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美術家之友

bv伟德体育官网登录

藝委會

用中外美術交流連接人類共同命運——中國美術世界行匯報展研討會暨海外研修成果匯報會綜述


01成果匯報展研討會(hui) 現場.JPG

    成果匯報展研討會(hui) 現場

   為(wei) 梳理和展示中國美術世界行、中青年美術家海外研修工程兩(liang) 大對外美術交流項目十多年來的現實成果,聽取第十一批海外研修工程的總結匯報,引領中外美術交流互鑒向縱深發展,bv伟德官网登录於(yu) 2020年9月24日在北京炎黃藝術館成功舉(ju) 辦了兩(liang) 大項目的成果匯報展,並於(yu) 開幕式後舉(ju) 行研討會(hui) 暨成果匯報會(hui) 。中國藝術研究院王鏞、鄭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包林,伟德线上平台綜合材料繪畫與(yu) 美術作品保存修複藝術委員會(hui) 主任胡偉(wei) ,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殷會(hui) 利;本批海外研修人員孫震生、陶鋒、劉凡、鄒軼泓、錢麒光、葉瑩、孟麗(li) 、劉碩、劉琪,以及參展美術家代表王楊、李發鶴、耿紅彥等人與(yu) 會(hui) 並發言。香港多位參展美術家也發來視頻參與(yu) 討論。會(hui) 議由伟德线上平台分黨(dang) 組副書(shu) 記、一級巡視員陶勤主持,伟德线上平台外聯處處長劉中、北京雙年展辦公室副主任呂岩峰列席會(hui) 議。與(yu) 會(hui) 人員紛紛發言,匯報研修收獲、抒發觀展感想、暢談創作經曆,立足當前全球疫情的特殊語境,探討中外美術交流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推動作用。


一、展現研修收獲 踐行人才培養(yang)

 

02陶勤副書(shu) 記主持會(hui) 議.JPG

    陶勤副書(shu) 記主持會(hui) 議

   在開場白中,主持人陶勤特別介紹道,本次展覽匯集了來自20多個(ge) 國家的130多位美術家創作的130件作品。因受疫情影響,我會(hui) 赴外展項目已全部推遲到明年舉(ju) 行,因此本展成為(wei) 我會(hui) 今年對外交流唯一重點工作,協會(hui) 對展覽給予高度重視和期望。外聯處克服重重困難,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在國內(nei) 外和港澳地區廣泛征集作品,並組織專(zhuan) 家評委進行評審,最大程度確保展覽規模和藝術水平,已實屬不易。特別是描繪中國鄉(xiang) 村和香港主題的作品作為(wei) 展覽的新增亮點,圍繞“脫貧攻堅”“香港今貌”等時事熱點進行創作,體(ti) 現出美術對現實生活的直接觀照,也賦予了本次展覽鮮明的時代性。

   隨後,本批9位海外研修人員依次向在場專(zhuan) 家匯報了各自研修成果。孫震生是北京畫院的專(zhuan) 職畫家,他選擇的課題是明治時期由岡(gang) 倉(cang) 天心倡導革新的新日本畫。他談到,曆經一百年的發展,新日本畫的藝術家一方麵執著於(yu) 傳(chuan) 統的表現手法,另一方麵又借鏡來自西方繪畫的影響,旨在鋪設別具一格的造型路子。孫震生以十位新日本畫畫家個(ge) 案為(wei) 線索,包括對橫山大觀、東(dong) 山魁夷、高山辰雄等人代表的評鑒,分析畫家們(men) 在協調傳(chuan) 統、創新、自我三者關(guan) 係時的思路和探索過程,最終使日本畫真正成為(wei) 一個(ge) 獨立的畫種,擁有了獨特的繪畫語言和表現形式。研修成果由此以新日本畫的曆史境遇反觀中國工筆畫藝術的演進路徑。

   陶鋒的考察直接定位於(yu) 西非的塞內(nei) 加爾,他回溯到上世紀60年代,塞內(nei) 加爾的桑戈爾總統提出的“黑人性”深刻地影響了藝術家們(men) ,其強化認同性的文化初衷、自覺自立的生存、獨立畫派的創立以及表現手法上的兼收並蓄等方麵,直接對塞內(nei) 加爾現當代藝術的價(jia) 值取向。在此基礎上,清晰地描述了塞內(nei) 加爾現當代藝術中麵具藝術、紡織藝術、裝置與(yu) 回收藝術、生活藝術等諸多形態及其特點。同時,對達喀爾藝術雙年展的緣起以及演進展開了討論。陶鋒對塞內(nei) 加爾以及西非其他國家的藝術家的引介尤為(wei) 重要,並專(zhuan) 門提及從(cong) 格雷島的民間藝術家作品中,可以窺見經營旅遊對傳(chuan) 統非洲藝術的影響和改造,顯示出藝術創作和旅遊產(chan) 業(ye) 的深度融合。

   劉凡對墨西哥現當代藝術中的身份認同的研究,緣起於(yu) 殖民的記憶和後殖民的壓迫,疊加傳(chuan) 統本土文化的日漸消失的思考之上。墨西哥作為(wei) 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中頗為(wei) 重要的拉美國家,其現當代藝術的發展狀況並不為(wei) 國人所知。劉凡圍繞百餘(yu) 年來墨西哥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所創作的壁畫、油畫、裝置、攝影、新媒體(ti) 等藝術形式,從(cong) 身份認同的建構、身體(ti) 的敘述以及空間的演變三個(ge) 方麵展開對墨西哥現當代藝術中的身份認同的認識。劉凡通過深入研究墨西哥現當代藝術以及背後所折射的社會(hui) 變遷,指出了這種身份認同也經曆了從(cong) 單一化的國家意識形態的認同向多元化的身份認同的演進,表明墨西哥現當代藝術提供了一個(ge) 非白人男性主流意識形態下異質化的文化圖景。

   同為(wei) 創作人員的鄒軼泓將研修切入點放在2019年維也納當代藝術博覽會(hui) ,以此調研東(dong) 歐地區繪畫現狀。東(dong) 歐當代藝術是一個(ge) 易被忽略的區域,主流學界基本上回避了這一地區的先鋒傾(qing) 向。盡管維也納當代藝術博覽會(hui) 的曆史不長,卻是洞察東(dong) 歐當代藝術的重要窗口,顯示出特殊的取向和活力。其中既有具有前衛色彩的藝術,也有相對溫和的作品,通過各國國家的畫廊的策展介入,形成了個(ge) 性十足的亮點。鄒軼泓注意到,東(dong) 歐藝術家普遍關(guan) 注文化的自省與(yu) 國際間的對話,以提升藝術的影響力。同時,借助傳(chuan) 統與(yu) 創新、東(dong) 歐與(yu) 西歐、媒介與(yu) 跨越等觀照角度,作者感受到了該地區藝術家的內(nei) 在張力,而大量年輕藝術家的湧現,無疑是新的藝術活力的所在。

   丹麥是國際現代設計的重鎮之一,錢麒光選擇丹麥作為(wei) 現代陶藝設計教學與(yu) 創作現狀的研修對象,有著很強的針對性。作者實地調研了與(yu) 丹麥陶瓷藝術、設計相關(guan) 的博物館、畫廊、藝術社群等,深入到丹麥皇家美術學院、陶藝研究中心等藝術與(yu) 教育機構,了解丹麥現代陶藝的教學運作與(yu) 陶藝創作的美學基礎。同時,錢麒光著重研究了丹麥“工作室陶瓷”這一獨特的陶瓷設計與(yu) 生產(chan) 的機製及其廣泛的國際影響力,最終得出結論:悠久的手工藝傳(chuan) 統與(yu) 創新精神是丹麥陶瓷藝術的價(jia) 值核心。同時,博物館、畫廊以及博覽會(hui) 等作為(wei) 重要的文化推廣渠道,一定程度上也為(wei) 丹麥現代陶藝獲取國際聲譽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因此,亟需加強中國與(yu) 丹麥陶藝藝術家之間的未來互動。

   在美術館工作的葉瑩出於(yu) 職業(ye) 習(xi) 慣,對澳大利亞(ya) 中國藝術品收藏與(yu) 展覽給予重點關(guan) 注。鑒於(yu) 特殊的曆史原因,澳大利亞(ya) 形成了與(yu) 歐美有所區別的收藏格局,而對中國藝術品的興(xing) 趣與(yu) 研究則又有相對獨特的取向與(yu) 延伸,例如在公共性、教育性、娛樂(le) 性等方麵表現得更加突出。無論是“文化解讀”還是“價(jia) 值認同”,如何從(cong) 個(ge) 人的收藏轉為(wei) 公共的展陳等,其背後都有深刻的曆史性邏輯。更重要的是,就對當地的影響力來看,澳大利亞(ya) 的中國當代藝術比在其他歐美國家都要活躍,澳大利亞(ya) 也成為(wei) 世界了解中國當代藝術的一個(ge) 重要窗口。作者特別注意到那種注重“古今對話”的策展路線,這為(wei) 今天的策展實踐提供了一種提升展品文化能量和啟迪意味的不俗思路。至於(yu) 中國當代藝術的展陳個(ge) 案討論,也具有作為(wei) 參照體(ti) 係的意義(yi) 。

   畫家孟麗(li) 將目光投向了曆史和文化均有著極為(wei) 特殊的底色的亞(ya) 美尼亞(ya) 以及相伴相生的民族藝術。作者沿著重要的時間節點,首先梳理了蘇聯時期亞(ya) 美尼亞(ya) 的美術創作,指出蘇聯時期亞(ya) 美尼亞(ya) 油畫總體(ti) 呈現學院派特征。之後,亞(ya) 美尼亞(ya) 經理大地震、戰爭(zheng) 以及蘇聯解體(ti) 等重大事件,美術生態隨之發生變化。隨著蘇俄體(ti) 係的淡出,具有自覺意識的藝術家,無論在國外還是在本土,都作出了創造性的回應,從(cong) 而也就共同開啟了一條趨於(yu) 多元化的藝術之路。孟麗(li) 總結道,亞(ya) 美尼亞(ya) 是一個(ge) 擁有融合特征的民族,一個(ge) 多語言的國度,一個(ge) 東(dong) 西方文化的聚合之地,所以他們(men) 完全有能力兼收並蓄,接受多樣的藝術風格。當國家政治社會(hui) 環境變化,本土藝術家追隨著國家民族的命運發展,積極地探索著隻屬於(yu) 他們(men) 的、有別於(yu) 世界上任何一個(ge) 民族的繪畫語言。

   漢字是中華文明的標誌之一,當漢字被移植到另一種文化情境裏加以變換和創造時的情形,是中外文化交流值得研究的課題。劉碩通過調研韓國對漢字設計的應用方式後指出,首先是儒學在韓國文化中的地位支持了漢字的存在與(yu) 流布,其次是漢字在現實生活的使用程度。並且,韓文字體(ti) 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也借鏡了漢字的構成。由此,作者進一步地討論了韓國漢字字體(ti) 多樣化的設計,並總結出了韓國漢字設計的特點:多元混搭、遵循文化的共性與(yu) 差異、全球本地化“思維全球化,行動本地化”、美學與(yu) 美感並重。當然,韓國的漢字設計不是簡單的移植,而是耦合了鮮明的韓國風格。之於(yu) 我們(men) 而言,如何梳理信息傳(chuan) 播與(yu) 藝術審美雙重身份的漢字文化,已經成為(wei) 當下需深入探索的文化問題了。

   劉琪對柬埔寨當代美術抱有濃厚的興(xing) 趣,她這次涉足的正是這一國內(nei) 研究相對缺乏的領域。劉琪一方麵遍訪柬埔寨的古物遺址,調研博物館、美術館、畫廊、學校、研究所、圖書(shu) 館等,另一方麵走訪了數十位的文化官員、東(dong) 南亞(ya) 史學研究專(zhuan) 家、教授、外國駐柬藝術家、知名策展人、民藝家、傳(chuan) 承人等,力圖還原出柬埔寨當代藝術的真實生態。在曆史跨度上,劉琪梳理了柬埔寨當代美術的曆史背景,旨在突出柬埔寨當代藝術的特殊境遇以及發展的曲折。她最後指出,吳哥文化對柬埔寨當代美術的影響從(cong) 未消逝,而是在全球化語境中重新審視當代的“融合”和“啟示”,在基於(yu) 本土意識和邏輯思考中塑造“當代柬埔寨精神”。劉琪站在“一帶一路”的維度上,期待未來中柬藝術家之間有更多的交流與(yu) 合作。

 

03王鏞教授點評.JPG

    王鏞教授點評

   在全部研修人員匯報結束後,專(zhuan) 家評委對研修成果進行了一一點評。王鏞指出,陶鋒的對塞內(nei) 加爾的當代藝術和達喀爾的藝術雙年展梳理的脈絡比較清晰,尤其關(guan) 注塞內(nei) 加爾的民間藝術家。他的成果能對達喀爾和西非藝術做比較係統的介紹,可以說在國內(nei) 當代藝術研究當中拓寬了一個(ge) 新的領域,並建議繼續深入下去;王鏞肯定了孫震生文中對日本畫大家個(ge) 案的分析,認為(wei) 其對作品分析都很到位,發揮了畫家創作的體(ti) 驗,並建議對新日本畫發軔的思想基礎進行更加深入的闡述;對於(yu) 劉凡的墨西哥現當代藝術研究,王鏞認為(wei) 突破了以往基本停留在墨西哥壁畫三傑的研究基礎上,通過分析當代墨西哥繪畫中強調身體(ti) 敘述和空間問題,對於(yu) 了解墨西哥當代藝術,乃至整個(ge) 拉丁美洲當代藝術都頗有啟發;劉琪的柬埔寨藝術研究視野較為(wei) 開闊,不僅(jin) 談到吳哥藝術,也論及當下發展,使整篇成果對柬埔寨當代藝術研究走向深入。

   王鏞還特別談到,海外研修工程經過多年發展,關(guan) 注重點已經從(cong) 前些年的西歐、北美逐漸轉向如今的東(dong) 歐、非洲、亞(ya) 洲等諸國,稱得上是項目的一個(ge) 重要學術轉向。通過不斷地研修積累,我們(men) 正逐漸找回東(dong) 西方藝術的平衡點,建立起全麵的人類文化藝術體(ti) 係,以“人類文化中心”為(wei) 目標,把全人類的文化成果介紹給國內(nei) 一代又一代青年學者,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文化的偉(wei) 大複興(xing) 。

 04鄭工教授點評.JPG鄭工教授點評

   鄭工頗為(wei) 感慨地說,以往在文化和美術領域經常講“中西”,而現在講的是“中外”,意味著我們(men) 的視野更加寬廣、多元了。我們(men) 看待外來文化逐漸有了自身的眼光和立場,並且可以用一種自信、開放的心態與(yu) 外部世界進行平等對話,這種感受在參觀展覽時十分明顯。其次,過去海外研修項目大多側(ce) 重理論研究,並給創作人員在外語考核、理論報告方麵放寬一定要求,而本批研修人員在寫(xie) 作方麵有了很大進步,在深入思考方麵也很突出,推動研修項目整體(ti) 水平不斷提升。他特別提到,研修成果立足中國美術視野,在思考過程中有一種異中求同的共通性,並不約而同地關(guan) 注美術研究中的一些經典問題,比如怎樣處理傳(chuan) 統和現當代之間關(guan) 係等。帶著這種問題投入研修交流,便可使本項目具有了較強的針對性。隨後,他著重點評了部分研修創作,指出作品都同樣注重現場寫(xie) 生,擅於(yu) 在調研學習(xi) 中捕捉問題和信息,並融入自己對於(yu) 創作對象的思考。

05包林教授點評.JPG包林教授點評

   包林同意王鏞對於(yu) 研修工程轉向的判斷,認為(wei) 目前研修課題涉及的地域分布基本處於(yu) 合理、平衡的狀態。在論及研修成果時,包林從(cong) 藝術史學的高度,總結出多篇成果指涉的其實是現代性、現代藝術和本土之間的矛盾。在早年的日本和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基本都處於(yu) 這種“雙規製”狀態,包括其他第三世界國家同樣麵臨(lin) 在工業(ye) 文明構架下本土重構的問題。使用這套話語體(ti) 係,可以真正脫離所謂的後殖民話語,構建起中國美術家審讀世界的自信眼光。他提到葉瑩的關(guan) 於(yu) 澳大利亞(ya) 收藏中國藝術品的調研報告,引申出“中國現代主義(yi) 的周期和西方現代主義(yi) 的周期”這一話題,從(cong) 而得出結論:我們(men) 的曆史和藝術都沒有終結。從(cong) 這個(ge) 角度審視,我們(men) 會(hui) 形成新的選擇標準,而不是澳大利亞(ya) 收藏機構的選擇標準,這是屬於(yu) 我們(men) 自己的價(jia) 值。對於(yu) 錢麒光從(cong) 丹麥歸來後創作的陶藝作品,他也表示感受到和日本陶藝之間的某種關(guan) 聯,體(ti) 會(hui) 出渾厚的質感及反差。

06胡偉(wei) 教授點評.JPG

    胡偉(wei) 教授點評

   胡偉(wei) 對孫震生的研修成果予以肯定。他評價(jia) 道,孫震生從(cong) 美術創作人員角度,在短短幾個(ge) 月的時間裏走訪了十幾個(ge) 城市的幾十家美術館,以觀摩的方式匆匆走過日本畫百年,獲得了真實和寶貴的觀感。其研修報告緊扣主題,從(cong) 百年日本畫的發展脈絡、題材風格和技法表現幾個(ge) 方麵展開議論,對很多作品評析都很生動地反映一個(ge) 畫家的實感和對課題的思考,實屬難能可貴。他建議孫震生可以將成果繼續深入下去,對日本畫的研究從(cong) 三個(ge) 方麵繼續予以關(guan) 注:一是百年日本畫,二是“二戰後”的日本畫,三是當代日本畫。三者概念不盡相同,它們(men) 之間既有比較,又有相互借鑒、拓展。最後,胡偉(wei) 帶給孫震生自己幾十年前在東(dong) 京藝術大學時參與(yu) 編輯的一本有關(guan) 百年日本畫史的著作,勉勵孫震生利用創作人員的優(you) 勢,進一步在日本畫的材料、技法方麵進行深研,這也是當前國內(nei) 美術界亟需完善的領域。

07殷會(hui) 利教授點評.JPG

    殷會(hui) 利教授點評

   殷會(hui) 利坦率地說道,過去曾參與(yu) 多屆海外研修工程的評審工作,整個(ge) 過程於(yu) 自己而言也是一次難得的學習(xi) 機會(hui) 。因為(wei) 所涉課題之豐(feng) 富,已經超出對很多國家的了解,自己也是通過海外研修這個(ge) 窗口獲取了很多知識、信息,引起自身思考,這也說明項目本身具有較高的含金量。隨著工程的發展,研修覆蓋麵愈發廣泛,持續不斷的資助也體(ti) 現出國家對美術事業(ye) 的高度重視。伟德线上平台準確抓住這樣一個(ge) 時代背景,積極推動項目實施。這些年來積攢的研修成果長篇累牘,對於(yu) 當前國家文化發展、藝術振興(xing) 是非常重要的史料資源。此外,他還大致將研修成果歸納為(wei) 兩(liang) 類,一類是對原有接觸較多的國家的深度研究,另一類是對以往較少甚至從(cong) 未接觸過的國家的研究。他非常讚成將項目設置得具有較強針對性,以便使不同學術背景的研修人員更加有的放矢,也為(wei) 自身研究提供更大的空間。最後,他也對劉碩的字體(ti) 設計提出了諸多有益的意見和建議。

 

二、眾(zhong) 說中外交流 展現美麗(li) 鄉(xiang) 村

   王楊的參展作品以巴黎盧浮宮各國觀眾(zhong) 為(wei) 主題,在論及美術交流時也頗有見地。她首先感歎今年的疫情甚至超越了意識形態差異,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men) 守望相助,促進了不同國家和背景的人們(men) 相互理解尊重,共謀生存發展之道,強化了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理念。在論及藝術交流本身時,她認為(wei) 交流必然包含著藝術與(yu) 人類關(guan) 係,以及我們(men) 與(yu) 世界關(guan) 係。人類在定義(yi) 藝術、豐(feng) 富藝術的同時,藝術也在定義(yi) 著我們(men) ,豐(feng) 富著我們(men) 的世界。她還明確指出,藝術交流的根本動力是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源於(yu) 曆史積澱和國家強盛。今日中國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國美術也必須走出去,對世界產(chan) 生更大影響力。我們(men) 應當具備這種文化自信和自覺意識,以藝術的方式向世界介紹中華文化,展現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同時也要積極借鑒吸收外來文化,這既是藝術和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當代中國美術家的責任擔當。

   李發鶴的作品直接表現了中國與(yu) 世界攜手共同抗擊疫情的主題。在談到創作背景時,他對國內(nei) 抗疫過程中湧現的無數英雄故事感到十分激動難忘。14億(yi) 中國人民團結一心,在迅速控製住國內(nei) 疫情之後,又在國際疫情暴發的危急時刻毅然向多國派出國際援助醫療隊。中國的醫護工作者們(men) 逆行而上,發揚人道主義(yi) 精神,伸出奉獻友誼之手,在全世界範圍內(nei) 開展合作支援,為(wei) 挽救生命而奮戰,贏得了國際讚譽。並且,中國在自身醫療物資有限的情況下仍然抽調大批物資支援國外。作品中,航班、列車、輪船等各類交通工具滿載著援助物資,日夜兼程運往世界各地。患難見真情,中國的行動體(ti) 現出作為(wei) 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很好地詮釋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主題。所謂大愛無疆,人類的命運需要人類共同嗬護。

   耿紅彥的作品極富傳(chuan) 統青綠山水的韻味,同時筆墨意趣也有著很強的現代感。她對待傳(chuan) 統中國畫的態度明確:深刻挖掘中國畫中的經典元素和價(jia) 值體(ti) 係,並積極借鑒吸收;不僅(jin) 如此,還要有發展與(yu) 變化,否則會(hui) 淪為(wei) “匠氣”。她在發言中,也在始終圍繞繼承水墨傳(chuan) 統和當代創新發展進行思考,立足“民族的即是世界的”高遠立意,通過組合嫁接,使傳(chuan) 統中國畫展現新的意義(yi) 和形式,煥發出新的精神麵貌。比如她在《露從(cong) 今夜白》的創作中,嚐試對不同畫種的基礎元素進行組合、移植,有意溶入了青綠山水、紗簾、馬匹等傳(chuan) 統形象,建構起一個(ge) 似曾相識的場景,搭建了一個(ge) 視野開闊、意蘊豐(feng) 富的鄉(xiang) 間美景圖。通過作品,表達出自己對傳(chuan) 統中國畫的理解和感悟,讓繪畫持續不斷地呈現出創新與(yu) 變革意識,煥發出新的精神麵貌。

 

三、香港畫家“雲(yun) ”參會(hui)  傳(chuan) 遞愛國愛港情懷

08現場播放香港美術家參會(hui) 視頻.JPG

    現場播放香港美術家參會(hui) 視頻

   會(hui) 議期間,現場播放了部分香港美術家錄製的發言視頻。香港中聯辦對本次展覽給予了大力支持,組織當地美術家完成“香港畫家畫香港”板塊創作,展示港區國安法的護佑下,香港將重現生機。由於(yu) 疫情影響,本次參展的大部分香港美術家無法來京出席研討會(hui) 。他們(men) 借助視頻對各自參展作品進行介紹,同時也表達了對內(nei) 地美術家的親(qin) 切問候。朱達誠在內(nei) 地陝北采風期間,被聲勢壯觀的腰鼓表演深深震撼,遂創作腰鼓造型雕塑《歡慶》,以此表達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沈平談到,自己是在內(nei) 地接受的美術教育,在港生活已逾四十年,對香港有很深的感情,因此創作《雨夜銅鑼灣》,並號召香港畫家都來熱情描繪香港的美好明天;馬達為(wei) 的作品《根深葉茂》用榕樹的茂盛形象預示香港的繁榮,並希望香港為(wei) 祖國發展做出更大貢獻;林天行的《海上生輝》用俯視的獨特視角表現港珠澳大橋的恢宏壯觀,表現香港與(yu) 內(nei) 地聯動,煥發出前進、向上的前進活力;趙誌軍(jun) 的現代水墨《香港2020》表現了維多利亞(ya) 港燈火輝煌的夜景。他提及近兩(liang) 年,香港畫家們(men) 不畏困難,堅持創作,體(ti) 現愛國愛港、讚揚抗疫的美好情感。他堅信隻要有祖國作為(wei) 後盾,香港永遠是璀璨的東(dong) 方明珠;廖井梅的油畫《天星小輪》描繪了香港新的一天、新的希望,祝福香港明天更美好。


09與(yu) 會(hui) 嘉賓、海外研修人員及參展美術家代表出席研討會(hui) .JPG

    與(yu) 會(hui) 嘉賓、海外研修人員及參展美術家代表出席研討會(hui)

   陶勤最後總結道,通過與(yu) 會(hui) 嘉賓的發言,她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國美術所肩負的“交流互鑒”“培根鑄魂”的神聖使命。“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從(cong) 不再“挨打”、消除“挨餓”到不被“挨罵”,文化自信的力量將始終伴隨著國家從(cong) 站起來到富起來,最終強起來的整個(ge) 過程。在新的曆史起點上,伟德线上平台的對外美術交流工作要繼續團結和調動廣大美術家,在“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麵向未來”的講話精神指引下,將中華優(you) 秀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做到古為(wei) 今用,洋為(wei) 中用,不斷用優(you) 秀的藝術交流成果彰顯中國美術的精神、價(jia) 值和力量。她還提到,第九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第一次策委會(hui) 已於(yu) 近期召開,標誌著籌備工作正式啟動。她勉勵中外藝術家們(men) 積極參與(yu) 到第九屆北京雙年展中來,用精彩的藝術創作喚起人們(men) 麵對病魔的信心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