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評論
盛葳|時代之眼——“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版畫作品展”述評
來源:admin 發布時間:2025/2/7 11:15:15
時代之眼
——“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版畫作品展”述評
摘 要:“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版畫作品展”共計展出各版種作品300餘(yu) 件,入選作品以豐(feng) 富的題材、高超的水準、精湛的技藝,再現了新時代中國建設成就、人民幸福生活、藝術創新發展的方方麵麵,突出地展現出民族性、人民性和時代性三大亮點。
關(guan) 鍵詞: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版畫;民族性;人民性;時代性
2024年7月4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bv伟德官网登录主辦,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承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版畫作品展”在江蘇省美術館開幕。本次版畫作品展共收到全國bv伟德体育官网登录家投稿作品3604件,遴選出入選作品368件,其中進京作品49件,最終3件作品榮獲第四屆“中國美術獎”銅獎。參展作品全麵反映了中國版畫在最近5年的新發展和新成就,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版畫在民族性、人民性和時代性等方麵的傳承與創新。曆史悠久的中國版畫是中國民族文化藝術的重要體現,因此,鄭振鐸於20世紀30年代編撰《中國版畫史圖錄》,收羅曆代版畫經典,弘揚民族藝術成就。在中國國家和社會現代轉型的進程中,重識中國傳統版畫,對我們凝聚民族文化共識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1942年,毛澤東主持召開了延安文藝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藝術的民族化是其精神要點之一,是時在延安,主要美術門類便是版畫,因此,版畫當仁不讓走在藝術民族化最前沿,留下了許多經典之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版畫家秉承李樺開創的現代水印木刻之路,將水印木刻這種中國傳統版畫類型加以創新,使之走向現代,成為版畫在民族化方麵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途徑。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講話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從而開啟了新時代藝術民族化再探索之路。藝術的民族化不是指回到過去的傳統,而是指活化過去的傳統,使之與中國式現代化結合,實現在新的時代和社會條件下的創新。在本次版畫展上,我們欣喜地看到不少利用傳統文化觀念、題材、圖像、符號進行的創新,同時也看到了現代水印木刻在新時代的複興和發展,鮮明地展現出新時代美術的中國氣派、中國精神和中國風格。顧秀華《長江萬裏圖》表現了傳統山水畫中的常見主題,作者在畫麵頂部描繪了遠山碧空,畫麵底部描繪了浩蕩江水,而在中間部分融合了傳統長江萬裏圖長卷和古代輿圖的表現形式,並將三江源、三星堆、杜甫草堂、嶽陽樓、滕王閣、黃鶴樓、三峽大壩以及動植物景觀等長江流域典型地域文化符號融入其中。李文鵬《崇阿》吸收傳統山水構圖的手法,但他筆下的山水並非長卷,而是豎軸。“崇阿”意味高山,故較為妥帖地采用了五代、北宋時期全景山水的宏偉構圖。欒劍、薛樹鬆合作的《運河記事》以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古代大運河為題材。大運河不僅是交通動脈,更帶動沿岸商業與生活,形成社會文化現象,故其構圖以樓閣為底,中開船型留空來表現運河沿岸之繁華。王堅如《上元彩燈圖·一夜魚龍舞》(見本期封麵)表現的現代場景,描繪了人流如織的上元節慶祝活動中,燈光與噴泉交互,京劇表演與觀眾遊戲迭起的熱烈場景。

欒劍 薛樹鬆《運河記事》版畫
175cm×175cm 2024年
高質量水印木刻是本次版畫展的一大亮點,在第四屆“中國美術獎”3件獲獎版畫作品中,有兩件為水印木刻。應金飛《文明互鑒·數與道》(見本期《個案研究》子欄目)表現了中國哲學家老子、古希臘數學家和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跨時空相向凝視的場景,通過“數”與“道”的象征,貼切地詮釋中西文明的特色與互鑒。王啟凡《築橋》采用了九宮格的形式,每格均可單獨成畫,但又組合在一起共同展現了“築橋”的大主題。方利民《下一代》聚焦人們摩肩接踵過人行橫道的日常生活,無論是祖父母牽著孫女,還是父母騎車載著孩子,都讓觀者在日常生活中產生情感共鳴。此外,周蘊智《辛亥群英》、朱哲和肖佳煒《梁間呢喃》在人物題材方麵,胡贏日《同振係列——鼠趣與鍵樂》、黃佳淇《黑夜·薪火》、陶綴《靜謐》、王書音《海的聲音》、王岩《寶船》在形式表現方麵,均有突破。對人民的表現,是中國現代版畫的一大特色,自20世紀30年代魯迅倡導新興木刻伊始,便是如此。無論是上海如雨後春筍湧現的現代版畫社團、杭州的一八藝社,還是廣州的現代創作版畫研究會、平津木刻研究會,都將表現工人、農民等無產階級作為重要題材:辛勞、失業、饑餓、棄嬰甚至死亡……充滿同情和批判地展現了他們在舊社會被壓迫的悲慘生活遭遇。抗戰爆發以後,全民抗戰、共禦外敵成為中國美術家表現的主要題材。版畫家總是站在創作的最前沿,努力創作出表現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共同抗戰的作品,湧現出江豐《“九一八”日軍侵占沈陽城》、胡一川《到前線去》、李樺《怒吼吧,中國》等一大批經典之作。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廓清了“表現什麽人,服務什麽人”等重要問題。以此為契機,邊區美術家紛紛下鄉深入基層、體驗生活,和人民群眾同生活、共勞作,創作了大量描繪人民群眾特別是表現工農兵的優秀作品。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並進一步指出“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描繪人民、服務人民的新時代文藝進入新的階段。本次版畫展中的不少作品鮮明地展現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周蘊智《辛亥群英》、王建山和杜善東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人物之蔡元培》表現了中國近代史上作出過重要貢獻的革命先烈和文化名人。宋光智《袁庚·最美奮鬥者》描繪了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重要探索者袁庚。袁庚在青年時代參加革命,為中國的革命和解放事業奉獻了青春。改革開放以後,他不忘初心,對深圳特區特別是蛇口工業區的建設,以及香港的經濟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作者將袁庚置於立有“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標牌的、建設中的蛇口工業區和香港城景的背景中,鮮明地展現了這位“改革先鋒”“最美奮鬥者”的卓越貢獻。這樣的“袁庚”一代又一代不斷傳承,張輝《追夢人》正是如此展現當代奮鬥者的英姿勃發的:手捧書籍和平板電腦的年輕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以新的方式接力著祖國的建設、民族的複興。正如《追夢人》所描繪的那樣,建設偉大祖國不但代代相傳,而且是靠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幹出來”的。曹興軍《大山深處》、金石生《紅土鄉甜》描繪了鄉村中的普通勞動者。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都是由包括他們在內的人民群眾齊心協力實現的。張新江《步伐》表現的就是這樣的結果,作者沒有選擇火熱建設的現場,而是通過描繪掛在牆上的手提袋和工作證、學員證等細節,巧妙地表現了通過生態農業、智慧農業、鄉村非遺、農旅融合等方式合力建設美麗鄉村的現實。除了鄉村,城市亦是如此,徐宇、徐路和王賡奕合作的《晨光熹微》以廣角鏡視角,描繪了清晨街道上清潔工已開始一天勞動的場景。正是在社會主義勞動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實現了全麵小康,邁向更加幸福的生活。在本次版畫展上,不少作品致力於表現人民群眾幸福安康的日常生活。李芳《盛世歡歌》、餘暉《幸福時代》皆以廣場舞為題材,通過對舞蹈者和舞蹈群體的描繪,展現了當代人充實而愉悅的現實生活。喬檑《幸福三峽》則從相似的視角,描繪了三峽岸邊旅行參觀的現場,與此同時,一場甜蜜的婚禮也正在前景中徐徐展開。另一些作品則通過對細節的觀察和描繪來展現生活的日常,康蕾《母親的背負》表現了一位背著年幼孩子的苗族母親,作者挑選了母親的背影作為題材,生動地再現了母愛之深切。此外,胡兆明《暖陽》、劉波《晨曲》、肖琦《愜意的午後》也都可圈可點。“時代之眼”是藝術史家邁克爾·巴克森德爾(Michael Baxandall)發明的一個術語,用以描述某個社會係統和結構中產生與存在的藝術;相應的,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和解釋也應該放到這個社會係統和結構中來進行。這個生動的術語同樣適用於今天的藝術。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創作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成為指導與衡量當代美術創作的重要標準。每個文明、每個民族都有自己藝術內在的恒定、長久本質,但它們又會隨著時代的變遷,有著不同的時代特征和風格。筆墨當隨時代,無論是中國古代的曆朝曆代,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不同時期,一方麵,中國美術堅守中國文明和中華民族文化的審美內核;另一方麵,也隨時代變遷而產生著不同的表現。位於河南省林州市的紅旗渠是20世紀60年代建設的一項知名水利工程,在當時就有很多美術作品將其作為表現的主題。在本次版畫展中,張曉東、趙紅雨《紅旗渠——永不斷流的精神之渠》再次描繪了這一水利工程,同樣是表現建設者不畏艱險,征服自然,作者沒有直接再現紅旗渠,而是選取了從山頂吊下的開鑿者與半山腰開鑿者相互配合的場景描繪,通過浪漫主義的構圖強調了施工現場之險峻、建設者之雄心壯誌。這說明,不同時代,我們對統一題材的藝術理解和表達之不同,必須在新的時代條件和精神中,通過藝術自身的更新去發展、創造。新世紀以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社會主義建設在方方麵麵取得了重大發展和重要成就,其中尤以基礎設施建設、航天航空事業、高速鐵路網絡建設等最為引人關注。美術家們身處大時代之中,也觀察到這些全新的變化,並用藝術的方式對這些現象進行了記錄和表現。在本次版畫展上,這些題材的創作都非常突出,如周慶《越山跨海——中國特大橋》描繪了高難度特大橋的建設;劉中國《穿越新時代》、林軍《見證——速度》描繪了當代中國縱橫交錯鐵路網上飛馳的高鐵;沙永匯《一曲飛千年》、梁浩周《航天逐日》、於瑋萍和諶汐雨曉合作的《天問·探月》(見本期封三)、許晨韜《藍圖鑄心》則以不同形式,從不同角度描繪了中國航天航空的劃時代成就。藝術家沙永匯在上一屆全國美展榮獲第三屆“中國美術獎”金獎,本次展覽再次入選,彰顯出當代美術家表現時代、追求藝術創新的責任和擔當。征服自然是人類走向現代的必經之路,但在今天,我們業已認識到,發展不能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如果不能持續發展,最終受害的是人類自身。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黨的十八大全麵部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首次提出生態文明建設;黨的二十大再次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本次版畫展中,陳誌強《共生》、顧秀華《長江萬裏圖》、李岱《穀雨》、李長興《多彩新篇》、譚浩楠《春風起 萬物生》、王書音《海的聲音》、楊宏偉《共同的家園》都是表現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藝術作品。藝術的功能不僅在於表現現實,同時也通過視覺的方式,發出輿論呼籲的聲音。“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版畫作品展”全麵檢閱和展示了過去5年中國版畫的新發展和新成就,入選作品尤以民族性、人民性和時代性為突出亮點,既反映了中國版畫的創新發展,又展現出新時代人民群眾努力奮鬥、幸福生活的方方麵麵,體現出如參展作品李翔《赤子之心》所表現的主題——拚搏。
The Period Eye:
Commentary on the Exhibition of Prints of the 14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Sheng Wei, Research Fellow of Academy of Arts and Design, Tsinghua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Exhibition of Prints of the 14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exhibiting more than 300 high-quality works of various themes and types and with remarkable skills, has demonstrated the achievements China has made in development, the happy life of the people and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rt in the new era from various aspects, highlighting nationality, people-centerednes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Keywords: the 14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prints; nationality; people-centeredne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康蕾《母親的背負》版畫 150cm×110cm 2023年
許晨韜《藍圖鑄心》版畫 179cm×159cm 2024年
李翔《赤子之心》 版畫 95.5cm×119.5cm 2024年
劉中國《穿越新時代》 版畫 147cm×98cm 2021年
王啟凡《築橋》版畫 135cm×180cm 2023年
沙永匯《一曲飛千年》版畫 97cm×167cm 2024年
張輝《追夢人》版畫 91cm×141cm 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