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介紹

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專題作品

專題相關資訊

專題總覽 > 專題資訊 > 第十三屆全國美展

美術觀察丨秦韻佳:當代壁畫複興的探索之路——第十三屆全國美展壁畫展縱覽

  內(nei) 容摘要:2019年9月21日,“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壁畫作品展”在河南省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從(cong) 全國各地送評的1865件作品中,經過初評和複評精選出參展作品202件,其豐(feng) 富性、觀賞性和藝術性都非常高。本文將結合時代主題和近年來壁畫創作的發展趨勢,回看這屆壁畫作品展的特點和問題。

  關(guan) 鍵詞:第十三屆全國美展  壁畫  時代性  邊界


  2019年9月21日上午,“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壁畫作品展”在河南省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從(cong) 全國各地送評的1865件作品中,經過初評和複評精選出參展作品202件。展覽期間,觀眾(zhong) 總人數突破15萬(wan) ,足以看出當代壁畫藝術所受到的高度關(guan) 注和喜愛。伟德线上平台壁畫藝委會(hui) 主任王穎生稱,此屆壁畫作品的豐(feng) 富性、觀賞性和藝術性都非常高,為(wei) 大家理解當代壁畫給出了鮮活釋義(yi) 。最終,6件獲獎提名作品中《城濮之戰》榮獲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金獎,《錢江潮湧》《紅星頌》獲銅獎。這樣喜人的成績肯定了近五年來國內(nei) 壁畫藝術的創作水準和藝術價(jia) 值達到的新高度,更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獻禮。

一、強者藝術繪時代盛景

  從(cong) 1979年首都機場係列壁畫創作算起,我國當代壁畫的“複興(xing) ”早在改革開放時期就埋下萌發的種子。40年後,隨著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壁畫伴隨城市發展和鄉(xiang) 村建設的步伐大量進入公共空間,成為(wei) 弘揚民族審美和時代精神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壁畫作為(wei) “強者的藝術”也迎來了新的複興(xing) 發展的機遇,展現出屬於(yu) 新時代的輝煌榮光。 

  麵對新時代,壁畫藝術家激發自己的想象與(yu) 創造力,銘記和弘揚民族曆史記憶,關(guan) 注和記錄社會(hui) 巨變所帶來的新興(xing) 事物,這是本屆壁畫展一個(ge) 突出的特點。他們(men) 致力於(yu) 重大曆史主題和現實題材這類“主旋律”創作,在藝術創作中自覺宣揚中華文化,講述中國故事。既有脫胎於(yu) 中國曆史重大事件的作品《城濮之戰》《春申輔國》,展現土地革命時期中央蘇區革命活動的《紅星頌》,又有闡釋中國神話的《詭幻怪》《愚公移山》和兼具時代感、地域文化屬性的作品《錢江潮湧》《浩氣宣南》,等等。這類“主旋律”作品占比不少,可以看出作者認同壁畫藝術的“宏大性”特質,普遍以弘揚中華文化、記錄時代精神為(wei) 己任,在創作中融入自己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的理解,在貫通古今中既注重傳(chuan) 承曆史,又連接、服務和指導現實。特別是圍繞國家重大工程、對外文化交流一類的作品,諸如有關(guan) 絲(si) 綢之路、航空科技、中歐班列、橋梁建設題材,它們(men) 與(yu) 綜合國力提升、現代社會(hui) 發展息息相關(guan) ,自然也是創作者和觀眾(zhong) 聚焦的熱點。


QQ圖片20200116162211.jpg

梁子川、董闊、閆玉琦、張留鑫、劉春琳、趙竟夕、遊嘉琪、周世元、王欣欣、黃震軍(jun) 、付桐、張培建、鄧鳳婷、馬亞(ya) 萍、莊園(北京)  城濮之戰(局部)  工筆重彩壁畫  230×340厘米  2019


  值得注意的是,向資源豐(feng) 富的古代壁畫汲取營養(yang) ,探索傳(chuan) 統壁畫的材料、藝術語言的現代轉化也是本屆創作者明顯的特點。一些“準壁畫”作品在繪製技法、顏料用色和造型構圖,甚至形象符號取材等,受到克孜爾、敦煌壁畫或河西墓葬壁畫的影響,也充分說明古絲(si) 綢之路沿線壁畫藝術的交流正在滋潤當代壁畫藝術的創新。研究、保護和梳理自有淵源的中國壁畫,確也成為(wei) 助力壁畫藝術複興(xing) 發展、傳(chuan) 播中國文化的必然之舉(ju) 。在展覽現場,伟德线上平台副主席何家英等一些專(zhuan) 家,就十分肯定傳(chuan) 統壁畫的民族性和其作為(wei) 拓展世界性繪畫語言的價(jia) 值,認為(wei) 傳(chuan) 統壁畫的魅力與(yu) 時代審美也是合拍的。

  而若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若讓壁畫藝術散發出宏大性的光彩,壁畫創作者還需進一步深入生活、精研藝術,提高素養(yang) 。本次展覽中,我們(men) 仍然能看到簡單理解傳(chuan) 統文化或民族、地域精神的符號拚貼之作,擇取的視覺形象不免同質化;或對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諸如剪紙、年畫、皮影之類,止於(yu) 粗糙借鑒和趣味擬古;還有的作品對“美好生活”“綠水青山”的呈現角度比較狹隘,過多表現了小情小調,難以喚起現場體(ti) 驗的共鳴。

二、多元樣態觸壁畫“零”邊界

  壁畫的生命力就在其有一種觸類旁通和因地製宜的能力,在多畫種中不斷吸納融合,並能適時地打破“牆”麵、空間環境的製約,以創新的姿態探索新的媒介、表現手法和展陳形式。本次參展作品繼續回應近些年學界對壁畫姓“壁”、壁畫的“邊界”和壁畫與(yu) 空間環境關(guan) 係等重要問題的思考,書(shu) 寫(xie) 當代壁畫多元樣態。

  有不少創作者重視“物性”,琢磨材料之間的質感、跨界結合的可能,同時借鑒和挖掘傳(chuan) 統工藝在壁畫製作中的表現力度,這也是近年來壁畫創作者的普遍追求。一是講究材質產(chan) 地所代表的人文、地理內(nei) 涵。有的作品鑲嵌用的五種石材分別出自五個(ge) 國家,象征國家之間的“山水相連”;有的是從(cong) 中國四片海域采集珊瑚和石頭以體(ti) 現“海之道”。二是挖掘手藝和材料的新性能。如挖掘羊毛、麻等纖維材料的編織技藝,用創新的“品”字紋再現黃河沿岸風景;或挖掘材料的“延展度”,像《春暖花開》重點挖掘了陶瓷的捏塑工藝,輔以螺鈿和大漆的鑲嵌,造型不僅(jin) 優(you) 美、精致,材質在硬度、光感度之間也匹配得當。三是追求“原初”的狀態。主體(ti) 材料或是直接來自生活中的“現成物”,對小提琴、鐵爐殘片、生鋼板再加工利用,或是呈現材料製作中的天然細微變化,如以出窯萬(wan) 彩的鈞釉瓦當、手工製作打磨的骨瓷片進行排列疊置,形成簡約中見律動、樸素中見精致的美。還有一些作品模擬老壁畫的曆史氣息,以材料還原圖像褪色和殘缺的狀態。《修複計劃——龜茲(zi) 之光》以西方繪畫常見的油彩、丙烯,結合中國傳(chuan) 統壁畫慣用的礦物顏料、麻布,在視覺和觸覺雙層麵呈現出“待修複”壁畫的殘破及樸拙感。

  然而,過於(yu) 重“物性”,就不免缺失人文關(guan) 懷、精神指向和藝術底蘊,賦予壁畫之“性能”的主體(ti) 是人民和時代。否則,淡化了宏大性、缺失了美育功能的壁畫創作恐會(hui) 變為(wei) 單純的“壁飾”或“壁塑”。而本屆金獎作品《城濮之戰》以傳(chuan) 統的工筆重彩繪製,不僅(jin) 描繪精良、構圖新穎,還以視覺語言傳(chuan) 達了詩歌藝術擅長的“包孕性”時刻,可謂是對近些年材料型壁畫創作占據主導的一次“回歸”。銅獎作品《紅星頌》由葉武林領銜設計,以馬賽克鑲嵌工藝製作,表現了革命宣傳(chuan) 、土地革命、擴大紅軍(jun) 、生產(chan) 自救等典型場景,很好地配合了寧化縣客家祖地博物館的紅色主題,巨幅尺寸更突顯了壁畫的公共性和感染力。

  當代壁畫變身為(wei) 當代環境藝術和公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之時,現代人的生活空間決(jue) 定了其存在方式、功能和展示空間相應發生變化,人們(men) 對壁畫美化、激活空間的體(ti) 驗需求也更為(wei) 明顯。有些作品在媒介應用方麵融入了新觀念和新科技,積極探索作品與(yu) 公眾(zhong) 、作品與(yu) 環境之間的互動性。如以一個(ge) 個(ge) 琉璃單元盒,封存具有代表性的北京生活老物件,拚貼成北京胡同文化典型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剪影。而每一個(ge) 被封存的老物件背後,邀請公眾(zhong) 留下語音或視頻資料,人們(men) 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來閱讀、觀看,或參與(yu) 留言互動,以共塑人們(men) 對北京胡同文化的記憶。這類具有互動性的、活態的壁畫,從(cong) 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當代壁畫樣態和創作的一種轉向,即人本需求下創作不斷“破壁”,突破不同門類在造型觀念、藝術表現、材料性能和功能陳設之間的界限,輔以綜合裝置、影像藝術、計算機新媒體(ti) 等媒介和技術的支撐,超越傳(chuan) 統壁畫的敘事模式和展示功能。有的甚至擴展到裝置藝術的範疇,通過機械傳(chuan) 動裝置將裝飾之“壁”變化為(wei) 桌案,聲光電的感應配合令“山”之造型、色彩富於(yu) 變化,觀眾(zhong) 麵對的就不是二維、平麵和靜止的作品,而是多維、立體(ti) 和活態的實驗性壁畫。


QQ圖片20200116162214.jpg

翟小實(浙江)  錢江潮湧(局部)  鋁、不鏽鋼壁畫  180×2800厘米  2014


  此次銅獎作品《錢江潮湧》(為(wei) 杭州地鐵4號線設計)則代表了近年地鐵壁畫創作趨於(yu) 多元、新穎的一麵,是探索以壁畫激活空間的範例。金屬材料和色彩的配置新穎而大膽,既有彩墨山水的韻味,又有現代活力,與(yu) 杭州古老曆史和青春交織的文化氛圍十分貼合,材料的選擇也符合地鐵空間。聯係前兩(liang) 屆美展中獲獎的南京地鐵1號線、北京地鐵6號線壁畫群部分作品,我們(men) 會(hui) 發現以往沒有應用過的材料和表達方式都進入創作領域。這類壁畫在塑造城市形象,激活、美化公共空間中表現搶眼。創作者綜合考慮人文精神、在地文化、藝術表現、材料性能和後期維護等問題,重視壁畫與(yu) 環境、建築相依附、相補益的原則。在他們(men) 眼中,兼顧建築屬性與(yu) 藝術性統一的地鐵壁畫,可以讓通勤空間變得靈動,可以賦予城市交通網絡新的功能,無怪乎許多國家通過多樣化的地鐵壁畫,逐步實現構建美術館的趨勢。伟德线上平台壁畫藝委會(hui) 秘書(shu) 長齊喆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臨(lin) 近幾年大量建成的公共交通樞紐空間,如機場、高鐵站、地鐵,它們(men) 的建築風格、室內(nei) 設計以及裝修材料運用上有很大的雷同性,就更需要像壁畫這類公共藝術性作品來彰顯特色,而這也是壁畫未來發展中很重要的一個(ge) 增長點——建築的極簡和壁畫的裝飾性之間並不矛盾,反而應形成一種互補的可能。

  “壁畫在壁而不止於(yu) 壁,它讓空間不空洞,讓建築有溫情,讓環境有意味。”(牛克誠,《美術觀察》2019年第11期卷首語)

三、技術、分區還原現場感

  當代壁畫不是“無牆可畫”,而是在新時代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雖然本屆參選的“上牆”作品比例還不到一半,但幾件獲獎的均是已“上牆”作品,這再度表明壁畫藝術和空間環境、建築的親(qin) 緣性——優(you) 秀的壁畫作品對建構有意味的詩性空間是何等重要。那麽(me) ,於(yu) 公眾(zhong) 而言,當如何在有意味的觀展空間欣賞壁畫呢?

  從(cong) 第十一屆美展首次將壁畫作為(wei) 一個(ge) 獨立展區並打破隻展出已“上牆”作品的限製,到第十二屆美展要求展出局部原圖、放寬了展品尺寸以期充分展示壁畫材質和包含的信息量來看,壁畫展陳方式逐漸走向專(zhuan) 業(ye) 、成熟。但是本屆這種仍以圖片、文字說明為(wei) 補充的靜態展陳方式,相對於(yu) 當下壁畫創作的多元態勢,是遠遠落後的。欣賞壁畫特殊的在場性、現場感尤為(wei) 重要,否則不能有別於(yu) 觀展其他畫種。“在展廳展覽的壁畫總是受限的,畫在牆上的才是真正的壁畫”,這就期待布展可以考慮得更細致一些。一是利用新技術的支撐還原壁畫所處的空間環境。一些已“上牆”作品的影像資料、工藝製作視頻和創作經驗心得,或可通過掃二維碼供觀眾(zhong) 了解和瀏覽,甚至應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場感。二是對展品進行區域劃分、氛圍設計,明晰參觀動線。或可考慮室內(nei) 與(yu) 室外兩(liang) 種區域展示作品。巨幅尺寸的、紀念碑性的壁畫還應突出其體(ti) 量優(you) 勢和視覺衝(chong) 擊力在戶外展陳;而在室內(nei) 展出的作品,無論以主題、材料、形式,還是實驗技術為(wei) 主導來劃分,總當有一定的“線索”和氛圍設計,不至於(yu) 讓公眾(zhong) 參觀時一步一“畫”,有“一眼千年”之眩惑。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新一代壁畫創作者將繼續在這個(ge) 包容的時代擎起壁畫藝術複興(xing) 的旗幟。

秦韻佳  本刊欄目主持、中國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本文原載《美術觀察》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