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銘記曆史,弘揚長征精神;不忘初心,走好新長征路。

80年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中國工農(nong) 紅軍(jun) 曆時兩(liang) 年,戰勝重重艱難險阻,最終在西北地區勝利會(hui) 師,完成舉(ju) 世聞名的二萬(wan) 五千裏長征。這是人類曆史上無與(yu) 倫(lun) 比的壯舉(ju) ,凝結成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成為(wei) 中國人民堅定無畏的精神象征,成為(wei) 中華民族在奮進的道路上不斷取得勝利的力量源泉。

為(wei) 隆重紀念這一曆史性的時刻,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hui) 、中國國家博物館、bv伟德官网登录、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hui) 共同主辦“紀念紅軍(jun) 長征勝利八十周年美術作品創作展”,組織全國七大美術院校和部隊組成12個(ge) 創作團隊,曆時一年,創作出123米乘8米的宏幅巨製,於(yu) 20161022日“紅軍(jun) 三大主力會(hui) 師”紀念日在國家博物館南1、南4廳向公眾(zhong) 展出。

此次大規模的主題性美術創作,是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文藝工作座談會(hui) 重要講話精神,繁榮和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催生主旋律美術精品創作的一項重要舉(ju) 措。組織者精心策劃,周密安排,特邀軍(jun) 史專(zhuan) 家和美術專(zhuan) 家反複論證,選取紅軍(jun) 長征中最經典的12個(ge) 曆史節點,“十送紅軍(jun) 、血戰湘江、遵義(yi) 曙光、四渡赤水出奇兵、婁山關(guan) 大捷、彝海結盟、飛渡瀘定橋、翻越雪山、草地鐵流、智奪臘子口、直羅鎮大捷、大會(hui) 師”作為(wei) 表現主題,串綴出長征的大致脈絡,以油畫和中國畫的形式再現那段艱苦卓絕的崢嶸歲月。

展覽將展至1110日。



專題作品

專題相關資訊

專題總覽 > 專題資訊 >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美術作品展覽

四渡赤水出奇兵創作談

紅色的詩意

──四渡赤水出奇兵創作談

中央軍(jun) 委政治工作部宣傳(chuan) 局創作組  邵亞(ya) 川


四渡赤水的故事發生在1935119日至322日,地點在川黔滇邊界地區,是中央紅軍(jun) 一次出色的運動戰。在這次作戰中,毛澤東(dong) 充分利用敵人之間的矛盾,靈活地變換作戰方向,指揮紅軍(jun) 縱橫馳騁在川黔滇邊界地區,巧妙地穿插於(yu) 敵人眾(zhong) 兵團之間,調動和迷惑敵人,適時抓住戰機,集中兵力殲敵一部,牢牢地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從(cong) 而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jue) 定意義(yi) 的勝利,成為(wei) 戰爭(zheng) 史上以少勝多、變被動為(wei) 主動的光輝範例。

我接受了這個(ge) 主題創作任務後,查閱了一些關(guan) 於(yu) 四渡赤水的文字和曆史資料,其目的是盡可能以自己的理解詮釋這段曆史,以繪畫的視角使它升華為(wei) 具有自己獨到見解和藝術風格的繪畫作品。這個(ge) 主題過去有很多畫家創作過,回避過去的圖式套路就成為(wei) 了我的創作原則。我先後構思了三幅草圖,經評審委員會(hui) 審議,選定了以“紅色詩意”為(wei) 主題的草圖。我本人也傾(qing) 向於(yu) 這個(ge) 方案,旨在創作一幅主題高度概括、具有表現意味的藝術作品。其實赤水河的水並不紅,隻是在汛期到來時,衝(chong) 刷下來一些帶了有色礦物質的泥沙,才有些泛紅,在三月份的季節裏河水不深,也很清澈的,有的地方甚至可以涉水過河。但由於(yu) 它的地理環境終究是兩(liang) 山夾一溝,大多數的河段中間還是有點深,紅軍(jun) 在四渡赤水戰鬥過程中的所經之地,渡河都是要搭浮橋的。赤水河的紅給了我畫麵紅色調的理由,將紅色升華到具備象征意義(yi) 的詩意畫麵。多少年來,在美術領域一直爭(zheng) 執不休的審美標準的討論中,我一直堅持認為(wei) 作品的藝術形式與(yu) 所表達的主題內(nei) 容完美結合才是好作品。

在四渡赤水創作中,曾有人問我四渡赤水你畫的是哪一渡,其實,畫麵裏所表現的並不具體(ti) 到哪一渡。但在我的意象中,這樣張揚、不怕暴露目標的行軍(jun) 方式就應該是三渡。三渡赤水發生在茅台鎮,敵人企圖圍殲紅軍(jun) 於(yu) 遵義(yi) 、鴨溪狹窄地區,為(wei) 粉碎敵人新的圍攻,紅軍(jun) 將計就計,偽(wei) 裝在遵義(yi) 地區徘徊尋敵,以誘敵迫進,然後再轉兵西北,尋求新的機動。同時,以紅三軍(jun) 團向西南方向的金沙江佯動,調動敵人向西,而後轉用兵力攻擊魯班場守敵。當敵人再靠近紅軍(jun) 之際,紅軍(jun) 突然轉兵向北,過赤水河,再入川南。敵誤以為(wei) 紅軍(jun) 又要北渡長江,急忙調整部署,向川南壓逼我軍(jun) ,企圖再次對紅軍(jun) 形成合圍。三渡赤水是紅軍(jun) 主動地,大張旗鼓、大搖大擺過河,其目的就是為(wei) 了迷惑蔣介石,調動國民黨(dang) 軍(jun) 。保證了紅軍(jun) 第四渡赤水走出重圍,在中國革命史上是一個(ge) 重要的轉折點。

三渡赤水的曆史背景是這樣描述的,紅軍(jun) 在茅台渡口鐵索浮橋,並在離茅台渡口不遠的珠沙堡和觀音寺渡口架設了兩(liang) 座浮橋,通過的隊伍大約走了一夜零半天的時間。那時紅軍(jun) 剛剛成立工兵連,搭浮橋的任務都是他們(men) 完成的,橋搭得很快又很結實,水深的地方用船,淺的地方用簍裝上土,搭橋用的船和門板都是從(cong) 老鄉(xiang) 那裏買(mai) 來的。家用的小船兒(er) 很小,甚至小到不可思議,(現在遵義(yi) 紀念館裏麵還有舟橋的複原陳列),當時有的橋用完就炸掉了,有的沒拆又重複使用。橋體(ti) 是用粗竹竿搭的,門板長度大約一米六,以我的經驗推測,走在橋上並排兩(liang) 個(ge) 人跑起來會(hui) 顯得擠,何況腳下是河流呢,如實地畫在我的畫上,人就顯得少了,就會(hui) 單薄,沒有氣勢,無法滿足我的心理要求,因此,創作過程中人物在不斷增加,船也在逐漸擴大,船的吃水線也不斷往下降,根據畫麵形的需要,我都畫成了兩(liang) 頭平的船頭,顯得更有張力。

對於(yu) 表現紅軍(jun) 戰士精神狀態和裝備服裝我是有自己的認知的。首先,我認為(wei) 紅軍(jun) 是一支以年輕人為(wei) 主,能打仗,並能打勝仗的隊伍。雖然湘江失利受挫。人員從(cong) 八萬(wan) 餘(yu) 人減至三萬(wan) 餘(yu) 人,但剩下的都是精兵強將。尤其打下遵義(yi) 後又擴編四千有餘(yu) 。十分之四的人穿上了新軍(jun) 裝,在四渡赤水三個(ge) 月的戰鬥中,殲滅敵人一萬(wan) 餘(yu) 人。可以見得,這次的紅軍(jun) 隊伍是人強馬壯的。因此,在畫中紅軍(jun) 戰士形象塑造的不消沉,不氣餒,應當畫出有信念、革命理想高於(yu) 天的軍(jun) 人氣質。

畫大畫我並不陌生,過去在軍(jun) 事博物館工作,經常參與(yu) 一些大畫的創作,當你剛剛麵對一張空白的畫布會(hui) 覺得特別大,隻要開始畫,它就會(hui) 在筆下快速地縮小,畫這幅畫也是這樣,開筆就鋪上了紅色,然後用純黑色畫了船和橋體(ti) ,這是畫麵底線,結實又有力量,它給了我自信,一切就是從(cong) 這裏開始的,這條底線上所承載的隊伍是逐個(ge) 疊加上去的,既要合情合理,又要分組把控節奏。人物有旗手、指揮員、小號手、機槍手、飼養(yang) 員、老戰士等等。我就是導演,在導一台戲,每個(ge) 人物都要符合他的身份特征,更重要的是要把握畫麵的韻味兒(er) 和疏密關(guan) 係,乃至節奏美感。拍資料的過程中給了我很多啟示,人與(yu) 火把的關(guan) 係非常微妙,拿上火把和不拿火把大不一樣,畫麵的情景我捕捉到了,我的畫裏有了,那種感覺是說不出來也設計不出來的,畫麵裏也有許多“偶得”,比如那個(ge) 小號手,拍資料時是一個(ge) 戰士回頭向上關(guan) 注他手中的火把,那種神態淳樸而稚氣,火光映著兩(liang) 個(ge) 眼白非常吸引人的眼球,我覺得更適合年齡小的紅軍(jun) ,於(yu) 是小號手的人物形象就被我畫在畫麵上了。還有那麵旗幟,旗在畫麵中是很難表現的,非常容易概念化,但是在這幅具有象征意味的畫麵上,自然不可缺少,有了它,這幅畫的表達才更清楚、更完整。我特別得意的是那匹在水火之間有些驚厥的馬,那隻瞪圓了的眼睛從(cong) 剛動筆時畫上去,一直沒有再畫過,它很好地烘托出畫中特定的氣氛;繪畫中側(ce) 麵人物組合的表達方式極容易出現與(yu) 觀者交流不暢的缺陷,我注意到了這一點,所以在適當的地方都安排了合乎畫麵邏輯的形象表達。

從(cong) 草圖第一稿單排剪影的意象,到第二稿有稍微具體(ti) 人物行為(wei) 的安排,再到上大畫布的場麵節奏的把控,畫麵變化很大,人物大了,必須有刻畫,不僅(jin) 觀者會(hui) 有這種視覺要求,我畫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要去做。我畫大畫的經驗是隨著視線在畫麵中遊動,畫麵中,要有滿足視覺要求的“看點”,畫兒(er) 越大,所設的看點就會(hui) 越多,畫麵才豐(feng) 富,有看頭。火把的光線自然成為(wei) 我刻畫“看點”的幫手,巧用光線想畫哪就畫哪兒(er) ,使不規則的光源帶來的難度轉化為(wei) 隨心所欲的優(you) 勢,在這幅畫中,火光照在戰士身上的受光亮度是經過無數次反複折騰才確定的,過亮過暗都不行,要恰到好處,這種大關(guan) 係的建立,是繪畫中最難的,也是最重要的,畫裏缺了這個(ge) 東(dong) 西,畫的再細也沒用。整個(ge) 創作過程我遵循的不僅(jin) 僅(jin) 是客觀的真實,更注重的是心理上的真實,自己畫的過癮也要別人看得明白。

總之,畫中的一切因素都是以“我”為(wei) 主,以畫麵為(wei) 主。

每個(ge) 人的創作習(xi) 慣不同,我很不情願把精力全部用在素描稿上。我習(xi) 慣於(yu) 有了明確的意向就上畫布,兵刃相見,真刀真槍的實戰,追求那種驚心動魄的、雲(yun) 裏霧裏的感覺,期待著類似於(yu) “窯變”的偶然性結局,實踐證明結果往往是令人喜出望外的。大半生的繪畫礪煉,算是個(ge) 快手,不愁畫隻愁想,我是性情中人,是靠靈感來作畫的,受著不一樣的煎熬。

我曾經看過一篇李富春前輩寫(xie) 的回憶錄,裏麵描述了紅軍(jun) 剛開始長征時,行軍(jun) 中使用火把的經驗。有的用竹筒打了個(ge) 洞放進去油做成火把;有的直接用鬆枝燒鬆脂,最好用的火把是將三、四個(ge) 幹竹片用鐵絲(si) 捆在一起,這樣燒的時間最長、火光更大。我在拍資料的同時,也嚐試了火把的製作,將床單撕成條,綁在隨手撿到的適當長度的木棍上,蘸上機油和汽油,汽油多了火很大,但燃燒時間會(hui) 很短,機油多了,火燒不起來。我的結論:即便是燒油的火把帶來的光亮也是很有限的,所以生活中真實火把的亮度是微乎其微的,在我的畫麵上被誇張、被放大,再放大……, 一隊紅軍(jun) 戰士手舉(ju) 火把,踏著舟橋渡赤水河,火光映紅了水和天,也照亮紅軍(jun) 的勝利前程。作品以藝術思維的方式展現了我心中的四渡赤水真實場景,也傳(chuan) 遞了我對紅軍(jun) 戰士崇敬的心理,運用象征意義(yi) 的手法創作了紅色詩意的畫麵,戰士手中的火把是這幅畫的靈魂,紅色的詩意表達了中國人的精神境界和大家都明白的寓意。

“橫斷山,路難行。天如火,水似銀。親(qin) 人送水來解渴,軍(jun) 民魚水一家人。橫斷山,路難行,敵重兵,壓黔境,戰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烏(wu) 江天險重飛渡,兵臨(lin) 貴陽逼昆明。敵人棄甲丟(diu) 煙槍啊,我軍(jun) 乘勝趕路程。調虎離山襲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