視頻連線子女的瞬間描繪,巧妙呈現了為(wei) 城市建設做出巨大貢獻的勞動者們(men) ,在日常生活中濃濃的溫暖親(qin) 情,鮮豔的色塊、概括的輪廓線和畫麵中諸多耐人尋味的細節表現,都強化了這一主題的深度。也有的作品以正麵敘事的方式,通過人物形象和情節敘述求新求變,如李玉旺的《築夢》,延續了作者在上屆美展創作的主題與(yu) 風格,呈現了建築工人和各行各業(ye) 的建設者在日常勞動中的經典場景,相對於(yu) 其上屆獲得金獎的作品《使命》,這幅作品以豐(feng) 碑式構圖和冷暖色調的對比,更加強化了工筆人物畫的圖式的繪畫味和表現的寫(xie) 意性;鍾鳴、楊金卯的《春天之約》以寫(xie) 實性水墨人物畫的表現語言和前景式滿構圖的形式,正麵展現普通農(nong) 家的三代全家福形象,樸實而生動地講述著農(nong) 耕文化進入新時代的發展變化。


2.JPG

申卉芪 《小兄弟》中國畫
200cm×240cm 2024年


二是在形神關(guan) 係和圖式範疇上,呈現出圖像的精致化與(yu) 中國畫本體(ti) 的兼容,同時也顯露出二者之間的抵牾與(yu) 矛盾。唐代張彥遠《曆代名畫記》提出“自然、神、妙、精、謹細”的“五等”標準,居首的“自然”和居末的“謹細”之間的辯證關(guan) 係,是中國傳(chuan) 統畫學價(jia) 值標準中令人深省、至今具有借鑒意義(yi) 和現實針對性的經典理念。傳(chuan) 統畫論圍繞“形”和“意”的關(guan) 係談到“意溢乎形”的觀念,在今天的中國畫作品中如何呈現這種形神觀,如何擺脫因對於(yu) “形”的拘泥而忽略“意”的深化,成為(wei) 很多作品聚焦的創作課題。如羅玉鑫的《休戚與(yu) 共》將傳(chuan) 統工筆畫的走獸(shou) 翎毛畫法,與(yu) 帶有現代構成意識和影像感的現代圖式相結合,以黑白陰陽相化相生的構圖,呈現了極地冰原上的北極熊一家和海水中鯨魚等生靈物象和諧共生的美好景象;顏瑜的《豐(feng) 年稔歲》以細微精妙的筆線呈現秸稈麥穗的自然形態,如為(wei) 麥田一角繪製肖像畫一般,將金色麥浪的輕盈和豐(feng) 收時節的歡欣,不露聲色地融匯表現出來,使觀者在近距離凝視畫麵的同時感受到一種會(hui) 心的靜謐、充實與(yu) 美好;王海濱的《精益求精》則以煤礦工人器械維修的精謹態度作為(wei) 畫眼,煤礦工人安全帽上探照燈的光芒,在朱紅與(yu) 石綠色彩的背景烘托下熠熠生輝。在圖像的精致化和筆線的節奏韻致之間,這些作品都選擇了以某種兼容並蓄、相互生發的方式處理畫麵,努力將工筆形態的“謹細”與(yu) 生活意象的“自然”相統一,避免畫麵走入“過度製作”的僵化境地,從(cong) 而在“形”“意”之間的和諧相生方麵獲得了可貴的生動之氣。


三是在構圖語匯和形式語言上,呈現出構成性的圖式形式語言和圖像圖景的更新與(yu) 拓展。與(yu) 以往一樣,因展覽中國畫作品征稿規定作品裝框後最長邊尺寸不超過240厘米的尺幅上限,很多作品選擇以最大尺寸的方構圖、滿構圖,來實現視覺衝(chong) 擊力的最大可能。當我們(men) 回顧現當代中國美術史會(hui) 發現,同樣是方構圖,中國畫也留下過諸多優(you) 秀作品,如劉文西的《祖孫四代》(1962)表現人物群像成為(wei) 時代經典。展覽中一些作品還采取了九宮格、黃金分割、擺畫陣的方式求新求變,形式多樣的圖式麵貌也為(wei) 當下的中國畫創作提出了一個(ge) 新的命題,即今天的中國畫創作以什麽(me) 樣的構圖,來表現社會(hui) 生活的發展新貌,以契合新時代題材內(nei) 容的表現需要。展覽中很多作品在圖式結構的處理上彰顯了創作智慧和創新意識,如柳財順的《金秋》以工筆花鳥畫的畫麵語言和構成性圖式的縱橫結構,展現了秋季鄉(xiang) 間郊野的牧羊場景,羊群平直的脊背如山巒般的橫向色塊,與(yu) 收獲季節被砍割後依然矗立的根根竹莖的縱向線條形成富有意味的交錯組合,既強化了畫麵的秩序感,也寓含了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的經典母題;張靜的《中國速度·動感號》則以紅白藍色條平行掩映的明快色調,與(yu) 縱向劃過的斑駁機理相配合,以縱橫交錯的畫麵營構,象征性地呈現了動車組列在時空中高速穿梭的場景;楊文森的《晨暉行動》以晨曦中海平麵上空軍(jun) 訓練的一幕為(wei) 表現主題,遠望中蔚藍色海水作幕,從(cong) 空中落下的降落傘(san) 如飄逸散落的蒲公英一般,詩意地展現了人民空軍(jun) 為(wei) 守護祖國的藍天、保衛美好家園所做出的艱苦奉獻。


3.JPG

羅玉鑫 《休戚與(yu) 共》中國畫

240cm×200cm 2024年


四是在媒材形式和畫麵樣式上,顯現為(wei) 媒介材料的創新拓展和筆墨範式的邊界反思之間相輔相成的關(guan) 係。在今天,媒介材料和表現方式的豐(feng) 富多元促動了中國畫創作在視覺圖式和畫麵視覺衝(chong) 擊力方麵的多向探索,加之數字影像技術和人工智能圖像生產(chan) 對於(yu) 繪畫創作的巨大影響,中國畫在以傳(chuan) 統筆墨語言為(wei) 中心的承傳(chuan) 發展過程中,不斷嚐試表現方法和媒介材料的擴容,從(cong) 20世紀90年代的實驗水墨、新文人畫等現象的探索,到當下以水墨樣態的當代形式與(yu) 觀念拓展,當代中國畫也以開放包容的姿態不斷增益新的手法、語言、樣式,以實現傳(chuan) 統文化形態的當代轉換與(yu) 跨文化、跨語際拓展。如郝世明、傅雲(yun) 的《茂遠》將中國繪畫傳(chuan) 統畫法中的雙勾線進行繁複而富有秩序美感的疊壓組合,形成意象化的山水、草木形態,同時在蔥蘢草木交織的形式探索中,巧妙融合傳(chuan) 統與(yu) 當代、東(dong) 方與(yu) 西方、抽象與(yu) 具象的審美意趣;路璨的《奏鳴曲》將黑白影像質感的水墨呈現,融於(yu) 交響樂(le) 團鋼琴、大提琴、小提琴、手風琴演奏場景的節奏與(yu) 韻律之中,灰度色調的微妙色階呈現與(yu) 黑白縱橫、直線與(yu) 弧線的視角交響,使觀者與(yu) 畫家一同沉浸於(yu) 樂(le) 曲的奏鳴韻律中;蔣孟福的《昨天的故事》以城市一角纏繞交錯的高壓電線,與(yu) 其上棲息站立的兩(liang) 隻鸛鳥作為(wei) 描繪對象,創造性地將傳(chuan) 統工筆繪畫處理衣紋、發絲(si) 的精微畫法賦予紛繁纏絞的電線物象之中,更觸目驚心地展現了遭受人類現代文明侵蝕衝(chong) 擊的自然生態家園的環保警示主題,令人深省和回味。


五是在對寫(xie) 意精神的著意追尋上,體(ti) 現為(wei) 有意強化關(guan) 注的“寫(xie) 意”和客觀上寫(xie) 意精神的缺失與(yu) 轉換。當然,這一現象也包含著寫(xie) 實和寫(xie) 意相互滲透與(yu) 影響的關(guan) 係問題,在寫(xie) 意性表現的作品中也呈現出雅俗趣味、筆墨質量等諸多因素的差異。近年來大寫(xie) 意繪畫尤其是花鳥畫、山水畫、人物畫也湧現出具有較高水準的作品,如何將傳(chuan) 統寫(xie) 意性有機轉化為(wei) 適應當下審美接受的視覺語言,如何展現既有文化內(nei) 蘊又有視覺張力和圖像意味的當代寫(xie) 意,這無疑是擺在當代中國寫(xie) 意畫家麵前的重要課題。在本次展覽中可以看到,部分作品正在進行這種轉化,即便其難度與(yu) 重要性成正比。雖然全國美術界已經充分意識到寫(xie) 意性缺失這一問題的緊迫性,也較以往美展提升了寫(xie) 意作品的數量,但客觀而言在這些寫(xie) 意性作品中,能達到與(yu) 這個(ge) 時代相匹配的高度與(yu) 水準是有相當難度的,當然這也是寫(xie) 意本身的難度所決(jue) 定的。在參展作品中,申卉芪的《小兄弟》以富有“壯氣”和個(ge) 性張力的筆墨造型,生動描繪了7個(ge) 少年活力四射、青春洋溢的身姿,率性揮灑的寫(xie) 意線條,充分釋放了筆墨的書(shu) 寫(xie) 性活力,人物群像的大尺幅呈現也在某種程度上強化與(yu) 升華了當代水墨人物畫的視覺表現力;同樣以筆墨線條的肆恣書(shu) 寫(xie) 強化圖像衝(chong) 擊力的,還有周正良的《碩果》,畫麵以巨大尺幅和滿構圖的方式,展現嶺南果蔬風物的雄壯生機,紅黑藍綠色塊的組合與(yu) 構成,也進一步放大了寫(xie) 意能量;許敦平的《家肥屋潤》同樣以南國農(nong) 家庭院作為(wei) 表現對象,以寫(xie) 意筆墨與(yu) 濃墨重彩呈現了農(nong) 民群體(ti) 對於(yu) 地肥水美、六畜興(xing) 旺的豐(feng) 收景象的憧憬熱望;楊星空的《豐(feng) 收》則以傳(chuan) 統寫(xie) 意花卉的畫法表現西北地區與(yu) 天相接的大片棉田,畫麵中留白的棉朵巧妙呈現了中國寫(xie) 意繪畫的特色,實與(yu) 虛、滿與(yu) 空、黑與(yu) 白的對比與(yu) 轉化,同時也有力地強化了主題呈現。



從美展看未來中國畫
的本體建構與創新路向

本屆全國美展中國畫展區帶給我們(men) 很多具有學術價(jia) 值的思考與(yu) 啟示,和對於(yu) 新時代中國畫創作藝術規律的探研空間。更多時候,這種思考是以富有意味的問題來呈現並走向深入的境界,諸如:近5年來的中國畫創作體(ti) 現出哪些時代特征與(yu) 藝術成就?中國畫筆墨語言的本體(ti) 性究竟體(ti) 現在哪些方麵?作為(wei) 中國畫創作與(yu) 文化形態核心主旨的寫(xie) 意精神,在今天應該如何表達與(yu) 延展?圖像時代和融媒體(ti) 時代的中國畫,在當下與(yu) 未來會(hui) 遇到哪些亟待解決(jue) 的攻堅難題?可以說,在諸多富有畫學價(jia) 值和時代意義(yi) 的學術問題中,凸顯出的更為(wei) 重要的課題,並非此前一度成為(wei) 焦點話題的工筆畫與(yu) 寫(xie) 意畫數量比例多少的淺表層麵問題,而是如何以中國畫的本體(ti) 語言和源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精神的藝術意趣,恰切、巧妙而有效地表達這個(ge) 時代的生活場麵、日常細節,近距離呈現社會(hui) 生活的巨大變化、都市生活的時代節奏。


誠然,今天中國畫創作的創新課題異常艱難,能在淵源深厚、經典林立的畫學傳(chuan) 統基礎上實現一點點的創新和推動都殊為(wei) 不易。畫家們(men) 在當下信息爆炸與(yu) 全媒體(ti) 時代,所麵對的可資借鑒參考的圖像資源與(yu) 視覺文獻過於(yu) 龐雜乃至無邊無際,碎片化、快餐化的資源過剩造成了選擇性困難,這種作者的難題實際上也是評委遴選優(you) 秀作品時的困難所在。回看中國近現代美術史,就在本屆美展中國畫展區所在的廣東(dong) ,百餘(yu) 年前嶺南畫派折中中西,關(guan) 注現實,高劍父等畫壇領袖也是抱著有規劃的革新宏願發展中國畫。今天全國美展所體(ti) 現出的學術方向,是來自多個(ge) 方向的合力,這種合力是綜合性的、集成性的,也是聚焦方向的。從(cong) 傳(chuan) 統畫學觀念來看,以“神、妙、能、逸”四品作為(wei) 評價(jia) 標準,“神品”曆來是稀缺的,因為(wei) “神品”意味著作者天才與(yu) 實力的結合,意味著自足性和完滿性,因此不常有;“逸品”的畫作也總是難得的,因為(wei) “逸品”需要勇氣、銳氣,需要超越性和創新性。大部分作品是“妙品”與(yu) “能品”,作為(wei) 大基礎、大底盤,也是常態的、合理的。正因如此,“妙品”和“能品”的繁榮,也反映了今天畫壇創作水準的基本情況。


“第十四屆全國美展中國畫展”給筆者的整體(ti) 感受是,麵對這些表現手法豐(feng) 富多元、各具特色的中國畫新作佳作,與(yu) 其說我們(men) 在展廳中尋找筆墨,不如說在尋找畫意;與(yu) 其說我們(men) 在作品中探尋創新,不如說是在發現時代。或者可以說,我們(men) 實際上是在發現隱秘蘊含在畫作中的時代精神。特別在中國畫展區的作品中,我們(men) 呼喚的寫(xie) 意,實際上很多層麵並非寫(xie) 意畫法本身,而是中國畫的畫意,很多作品的圖像性、圖式性和趨同性,都印證了這一現象。因此在當下,我們(men) 實際上歸根結底是要尋找有畫意的優(you) 秀作品。如果從(cong) 未來學的視角,多年以後回看這些作品還能辨認出是21世紀20年代的作品,是真正屬於(yu) 這個(ge) 時代而不是其他時期的作品,才是這個(ge) 時代創作的成功與(yu) 貢獻。


歸結起來,辯證把握和真切踐行“誠意”“畫意”與(yu) “新意”的關(guan) 係,成為(wei) 新時代優(you) 秀中國畫畫家的重要使命與(yu) 核心課題。在這裏,“誠意”意味著畫家主體(ti) 麵對生動真切的生活場景與(yu) 創作資源,所持有的那種真摯懇切、坦誠自然的態度,這種純真的赤子之心和“真誠的藝術家精神”,成為(wei) 新時代中國畫創作乃至中國美術創作所呼喚的基本心態和能力,也是傳(chuan) 統畫學思想中“澄懷味象”“寫(xie) 心觀物”精神在新的時代語境中最重要的延展與(yu) 傳(chuan) 承。也正因如此,所有的創新都應該是在此原則基礎上的守正創新,特別是對於(yu) 中國畫創作而言,傳(chuan) 統出新的智慧與(yu) 能力,依然是新時代中國畫穩步行進、創新發展的主線。“畫意”則意味著畫家葆有繪畫創作最基本的初心和能量,在當下的圖像時代乃至人工智能時代,依然自覺保持繪畫創作本體(ti) 的手法和規律,探研畫理、畫法、畫趣,成為(wei) 衡量、考驗一位畫家是否在專(zhuan) 業(ye) 領域深耕不輟,並通過自身努力建構自我風格的重要標準,當然也應是衡量一件美術作品在藝術水準和呈現效果方麵是否優(you) 秀的核心標準。尤其對於(yu) 中國畫創作而言,傳(chuan) 統筆墨手法和具有寫(xie) 意精神的線條色彩、構圖章法,共同建構了一幅當代中國畫作品的“畫意”,我們(men) 不斷追尋的“新意”本質上也須借由“畫意”得以實現,而非淺表層麵上視覺圖像的更迭趨新。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2024年7月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jue) 定》又進一步明確了“創新”的含義(yi) 和方向:“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不動搖,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突出問題導向,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製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麵創新。”“雙創”理念與(yu) “守正創新”精神的提出,為(wei) 我國當下與(yu) 未來的文化藝術事業(ye) 的建設與(yu) 發展指明了方向。這裏所倡導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和我們(men) 所呼喚的“守正創新”理念,都為(wei) 何為(wei) 創新、如何創新奠定了理論基礎,也為(wei) 美術創作特別是中國畫創作的“創新”問題提供了範式和啟示:“新”絕不僅(jin) 僅(jin) 是視覺圖像的簡單翻新,而是在“畫意”中發掘呈現時代的“新意”,是“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突出問題導向”的中國畫本體(ti) 創新,這也成為(wei) 衡量新時代中國畫創作乃至中國美術創作的核心標準,即在藝術家主體(ti) 精神的“誠意”、藝術作品的“畫意”與(yu) 題材內(nei) 容、表現手法的“新意”之間,達成一種全息性的共生與(yu) 平衡,從(cong) 而實現以美術作品名載時代、攝取與(yu) 升華時代精神的重要價(jia) 值。


在作者“誠意”和作品“畫意”之間探尋時代“新意”,是本屆全國美展中國畫優(you) 秀作品展現出的共同特質,也使新時代中國畫創作更加堅定了未來的發展路向。唯有以守正創新的態度,堅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自信,將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無盡能量注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當代轉化的過程之中,樹立高峰意識,深入思考中國美術的現代發展路向、方法與(yu) 途徑,轉化、拓展新的本體(ti) 語言和視覺圖式,思考美術創作共性與(yu) 個(ge) 性的關(guan) 係、筆墨傳(chuan) 承與(yu) 時代發展的關(guan) 係,才能創作出既有思想深度、藝術高度,又能獲得廣大民眾(zhong) 認可和歡迎,具有生活溫度的感人佳作和時代力作,才能更好地實現中國美術的現代轉型,從(co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養(yang) 分,實現轉換以致用當下,擘畫呈現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社會(hui) 生活新圖景,抒寫(xie) 描繪當代中國畫創研發展的時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