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評論
冀少峰|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談“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漆畫作品展”
來源:admin 發布時間:2025/2/7 15:04:07
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談“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漆畫作品展”
摘 要:“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漆畫作品展”匯集了全國漆畫藝術工作者近5年來關(guan) 於(yu) 漆畫藝術研究的最新成果。漆畫家們(men) 通過對大漆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僅(jin) 以多元形式賡續了傳(chuan) 統文脈,更是在技術革新、效率社會(hui) 的當下,尋求到了漆文化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的路徑。
關(guan) 鍵詞: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漆畫;人民立場;守正創新
2024年7月25日,“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漆畫作品展”在湖北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共收到投稿作品1963件(組),經過初評、複評,共選出198件(組)作品,其中進京作品27件(組)。這些作品體現了近5年以來漆畫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廣大漆畫藝術工作者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場,賡續曆史文脈,自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緊緊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漆文化、漆藝術篇章,塑造了新的時代、新的漆畫藝術發展的多元樣貌。他們在創作方法上古今並融,以當代的觀念手法,創造性轉換傳統漆藝術,打破傳統漆畫壁壘和封閉保守單一的格局,推陳出新,在傳統漆藝術的挖掘中,塑造出了新時代新的人物形象,並以人與自然、社會和人的精神世界視角,提供了對新的時代和漆畫藝術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結構轉型的新的凝視和閱讀維度。本屆全國美展漆畫展彰顯出三個方麵的特質:其一、堅守人民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其二、“融”漆畫:多元媒介交融,多種技法混搭,多位作者合作;三、建構符合中國文化性格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係。黨的十八大以來,紮根生活,到人民中去,傾聽人民呼聲,反映人民心聲成為廣大漆畫藝術工作者的自覺追求。新時代文藝的主角是人民,而新時代文藝發展的動力更來自人民。在王誌新、譚大利、胡新橋、張靜創作的《一生向陽·致大山裏的割漆人》中,把視覺表達中心聚焦在漆工、割漆人身上。這不僅是對割漆人艱辛勞作的一種敬畏,更透過“百裏千刀一斤漆”的民謠展現著深山之中、密林深處漆工的平凡偉岸、持重內斂、敦厚樂觀的精神風貌。值得一提的是,漆畫曆經40年發展,極少看到將割漆人作為文化母題和視覺圖像表達的主角。畫麵上漆工的笑顏,不僅訴說著新時代鄉村發生的千變萬化,更以生動的細節特別是漆工那令觀者印象深刻的微笑表情,展現出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該作品在語言表達上采用傳統雕漆和版畫木口木刻技法,鏤刻交錯,漆的韻致,刻的痕跡,於混搭交融中凸顯出割漆人對漆的執著與堅守,這是一種生命的頑強和工匠精神的體現。武貴文的《礦工肖像》以一種強悍的視覺張力,表現了在都市化進程中有重大貢獻的礦工群體,帶來了對都市化進程的深刻反思。作為中國身份和符號禮儀的大漆藝術,其根性是中華民族身份的表征。麵對中國社會從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轉型,從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從鄉土社會跑步進入城鎮化、激變的社會,漆藝工作者必須以當代文化的精神表征,去確立大漆藝術的當代意義。《礦工肖像》中20個礦工的表情,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表情,漆黑的麵孔和亮晶晶的雙眼形成強烈反差,視覺圖像間油然而生一種莊嚴感、肅穆感、秩序感、幸福感和獲得感,既有現實主義的文化關懷,又有表現主義的激情,整個視覺圖景充盈著奔放與粗獷,有著一種難以抵擋的視覺震撼。礦工們凝視的雙眼,散發出的是一種單純簡潔但絕不簡單的力量感。藝術家深入礦井生活,紮根礦工群體,與礦工共情,才能創作出這樣與時代共振的作品。張明遠的《國泰民安》以大漆和瓦灰等材料構建畫麵內的具體形象,聚焦日常生活的日常經驗。一家四口其樂融融,院落白雪覆蓋,與遠處的房屋樹林形成對比,家禽時隱時現,為畫麵增添了無限生機與樂趣,整個視覺圖景展現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融之境,沒有宏偉的敘事,隻有日常生活的瞬間,但正是對這樣的平凡日常的描繪,體現出新時代異彩紛呈的多姿畫卷。黃東興的《聚焦華彩》戲曲人物眾多,服飾豐富豔麗,人物表情豐富,生旦淨末醜混合交融,才子佳人、帝王將相、神仙俠侶交相輝映,訴說著農耕文化的重要表征。京劇同大漆藝術一樣,蘊藏著豐富又鮮活的曆史故事與曆史記憶。熱烈的戲劇場景和凝視的目光,沉浸在迷人絢爛的藝術之界。右側拿相機的群體在“哢嚓,哢嚓”不停地按快門,不錯過每一個精彩的瞬間。左右畫麵形成了動靜、繁簡、疏密、快慢、雜多單一的對比。傳統的戲劇在與當代的對話之間形成了新的生命情感,散發出一種當代的文化關懷。整幅作品以恢宏大氣的布局經營,讓傳統戲劇煥發出了新的生命,這不僅讓傳統戲劇找到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之路徑,更是大漆藝術走向未來的堅強支撐。本屆漆畫展還有一個顯著特點——“融”,可以說,這是一屆“融”漆畫展,也體現了近5年以來漆藝術研究的新狀態。“融”特指融合不同畫種、藝術流派、藝術風格,采用多樣化的藝術語言和媒材,創造出一種源於漆藝術但又和傳統意義上對漆藝術的認知迥然不同的、新的藝術樣式,具體表現為內容的豐富、題材的多樣、語言的多元和媒材的多變;抽象具象並行,寫實寫意相融。此外,多領域作者的合力創作亦體現了漆畫展“融”的特質。郭子健、李欽鎂、陳昊、王素彬的《福山漆穀》是以傳統的大漆平塗、堆塗、堆灰、剔灰、剔漆等工藝為主呈現的視覺表達,帶給閱讀者的不僅是漆語造物的神奇,更有一種無限深邃的自然的博大胸懷,自然山水的鍾靈毓秀充盈圖像,藝術家透過漆的流淌找尋著感情噴發的閘口。作者巧妙地將版畫、刻灰和剔漆工藝相融合,山水的形態以刻線的方式彰顯,色彩的運用借助大漆媒材特性,營構出一種空間感和層次感,黑漆的深邃溫潤,貼上銀箔的線條,在光的映照下,散發出一種迷人的律動感。通過傳統漆藝術所呈現的山水圖景,撲麵而來的是一種當代人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感知與體察,包容大氣,雄厚深沉,溫潤雅致。路瑤的《中國紅》完全根據大漆材料屬性的特質及其產生的深淺變化,以髹塗、堆塑、打磨、拋光等技藝為主。從中不難發現,路瑤對漆材料屬性的把握駕輕就熟。2024年是生肖龍年,又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她以數字“75”為底,在視覺中心繪製了紅山文化的玉龍紋樣。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中華兒女被稱為“龍的傳人”。圖像左上和左下部分的波浪線,盡顯漆的活力與魅力,更昭示著中國人民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乘風破浪、不畏艱險,克服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信心和決心。整個視覺圖景簡練概括,雄渾大氣,無論是主題內容還是形式風格,都帶有強烈的中國性和時代氣息。孕育其間的大漆精神就是中國精神、中國經驗。在中國紅的律動中,作品散發著令觀者難以忘懷的視覺印跡。林棟的漆畫《展翅》以具象寫實的手法,直接表現了令中國人引以為傲的航空航天工業。我們自主研發的C919國產大飛機展翅翱翔,彰顯著新時代綜合國力的強盛,使每一個走進其間的閱讀者心生一種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作者對漆語言的研究從單純單一走向豐富與多變,並自創“林棟彈漆”。傳統大漆的經典顏色紅、黑、白交相疊映,相映成趣。而鑲嵌、撒粉、變塗、罩染及彈線工藝的混合交融,不僅增強了畫麵的藝術性,同時利用有限的漆畫語言講述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全麵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的新征程上,新時代文藝擔負起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神聖使命”。漆畫藝術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鮮活又生動的形式載體,它不僅獨具傳統特色,又帶有強烈的中國特質。有兩幅體育題材的作品為觀者帶來一種思考。一幅是任曉東的《春風拂麵》,另一幅是鄭雅戀的《奪冠》。前者的畫麵聚焦自行車運動員,樹的枝條搖曳生動,襯托出運動員揮汗如雨、奔騰不息的體育精神。中國是擁有自行車最多的國家,有自行車王國的美譽,但自行車比賽這個項目在中國起步晚,因此運動成績和先進國家有差距,作者富有深意地擇取這一題材來表現,寄寓了他作為中華民族一分子的強國夢。正是中國人民身上勇於拚搏、勇往直前的精神,推動著中國不斷前行。在鄭雅戀的《奪冠》中,作者選擇了國人非常熟悉的中國女排比賽的瞬間。為什麽是女排?從20世紀80年代起,女排精神便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因為女排不僅讓中國進一步走向了世界,更讓世界了解中國,甚或可以說,女排精神承載著民族複興的偉業。女排精神和振興中華緊緊地聯係在一起。畫麵透過女排隊員一氣嗬成的扣球、傳球、接球、墊球動作,傳達出一種緊張感、戲劇感。冷灰色調和人物形象,點、線、麵、色交相疊映,把女排勇於拚搏的頑強精神淋漓盡致地傳達了出來。陳國的《天路——國槐綠》以一種溫暖的民族風給閱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近景處7位女性藏族同胞悠然、靜謐、閑適,訴說著生活的溫馨與甜蜜。中心人物女性的臉頰上,有一抹令觀者怦然心動的高原紅。中景背對觀者的少年,眺望著遠方疾馳的列車,充滿著對未來的渴望。雖然遠景處疾馳的列車若隱若現,但它無疑是陳國的點睛之筆。列車不僅送來了幸福和安康,更送來了如意和吉祥,其內涵深刻高遠,宏偉細膩。吳永強的《紅牆映·踏歌行》以蛋殼、螺鈿鑲嵌為點綴,運用幹漆、螺鈿、金銀、花梨木等顆粒進行蒔繪,且進行了多層彩漆髹塗、描繪、填色、研磨。畫麵訴說著新時代的民族政策。一縷陽光和紅牆交相輝映,相得益彰。藏族兒女身著傳統民族服飾,臉龐上洋溢著幸福和喜悅。黨的溫暖如同這縷縷霞光映射著每一位藏族同胞,呈現出一派民族大團結的喜慶和絢爛的視覺圖景。何誌輝的《秋岸藕豐》以撒粉、起皺、貼漆皮、局部罩金和銀、打磨、推光等為主,講述著采藕人勞動的辛苦和豐收的喜悅。整個畫麵散發著泥土的芬芳,其中的一些細節極具生活氣息,畫麵中的藕、竹筐、木板、船隻、衣服結合漆藝術特質和材料的獨特性,營構出了勞動人民質樸的精神氣質。在劉文輝、陳聰景的《我愛我家》中,一家四口和諧相融,女性微微凸起的腹部似有孕在身,背景中的玩具平添一種生活的樂趣。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他們的服飾帶有強烈的漆媒介印跡,嚴謹的造型、樸拙的愛撫,煥發出的是生活瞬間的平凡之趣。創造者通過描繪這樣的平凡之家表達了和吾土吾民休戚與共的情感共鳴,訴說著新時代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漆畫作品展”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從漆畫藝術中提煉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透過漆畫藝術講好了大漆故事,傳播了大漆聲音,展示了大漆世界,樹立起了大漆形象。因為漆文化既是傳統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傳承優秀的傳統漆文化,創造出新時代有著當代情懷的漆文化。大漆藝術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這讓大漆藝術的未來一片光明。透過大漆藝術建構起符合中國文化性格的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係,是一代代漆畫藝術工作者的責任使命和文化擔當,因為“對曆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曆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注釋從略 詳參紙媒)
Breaking New Ground While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and Promoting Development While Innovating:
On the Exhibition of Lacquer Paintings of the 14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Ji Shaofeng, Director of Hubei Art Museum
Abstract: The Exhibition of Lacquer Paintings of the 14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demonstrate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that lacquer painters across China have made in studying lacquer painting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Through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lacquer art, they have not only carried forward cultural traditions in various forms, but embarked on a new path for lacquer culture to break new ground while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promote development while innovating given today’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fficient society.
Keywords: the 14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lacquer paintings; people-centeredness; breaking new ground while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漆畫作品選登

田子厚《梅園榴影》漆畫 150cm×150cm

林偉(wei) 立《再一曲》漆畫 193cm×168cm

黃甜兒(er) 《致知無央》漆畫 198cm×158cm

張明遠《國泰民安》漆畫 191cm×181cm

鄭雅戀《奪冠》漆畫 199cm×198cm

任曉東(dong) 《春風拂麵》漆畫 120cm×199cm

古紫薇《燦若朝陽》漆畫 151cm×196cm

黃東(dong) 興(xing) 《聚焦華彩》漆畫 150cm×19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