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內(nei) 容摘要:陶藝自第十二屆全國美展開始單設展區,這是中國當代陶藝的新發展所致,本屆展覽展現出當代中國陶藝創作的生機活力,呈現出多元並包的當代陶藝風格,一方麵離不開傳(chuan) 統資源的延展轉化,另一方麵離不開新技術手段的創造運用。然而,技術更新帶動當代陶藝創作多元格局的同時,也帶來新問題、新挑戰,引發我們(men) 關(guan) 於(yu) 中國陶藝現狀新的思考與(yu) 討論。
關(guan) 鍵詞: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陶藝 新工藝 多元格局
2019年9月20日,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陶藝作品展在江西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開幕,展覽展出了本屆全國美展陶藝展區的入選作品274件,其中進京作品30件,含獲獎提名作品8件。王傑的《曖昧》獲得本屆美展銅獎。盡管此次展覽作品數量不大,但由於(yu) 立體(ti) 作品居多,展覽的體(ti) 量很大,各種類型的作品展陳在中國陶瓷博物館兩(liang) 層展廳之中,非常震撼。觀眾(zhong) 穿行於(yu) 作品之間,作品與(yu) 受眾(zhong) 的距離被拉近,陶藝所具有的天然的親(qin) 近感被煥發出來。陶藝自上屆全國美展開始單設展區,這是中國當代陶藝的新發展所致,也使陶藝與(yu) 設計、雕塑、繪畫等美術門類拉開了距離,更加強調陶藝本體(ti) 語言的運用與(yu) 創造。此次展覽展現出當代中國陶藝創作的生機活力,也帶動了關(guan) 於(yu) 中國陶藝現狀新的思考與(yu) 討論。
一、傳(chuan) 統陶瓷語言的當代轉化與(yu) 運用
中國傳(chuan) 統陶瓷藝術積澱的深厚根基為(wei) 當代陶藝創作提供了強大支撐,中國的當代陶藝家始終在挖掘、利用傳(chuan) 統藝術資源進行創作。此次展覽中,無論是作為(wei) 陶藝展區承辦地的景德鎮,還是黑陶、白瓷、青瓷等傳(chuan) 統陶瓷產(chan) 區,都有相應的新類型作品出現。其地域傳(chuan) 統形成的特色語言運用到展覽作品當中,成型方式與(yu) 色釉裝飾等工藝手段的應用,使得不同產(chan) 區進行燒製和創作的作品自然地帶上了地域的烙印。如何轉化傳(chuan) 承已有的陶瓷傳(chuan) 統也成為(wei) 近期討論的一個(ge) 熱點話題。展覽之後,景德鎮陶瓷大學教授鍾蓮生發表了《給中國陶瓷界的一封公開信》,明確指出官方主導的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陶藝作品展中,明顯受到西方藝術影響的現代陶藝作品成為(wei) 主流,並對現代陶藝一家獨大,中國傳(chuan) 統陶瓷元素嚴(yan) 重缺失的現象提出了批評。進而引發有關(guan) 陶瓷藝術當代發展的多回合論爭(zheng) ,目前還在持續討論之中。誠然,傳(chuan) 統藝術必須得以傳(chuan) 承,這是前提,但要經過當代轉換與(yu) 運用才能創造出新的風格,這是藝術發展的必然趨勢。簡單地將東(dong) 西方的文化差異、傳(chuan) 統與(yu) 當代的觀念變化對立起來都是不可取的。問題可以討論,要明確討論的目的是為(wei) 了推動藝術的發展,而不是靠著全國美展蹭熱度、喊口號、製造影響。這個(ge) 時代需要有人敢於(yu) 擔當、敢於(yu) 發出聲音,但更需要執著的實踐者埋頭苦幹、潛心創作。
王傑(浙江) 曖昧 陶藝 80×70×50厘米
二、多元並包的當代陶藝風格
此次陶藝作品展品類豐(feng) 富、風格多樣。伟德线上平台副主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伟德线上平台陶瓷藝術委員會(hui) 主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白明等專(zhuan) 家表示,展覽入選作品體(ti) 現了陶藝創作百花齊放、百家爭(zheng) 鳴的狀態,青年陶藝家的大量參與(yu) 帶來了新的活力與(yu) 創造力。與(yu) 上屆全國美展相比,參展作品延續已有陶藝類型同時,出現更多新發展。
在此次展覽作品中,主題創作依然占有一定比例。以陶瓷為(wei) 材質進行主題創作,與(yu) 其他美術門類相比顯然沒有優(you) 勢。陶瓷成型的工藝要求限製了客觀造型的發揮,使陶瓷能夠表現的題材相對狹小,同時器物類作品隻能間接地隱喻時代主題。這類作品在展覽中仍占有一定數量,以陶瓷雕塑形式的人像作品為(wei) 代表,表現重要的人物形象與(yu) 社會(hui) 圖像。
陶瓷雕塑作品的類型隨著成型技術的發展,更加豐(feng) 富。上屆全國美展金獎作品孟福偉(wei) 的《生死時速》表現汶川地震的救災場景,運用陶瓷雕塑形式,主題鮮明,手法純熟。這屆的陶瓷雕塑作品還沒有如此突出的作品。孫睿的作品《山海經——夢遊蒼穹》極致展現了雕塑成型工藝的高度與(yu) 難度。胡敏的作品《鴻鵠誌》發揮陶土的質感,造型樸實、語言單純。尹航的作品《同體(ti) 》,則是精致的瓷塑,白瓷瓷質的美感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些作品構成了陶瓷雕塑的不同探索方向。
陶瓷繪畫是陶藝的重要門類,代表著中國傳(chuan) 統陶藝的藝術高度,專(zhuan) 於(yu) 陶瓷繪畫的藝術家活躍在各個(ge) 陶瓷產(chan) 區與(yu) 藝術院校,在當代陶藝創作中仍然占有重要位置。進入此次展覽的純陶瓷繪畫作品所占比重較小,新的技術處理使陶瓷繪畫的形式語言得到新發展,也與(yu) 傳(chuan) 統青花粉彩等繪畫方式拉開了距離。同時並置展陳的王樂(le) 耕作品《雨像》呈現出油畫效果,戴清材、李梓欣的作品《青綠文本》則呈現出傳(chuan) 統中國山水畫的意趣。這些作品的細節也都體(ti) 現出陶瓷繪畫材料的特質。另外,陶瓷繪畫作為(wei) 裝飾手段也融入其他類型的陶藝創作中,成為(wei) 作品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器物類作品是傳(chuan) 統陶瓷中的大類別,從(cong) 手工藝到現代大工業(ye) 生產(chan) ,器物與(yu) 大眾(zhong) 生活密切相關(guan) ,且形成穩定的審美範式。展覽作品中,有一部分器物延續了已有的青瓷、黑陶、紫砂等代表性的傳(chuan) 統風格,在此基礎上尋求形式語言的新變化,做出新的嚐試和探索。另一類由傳(chuan) 統器物創作生發演變出的現代陶藝作品,不再恪守經典的器物範式,融入更多新手段。審美上也力圖打破已有的傳(chuan) 統風格,既與(yu) 工業(ye) 陶瓷的設計生產(chan) 拉開了距離,又不局限於(yu) 傳(chuan) 統手工藝的拉坯注漿等工藝成型方式,手法更為(wei) 綜合。王傑的作品《曖昧》,體(ti) 現出當代社會(hui) 審美的新追求,其技術因素很特別,看似單純,卻有一種神秘感,耐人尋味。熊開波的作品《鼎興(xing) 中華》則象征性地表現了中國氣象的時代主題。
偏於(yu) 裝置與(yu) 觀念類作品在此次展覽中也很突出。但與(yu) 現成品等其他類型裝置作品比較,陶瓷材料的特殊性限製了展示方式的自由度。比如《低頭族》雖為(wei) 裝置作品,但依然是以寫(xie) 實造型為(wei) 手段結合傳(chuan) 統工藝方式來表現社會(hui) 生活。郝振瀚的《脆弱的誘惑》采用裝置形式探尋陶瓷材質的觀念表達。觀念類作品更加注重材料語言的發揮,陶藝家曆來迷戀於(yu) 材質的模仿,以陶瓷材質再現、模擬其他材質,這是一個(ge) 重要的類別。孫月的《中國新化石》是將與(yu) 當代社會(hui) 生活發展相關(guan) 的材料標本以陶瓷形式燒製表現。王國棟的作品《不能忘記的》則表現出了紙雕塑的質感。裘娜娜的《童誌浮生》對書(shu) 的逼真再現凸顯出燒製工藝的高度與(yu) 難度。
綜合來看,展品形成多元類型的陶藝創作格局,一方麵離不開傳(chuan) 統資源的延展轉化,另一方麵也離不開新技術手段的創造性運用。
王國棟(黑龍江) 不能忘記的 陶藝 150×100×50厘米
三、新技術手段帶來新推動和新問題
繁複的作品樣式給作品的展陳方式帶來新的挑戰。除去極少的作品可以上牆懸掛外,大多要放在展台上展示,造成展場比較雜亂(luan) 的印象,這使得作品的展陳很難獲得最佳的觀看方式與(yu) 角度,而這恰恰是藝術家創作時非常注重的。當代陶藝作品,有的側(ce) 重於(yu) 裝飾與(yu) 表麵肌理效果,有的強調展示造型的相互組合關(guan) 係,有的則強調觀眾(zhong) 穿行其間的參與(yu) 與(yu) 互動。現代美術場館的設計缺乏對陶藝展陳的考慮,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也沒有體(ti) 現出專(zhuan) 業(ye) 陶瓷展館的優(you) 勢。由此可見,陶藝作品展示也是新出現的、需要解決(jue) 的一個(ge) 問題。
隨著科技進步,展覽作品創作手法極大豐(feng) 富,綜合材料和3D打印技術、電子雕刻技術有了較成熟的運用。新的技術手段不斷打破陶瓷工藝的束縛,使原來不能成型的得以成型,不能燒製的從(cong) 容燒製。技術更新帶動當代陶藝創作的多元格局,也帶來新問題、新挑戰。材料、工藝的約束造就了陶藝獨有的藝術魅力,泥土經過人手的陶造與(yu) 火的曆練,質變升華為(wei) 藝術。人在成型、燒製的過程中起到決(jue) 定作用,而過多的電子技術、科技手段的介入,割裂了傳(chuan) 統陶藝當中人與(yu) 泥土、與(yu) 器物之間順暢的關(guan) 係,離開手工勞作的創造,人的價(jia) 值如何體(ti) 現?陶藝何以成為(wei) 陶藝?陶藝語言之所以能夠獨立存在,離不開人的精神創造與(yu) 手工勞作,技術隻能是輔助手段。如果當代陶藝家僅(jin) 僅(jin) 將技術的創新作為(wei) 藝術實踐的方向,就背離了藝術規律,這也是當代陶藝發展中應該警醒的。
陰澍雨 本刊欄目主持、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本文原載《美術觀察》2020年第1期)